黄立强
摘 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分析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所在,提出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以期待能够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产教深度融合;育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61
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指出,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强调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因此,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如何在产教深度融合改革中找准改革定位,辨明改革方向事关统计学能否在高职院校中继续活下来、存下去,并且活得有价值、存得有其所。所以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应该以产教融合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技能运用和创新精神为抓手,重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来开展教学改革。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统计思维,才能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按照统计学的原理来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而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故而,在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分析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所在,提出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以期待能够提高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1 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所以高校扩招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而然,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例如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均出现了 “双低现象”以及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1.1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低
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扩招的这些生源既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带来挑战,因为扩招带来了生源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生源质量的下降。扩招后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压力,这就给统计学的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为了照顾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任课教师既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教学活动,又要不断的照顾“后进生”。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会比以往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部分职业院校对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从而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将统计学边缘化、冷落化,这就使得统计学任课教师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大下降,从而影响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同时,统计学的教材都是换汤不换药,从本质上讲就是“配方”落后、“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导致陈旧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多年。因此,任课教师在周而复始的教学活动中出现了倦怠现象,对统计学的教学活动缺乏激情。
1.2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
由于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还相对较弱,所以很多学生都无法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后主动思考问题,更无法做到温故而知新。由此在传统的“填鸭式”和“快进式”的教學活动中学生就会感到统计学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进而降低了听课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统计学涉及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本身大都处在记忆式的学习行为,缺乏触类旁通的推理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并且对数据的挖掘和运用不敏感,从而使得学生对统计学产生畏惧心理,而心理的暗示作用将进一步固化很多学生的认知——统计学很难学、不好学,这就进一步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对统计学提不起任何兴趣。由此造成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缺乏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以数据作为载体,以方法为手段,以呈现数据的特征和规律为目的。学习该课程就是要求学生会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解读分析数据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突出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而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则放在次要地位,甚至缺少实践教学的安排,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当然,不可否认,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所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知识传播的途径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理论指导实践所必备的条件。然而,如果没有实践操作来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那么就容易造成失用性遗忘,学生也就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生活中,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创新的思想来源于实践活动,纸上谈兵无法激发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实践活动中才会迸发创新的灵感。
1.4 课时压缩严重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部分职业院校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统计学》课时大量压缩,部分职业院校只安排36个学时用于统计学的教学。所以任课教师在相当有限的学时里既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腾出时间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几乎无法实现。而且统计学涉及的内容较多,逻辑性较强,各个章节的关联性紧密,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如此重的教学任务,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是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充分吸收和消化。所以,课时压缩严重既无法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1.5 教学过程重教轻育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当前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重教轻育。在这种重教轻育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因为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从练习知识到掌握知识再到创新知识必须经历“练”“悟”“道”这三个层次的过程。练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悟是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感悟,而道是在对前面两者的深刻体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要达到“道”这个层次,就必须既要重教,也要重育,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实现的情况是任课教师在《统计学》授课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是放在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上,而往往无暇顾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和创新精神的培育,这就导致《统计学》蕴含的育人功能只能停留在书本的字里行间,无法将育人元素融入课堂,进入学生的脑里和心里,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针对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借鉴一些成功的教学研究经验,认为高职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尝试和努力。
2.1 结合“1+X证书”制度,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
所谓“1+X证书”制度,就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须以“两能两会”为抓手,即以能理解、能掌握为基础,以会分析、会运用为核心,以岗位胜任力和执业需求为基准,完善课程内容的设置。故而,统计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在“X”这篇文章上下足功夫,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构建多层次、多模块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理论够用的原则,更要满足技能会用的需求,这既是注重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培养的需要,也是着眼于不同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2.2 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找准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2019 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职教改革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模式。在此背景下,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应该由传统的一元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教学模式。同时,教学场景应该在学校、企业、行业三者之间要动态融合,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使晦涩难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工作场景中得到理解、吸收和消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实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的一体化发展,从而形成学校、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校、企、行三位一体的育人效果。
此外,统计学教学改革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案例与工作场景相结合,根据行业、企业中的新需求、新知识、新技能,及时调整知识体系和教学案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教学案例的生活性和工作性,从而使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的用人标准相匹配,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到技能实践的高效转化。
2.3 打造以德、技、文为载体的育人理念,培育工匠精神
近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行业的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些培训机构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专业的培训任务,从而达到顺利上岗的目的。在此影响下,高职教育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现象,将学生作为流水线上服务于生产、没有情感和精神价值的劳动工具来培养。因此,统计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只强调学生的统计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象,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因此,统计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单纯的“以技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德立人、以技育人、以文化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以文化为内核、以技能为外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融企业文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一体,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和在单调枯燥的数据中发现统计之美,发现统计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从而打造以德、技、文为载体的育人理念,建设“知识、能力、价值”的协同育人体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养成”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人文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时代培育更多的大国工匠。
2.4 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讲授的主体,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源源不断的向学生输送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必须改变单一的照本宣科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教学案例库,创新教学方式,将统计知识融入生产生活的案例中,以工作案例为切入点讲解统计学的有关知识。同时,教学场所应该根据教学案例的需要,既可以在企业中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进而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而扭转满堂灌的被动局面。
此外,教師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讲授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以企业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以案例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教学内容全部贯穿于案例当中。这样既可以将统计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也可以以企业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为引子调动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唤醒学生对统计学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觉耳目一新,对统计学知识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周蕾,朱长新.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高数教改探索—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9,(23):133-135.
[2]韩承敏.“专业+思政”双主体融入教改的探索与启示[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20,(1):5-8.
[3]徐国庆,伏梦瑶.“1+X”是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9,(7):21-26.
[4]刘阳,高树平.新时代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蕴、理论基础与实现条件[J].教育与职业,2019,(23):12-17.
[5]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8-192.
[6]唐琳.《商务写作与沟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大学生商务写作与沟通能力提升研究之一[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2):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