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轩
摘 要: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并亲自部署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充分肯定了军人的社会地位,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怀。其中,自主择业作为军转干部重要的安置方式,不仅减少了体制安置压力,而且在丰富就业途径的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优质人才。但在实践中,由于相配套的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创业培训质量不高,导致政策执行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优化建议,希望能对相关管理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8.042
0 引言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被提及39次之多。作为“六保”之首,“保就业”已成为近年来政府工作的主线。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基数较大,优化相关就业管理工作、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提供给现役军人强有力的现实参照,也是稳就业、保民生的时代要求。
1 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的意義分析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泛指军龄满20年的营级干部和不受军龄限制的师团级干部。曾经作为军队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拥有较高的军事技能和优良的人品作风。优化军转干部自主择业、高质就业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1.1 丰富就业途径,满足个性化需求,为创业打实基础
2001年1月,《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的颁布打破了延续多年的单一指令式安置模式,军转干部以自主择业身份进入时代弄潮。“自主”是政策执行的基础,“择业”是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核心。持续推进、优化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工作,不仅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还拓宽了就业途径,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为创业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向社会输入价值力量。
1.2 响应中央号召,凝聚军心士气,减少现役军人后顾之忧
符合条件的军转干部选择自主择业,一是响应中央号召,缓解计划安置压力,自主择业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二是给现役军转干部美好愿望,在履行军队使命的同时,更愿意接触学习更多的非军事化技能,提高未来退役后胜任素质。三是有利于解除后顾之忧,在退役后个人价值能重新得到实现,对自身和家庭具有“安神定心”作用。
1.3 有利于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构建社会人才建设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并具有价值转换潜能。军龄满20年的营级干部,在部队处于中坚地位,具备较高的军事技能、优良的人品作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干部转业不仅可以为部队更新人才配置创造新岗位,还促使自身到社会去寻找合适的岗位和领域,转化自身价值。因此,不论是对国防军事水平的提高,还是社会人才体系建设,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都符合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客观规律。
2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现状
自主择业的安置方式使市场经济开放性和退役干部特殊性有机结合。我国部分学者认为,自主择业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安置方式,用退休金、退役金等作为一种经济补偿,将其认作是军事劳动力价格的转化形式。但笔者认为,不能仅从经济意义上认识该政策及相关管理工作,还必须要认识到国家赋予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社会认同和较高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自主择业进行安置的军转干部的人员范围还比较小,选择自主择业要求的条件相对较高,自主就业风险防范机制仍存在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
2.2 就业创业培训程式化,缺乏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
培训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群体,目的在于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增强对环境的认识,促进其以较高的自信心融入社会,并获得发展。但落实在培训实践中,就业创业培训侧重于宏观层面讲解和理论介绍,成为无差异的程式化通用课程,难以贴合实际。不同背景、职务、技能的军转干部难以实现对就业领域的理性认识。对于创业来说,需要军转干部具备对市场、行业和企业运营的综合把控能力,不仅包括专业技能,还要学习股权及资本核算、财务管理、地方劳动法规等,而这些培训中设计并不多,对转业干部创业的实际意义十分有限。
2.3 相关政策贯彻执行存在差异,缺乏细化指导
各地政府由于经济水平不同,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在政策执行上,往往按照最低标准执行。有关待遇的政策、创业扶持政策、优惠政策等宣传不到位,转业干部自身渠道有限,了解不透彻。而地方政府仅通过指导性文件,缺少细化指导,普遍存在细则落实滞后的问题。以针对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例,军转办不了解具体申报流程,而具体文件中不涉及明确分工,部门间缺乏互动和协作,政策的落实受到极大阻碍。
2.4 就业创业实际运用中缺乏人才激励
在主流发达国家,服务自主择业军人干部群体主要依靠政府、军队、社会团体及非政府组织所组成的三方联动机制,而在我国相同的管理服务只由政府来承担,虽然投入了较大的成本,开展就业培训和优待扶持,权益保障等,但成效甚微,在现实中对就业创业的激励性不强。当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得不到足够支持,而又找不到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往往产生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激励不足导致其就业创业热情被打击,自主择业往往转变为被迫待业。
3 加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
3.1 完善相关管理服务保障体系,让政策实实在在落地
首先,针对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提出各项具体指导性意见及细则,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并自上而下监督执行。其次,丰富军转干部自主择业服务主体,鼓励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服务,发挥“小政府、大社会”效能,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增强社区和街道一级的基础服务工作,落实政策宣传、信息收集等职能。再次,拓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表达个人诉求的渠道,依靠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向社会传递合理需求,获取各项支持。最后,从组织生活中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关怀,促使其摆正心态,更好地适应新生活的自由和竞争形态。
3.2 开展因地制宜就业创业培训,调动多方共同推进
改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在服役期间渗透教育培训。在不影响正常服役的条件下,开展转业前培训,培养地方和部队“两用人才”,以提高干部退役后就业竞争优势。比如,从事高炮、雷达等专业的人员很难在社会就业领域找到适合职业,且短期就业培训很难弥补这种劣势,因此必须要将就业培训提前开展。二是要开展个性化培训,强化学习、技能、经验的军用转民用效果。在培训过程中,结合不同军转干部的技术背景、创业领域,调动相似民用领域的教育资源,通过系统性培训,帮助军转干部实现在民营领域顺利就业。以能够满足现实需求的培训体系为依托,使军转干部真正实现对创业和就业的自由选择。三是摒弃教条主义,利用“共情”邀请本地成功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现身说教。
3.3 积极探索适宜的人才激励和创业助力手段
为了鼓励并支持军转干部积极就业创业,除了持续推进退役金计发、有关待遇、住房保障等物质方面的政策落实,还要各地政府创新方式方法,从培训、社交平台、创业资源等方面强化激励,帮助军转干部人才实现自我价值。以《关于在全国开展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网络培训工作的通知》为例,自2012年起全国普遍开展网络培训,满足军转干部基本创业知识需要,在此基础上,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牵头创建创业孵化基地,在企业孵化期给予贷款、技术、政策咨询等实际帮扶与指导,为军转干部的创业梦想争取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在孵化基地逐步发展的同时,吸引更多军转干部加入创业队伍,并拉动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
3.4 加強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建设和职业素养建设
首先,积极推进转业干部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就业组织或社区党组织的同时探索设立专门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支部,并由当地的组织部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指导,适时开展组织活动,提高思想意识形态,切实做到“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其次,推进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专业化进程,优化知识技能结构,鼓励敬业和无私奉献。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等多部门联动,明确分工与规范细则,促进政策落地。
4 结束语
随着政府职能逐步纵深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也不断完善。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更说明了军转干部安置保障问题处于重要地位,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剖析了当前军转干部自主择业管理现状及问题所在,力求从政策落地、有效培训、创业助力、相关人员支持等方面进行突破,带动全局,促使转业干部顺利融入社会,创建个人事业,创造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珊.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市场,2020,(04):117-118.
[2]姜凯.浅论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提升[J].现代国企研究,2018,(24):60.
[3]王剑.浅析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7,(24):40-41.
[4]齐红燕.建设系统化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