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风电、光伏等间歇性电源不断接入电网,储能的价值获得快速提升。
2018年电网侧储能启动,该时间被业界看成中国的储能元年。但随后由于储能设施未被纳入到输配电价的成本核算中,电网侧储能被叫停,储能产业也随之跌入冰点。
2020年,发电侧储能发力。由于储能成为新能源优先接网的前置条件,在抢电价的背景下,发电侧储能获得大幅增长,成为过去一年储能行业新的亮点。
然而,无论是电网侧、发电侧,或者基数不大的用户侧,储能作为一个有着重大“使用价值”的产品,却没有一个身份的认定,始终在潜规则下运行。
谁该为储能埋单,储能身份如何认定,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021年,储能装机的需求将更为迫切。因为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增加,储能调峰的需求将进一步突显。然而,风光发电正式进入平价时代,电源侧强制配储能的“潜规则”面临失灵,为今年储能行业的持续增长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久前,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总量将高达1.2亿千瓦,这样快速增加的新能源装机,若不增加相匹配的储能装置,将会出现大量弃风弃光或部分时段缺电的现象。
去年年底,由于极寒天气用电量激增,加上疫情后复工复产导致工业负荷增加,湖南、广西等地多年不遇的拉闸限电重现,这从一个侧面发映出部分地区(或时段)调峰能力的严重不足,而储能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事实上,各方都深知储能的价值,但却无力推动储能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在欧美等电力开放市场条件下,无论是峰谷电价套利,还是电网侧的容量电价,储能都可以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然而,中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尽管已经进入了第六个年头,但推进并不顺利,面对一个并不开放的电力市场,储能的发展,只能寄希望于政策的助力。
毫无疑问,政策部门并不想走增加补贴的老路。因此,在独特的电力市场条件下,当务之急是给储能一个合适的身份。2020年,受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所需,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成立了能效与储能处,使得储能在国家层面有了正规的归口部门。
受电力市场改革滞后影响,储能健康发展的第一步,至少应该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与鼓励,并在考核规则方面做出明确的细则。2021年第一期,我们以《储能身份困局》为封面选题,力图为读者呈现储能行业全貌,以推动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储能行业。
让储能“师出有名”,告别行业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