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人才管理思想探析

2021-03-02 10:43周叶玲雷志柱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墨子

周叶玲 雷志柱

摘 要:墨子提出了“列德尚贤”的政治主张和人才管理思想,在中國人才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贤者政之本”的人才价值思想,“德为先、能为本”的人才选拔思想,“察能授官、量能而用”的人才使用思想,“赏当贤、罚当暴”的人才激励思想,“全面考察、量功分禄”的人才考核思想,“上说下教、以行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构成了《墨子》内容丰富而体系完整的人才管理思想。这对于新时代做好各项人才工作、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列德尚贤;人才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25

1 “贤者政之本”的人才价值思想

墨子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而深刻的认识。墨子提出,“夫尚贤者,为政之本也”(《墨子·尚贤上》)。首先,尚贤“取法于天”,是天神的意志,也是古圣王的为政之道。“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尚贤上》),如尧举舜于服泽,禹举益于阴方,汤举伊尹于庖厨,文王举闳夭、泰颠于罝罔等。古代圣王正是由于重用了这些贤能人才,国家才得以安定富强,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其次,君王是否尚贤,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尚贤上》);“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上》)。贤士是“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君主不重用优待他们,在危难时刻就无人献策效力,国家就会有灭亡的危险。而任用贤者治国,则“国家治而刑法正”,提拔贤者长官,则“官府实而财不散”,采用贤者治邑,则“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因此君主只有尚贤亲士,国家才会兴盛发达。再者,贤者举而尚之,有利于教化民众,改变社会风尚。君主对当今贤士“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使得天下世人皆知“欲富贵而恶贫贱”者 “莫若为贤”,这样他们中就会有更多的人“相率而为贤者”。另一方面,尚贤可以向人们传输“仁爱”“贵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兼相爱,交相利”的良好社会风尚,“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尚贤下》)。因此,墨子得出结论,尚贤任能是国家行政的根本,选拔、使用和培养人才乃是当政者的第一要务。

2 “德为先、能为本”的人才选拔思想

墨子认为,贤良之士应该“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从“德”和“能”两方面对人才提出了标准和要求。“贫则见廉,富则见义”(《修身》)。厚德,是墨子提出的人才的首要标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贤者应具有“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中》)。贤者应兼爱与公义并举,既怀有兼爱之心,又能践行天之大义,“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有力者助人,有财者分人,有道者教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穷,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兼爱中》)的大同社会。二是“赴汤蹈刃,死不旋踵”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亲士》),作为贤士,只有不安心,不足心,天下才会安足。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兼爱交利的理想社会,贤士要时刻居安思危,存而思亡,勤政于民,不自安,不自足,以拯救天下为己任。为了实现墨家治世理想,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三是克勤克俭的牺牲奉献精神。墨子认为贤者为人处世要遵守两项基本原则:一项是“凡足以奉给民用者,则止”(《节用中》),墨子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特别提倡“节用”,反对奢侈浪费,教育弟子要勤劳从事,吃苦耐劳,注意培养节用勤俭的品质;另一项是“诸加费不加利于民者,弗为”(《节用中》)的原则。贤者应以实现“万民之利”为理想,以是否对人们有“功利”作为判断是非、善恶、智愚的标准,做到“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非乐上》)。

除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墨子还要求贤者拥有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首先,墨子十分重视言辩的作用。他认为,辩术不仅可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同时又是“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的重要手段,可以达到“处利害,决嫌疑”的目的,是贤良之士开展“上说下教”“教以劝人”救世活动的必备本领。说教者只有思路清晰,言辞犀利,语言缜密,表达自如,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对方口服心服。因此,墨子既要求弟子有兼爱的道德情感,爱人如己,又要“辩”于言谈,学好“辩”的技术,将“辩乎言谈”作为塑造理想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其次,贤者还要“博乎道术”,多才多艺,拥有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从事”能力。墨子谨记“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辞过》)的信条,倡言“凡天下群百工使各从事其所能”。与儒家所理解的人才是一个追求至高无上的“仁”的理想主义者不同,墨子所理解的人才应是一个为了“万民利益”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实干家。所以,墨子不仅要求弟子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与手艺技巧,“赖其力者生”(《非乐上》),而且最好成为耕作之行家,百工之能手的全面型人才。

由此可见,墨子提出的人才标准就是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对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一标准,既突出了“以德为先”,又立足于“以能为本”,从德与能两方面对人才提出要求,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无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3 “察能授官,量能而用”的人才使用思想

贤才既得,该如何使用才能使之发挥相应的作用呢?《墨子》将“尚贤使能”的核心直接落脚到执政者对人才的使用上。

一是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墨子认为,世间有谗人、利人、恶人、善人等各色人种,有谋士、勇士、巧士、使士等各类人才,由于每个人的德行、能力、性格、经历差异较大,因此,统治者应该“察其所以然者,应名乃内之”(《杂守》),即仔细考察他们具备哪些品性或特长,以便名副其实的接纳使用。用人的前提是知人,如何知人呢?墨子说:“听其言,迹其形,察其所能”(《尚贤中》)。通过“听其言”可知其人是否真有治国安民之道,通过“迹其形”可知其人是否顺从天志、言行合一,通过“察其所能”可知其人是否仁义道德,是否符合人才的能力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类人才安置在合适的职位上,可使治国之才使治国,可使长官之才使长官,可使治邑之才使治邑,合理分工,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二是要以德就列,量能而用。人的德行有高低、能力有大小,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错误的。大材小用造成人才浪费,无法发挥人才的长处,而小才大用不仅于事无补,甚至把原来的局面越弄越糟糕。所以墨子提出要依照德才大小安排职位,反对让“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尚贤中》),否则,即使夜以继日地执政理事,也只能“治一而弃其九”。

三是能者上、庸者下。贤者不是永居其位,人才是流动的,有能居之,无能则下。在墨家看来,兼爱交利谓之大义,是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普遍的伦理原则,统治者任贤使能也必须符合这一“天之大义”,因此,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能者上、庸者下,取法于天,当在自然之理。每个人,包括平民百姓在内,都有凭借个人本事出仕参政出人头地的机会;同时,即使位居高爵的权贵之人,若不行仁义之事,不能为国为民治政理事,也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项子牛三侵鲁地,而胜绰三从。子墨子闻之,使高孙子请而退之(胜绰)”(《鲁问》),便是例证。

4 “赏当贤、罚当暴”的人才激励思想

怎样才能让天下人争当贤士,让贤士勤政于民呢?墨子主张“赏当贤,罚当暴。不杀无辜,不失有罪”(《尚同中》),充分运用赏罚手段,对贤者实行重赏,对不肖者实行严惩。墨子认为,对待贤良之士,不应该在乎其出身是否卑贱,都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不仅要给予贤士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还要满足他们社会地位和政治需求,即“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这样,使他们“始贱卒而贵,始贫卒而富”。而且,墨子还认为,高爵厚禄并不是给予贤士的恩赐,而是“欲其事之成”所必需的,因为“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贤士出仕参政,官爵不高,百姓就不会尊敬他;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会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会畏惧他,所以,高爵、厚禄、重权三者对于贤者完成其工作任务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夫高爵而无禄,民不信也”(《尚同中》),如果不将名与利统一起来,只有高爵而无厚禄,百姓就不会相信,尊贤尚贤就会是一句空话。“夫假藉之民,将岂能亲其上哉?”(《尚同中》)假借尊贤尚贤之名来博取好名声的君王,人们怎么会亲附于他们呢?因此,统治者想要真正任贤使能,既要“事则与”,大胆使用天下贤能之人,又要“禄则分”,给予他们较为丰厚的物质待遇,这样,天下贤良之士才会“自至乎王公大人之侧”。

对于人才不仅要有正面的激励,同时还需辅以必要的惩罚和约束机制,不仅要“赏当贤”也要“罚当暴”。为了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兼爱的理想社会,墨子希望君主选用人才时不必考虑亲疏贫富贵贱,以贤能与否为唯一标准,主张“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对于贤者要“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对于不肖者要“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从正反两方面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由于人们都愿赏而畏罚,故民皆“相率而为贤者”,这样,国家的贤良之才才会逐渐地多起来。

5 “全面考察、量功分禄”的人才考核思想

如何客观地评价各类人才的德行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尽可能地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墨子从兼爱交利的政治理想出發,提出了一系列人才考核思想与方法。

一是“合其志功而观焉”(《鲁问》)的考核原则。即评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应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察;同样一种行为,可以出于不同的动机,所以,在分辨人们做事是否是出于正确动机之前,不宜轻易地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

二是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墨子的人才标准是德为先,能为本,除了高度重视对品德和能力评价之外,还特别重视考核任职者的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效果。墨子认为,贤者治国,当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奉天事鬼,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强国亲民;同时,墨子言义必及利,十分注重做事的工作实绩与效果,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无所不利,是谓天德”(《天志下》)。

三是根据岗位职责确定考核内容。墨子提出,不同的官职各有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职责。治国者“蚤朝晏退,听狱治政”,长官者“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粱之利”,治邑者“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各个岗位的任职者都要各精其道,各行其义,各尽其能,当什么官职就应该负责做好什么事务,做到“以官服事”,因此,考核时应以岗位职责的实际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6 “上说下教、以行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

墨子生活在一个战乱纷飞,人人皆不相爱,亏他而自利的时代。他认为,教育对于改变这一社会乱象,实现其兴国治乱的治世理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他从维护农与工肆之人的现实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独创精神的人才培养思想。

第一,“上说下教,济世救人”的全民教育思想。墨子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提出全民教育的思想,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是接受教育的对象,都是实现政治社会理想的重要力量。“王公大人用吾言,国必治,匹夫徒步之士用吾言,行必修”(《鲁问》),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国治德修”的理想社会。

第二,“以行为本,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思想。墨子一贯主张亲躬实践,反对妄谈空论,“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耕柱》),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了“以行为本”的实践性原则,“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只有学识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重视践行,把理论知识变为实际行动,做到志观一致、知行合一,才有实际意义。

第三,因人施教,互动教学的教育创新理念。墨子在教育实践中坚持创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注重教学的实际效果。墨子主张人才培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施教对象的实际水平和个体差异,“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大取》),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因能分工,量才而用,择务而从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式教学,“唱而不和,是不学也;和而不唱,是不教也”(《鲁问》)。墨子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强说于人”的教育主导作用和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治学精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方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四,“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育人思想。墨子非常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习染熏陶作用,“(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所染》),墨子看到洁白的素丝进入染缸后颜色随之改变的时候,敏锐地意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修养的重要影响。他认为人性先天并无差别,像纯白的素丝一样,没有好坏之分,人之所以后来形成不同的善恶之心,主要是后天环境造成的,由此他提出了所谓的“人性素丝论”,反复告诫教育者“必择所堪,必谨所堪”,高度重视外部环境对人才培养的熏陶感染作用。

7 结论

综上所述,墨子从人才的慧识善用问题出发,以“贤者政之本”的人才价值思想,“德为先、能为本”的人才选拔思想,“察能授官、量能而用”的人才使用思想,“赏当贤、罚当暴”的人才激励思想,“全面考察、量功分禄”的人才考核思想,“上说下教、以行为本”的人才培养思想,构建了内容丰富而体系完整的人才管理思想体系。尽管墨子的人才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且“蔽于用而不知文”,但不可否认,墨子突破了时代局限性,打破了传统“任亲用旧”的用人观念,开创了人才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先河,坚持彻底的“唯贤是举”用人原则,具有鲜明的人本色彩和以民为本的大人才观,在中国人才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任继愈.墨子与墨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孙诒让.墨子閒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王裕安.墨子的人才观[J].齐鲁学刊,1995,(10).

[4]池万兴.论《墨子》的人才思想[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

猜你喜欢
墨子
Less Speech, More Essence多言何益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墨子训徒
墨子教诲青年
“墨子”飞天 中国领跑
《墨子》“戮于社”考——兼谈社的文化功能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New Wine in Old Bottles?
——Revisiting the Problem of 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between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