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审计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审计内容也从会计凭证扩展到海量数据。如何积极应对海量数据,保质保量完成审计,是摆在审计人员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环境下新技术、新手段越来越多,大家对数据使用越来越重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应用也日渐被提上工作日程。但在探索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在大数据审计方面还面临诸多难题。
各行各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不仅包含最基层的微观数据,还包含了反映整体的宏观数据,组成了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海量数据,导致基层审计机关面对的信息资源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部分数据由于管理权限或者管理层级的原因,基层审计机关无法直接采集,比如公积金、社保、税收等领域数据,区级审计机关无法直接采集,需依赖上级审计机关采集清洗后才能获得切块数据。当下,“金审”三期尚在开发中,采集数据主要还是依赖“金审”二期,由于软件开发时间较早,数据采集模板主要基于2015年以前的数据模型,后续软件升级、服务更新不及时,无法应对日益变化、持续更新的数据现状,对基层审计机关采集数据、开展数据分析等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储存和再次分析利用的渠道,审计项目中获取的相关电子数据主要由审计组成员分析和利用,项目结束后或单独保管或删除或丢弃;即使统一保存也是无序存储,标准化程度低,再次利用的概率也不高,其资源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此外,由于采集的电子数据未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主要存储于审计人员个人电脑或单位统一配备的移动存储设备,审计机关在数据传输、备份、存储、管理等方面,还面临丢失、泄露风险。
传统审计模式中,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的外延受数据制约,审计人员主要针对被审计对象单个的财务、业务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审计,难以寻求到与其他审计对象、类似业务内容相关联的合适的突破口,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审计思路的拓展和发散思维的锻炼。比如对困难企业是否享受房租减免这一重大政策跟踪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时,市级以上审计机关可以与财政同级审、税收审计等项目相关联,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筛选疑点确定延伸范围,但区级审计机关受限于数据信息,仅能对提供材料以人工方式进行比对分析,各审计项目之间有效关联度不高,数据收集、存储、使用缺少有效规划,审计成果共享不多,存在重复劳动等情况。
2019年以来,某区审计局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技强审,积极探索大数据环境下审计监督新路子,立足工作实际,以建设数字化审计分析平台为依托,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和审计方法,实现了大数据审计“三个统一”和“三个共享”。
统一数据来源,是将不同类型的业务数据还原到数据库,清除数据冗余和无效字段,规范命名并初步校验。
统一数据定义,是利用采集转换工具,将数据库文件转换为审计平台可直接利用的格式文件,再经过筛选、关联等技术手段,形成标准化的数据表。到这一步,标准数据体系已经构建完成。
统一审计模型展示,是利用标准化数据,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关联其他来源数据,将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政府采购等有关法律法规、财经政策的规定作为数据分析条件编写通用审计模型,再根据审计项目的特点编写个性化审计模型。
根据一级部门预算审计全覆盖的相关要求,某区审计局有序推进大数据审计,在制订审计方案时,明确一级部门预算审计的目标和重点内容,将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内容和限制性条款转化为大数据审计逻辑判断标准,结合审计经验和对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归纳整理,建立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的审计分析模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探索,已累计建立存量资金盘活、预算编制精准度、预算执行率、预算调整率、三公经费等审计分析模型七十余个。
1.不同项目之间数据共享。某区审计局成立数据分析小组,在数据平台层面上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对部门预算全覆盖初期数据分析结果,从提高效率、提升价值的角度,分发给其他开展部门预算、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的项目组,核查疑点,分析问题。比如在某专项审计调查中,针对企业申请财政补贴资金事项,数据分析小组从300余家企业中筛选出12家存在疑点的单位,为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组后期现场核查提供了大致的审计方向和审计重点。
2.同类项目之间模型共享。某区审计局拓展审计思维,将不同来源或同单位不同用途的数据分别进行关联,使用归纳思维、假设思维、关联思维,实现了跨行业、跨部门数据的综合分析。注重从单个问题表现特征中提炼一般性、普遍性问题,摸清楚规律,得出审计结论。比如在对某单位开展审计过程中,发现该单位开发的内部管理小软件较多,审计组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大数据比对,全面了解各部门各单位近三年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以此为基础,结合资金投入、使用情况、数据存储地点等信息进行筛选,对部分单位重点延伸调查,形成审计建议专题上报地方党委、政府。
3.相关项目之间事项共享。某区审计局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将融合式审计扩展到相关项目之间,比如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审计都要延伸审计具体基建项目,前期数据筛选时便有意识地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基建项目作为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延伸检查的重点之一,既整合了审计力量,又保证了审计质量。再比如不同项目的审计组都需要对某类事项进行延伸,但由于各项目进度不一致,普通的融合式审计无法开展,审计组就可以通过数据平台调取其他项目同类事项已获取的数据直接分析,减少延伸单位数量,既节约审计组时间,也减少对延伸单位的重复打扰。
某区审计局通过大数据审计技术“三个统一”“三个共享”的实践应用,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以往年度审计覆盖面小、综合监督效率低的问题,不仅对年度计划项目涉及的部门重点实施审计,还实现了对一级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全覆盖审计。二是突破以往发现问题无法以点及面而形成孤证的局限,通过数据模型查找其他单位类似问题,使审计结果由过去主要反映单个部门问题转变为对所有单位普遍性、倾向性、全局性问题的集中反映,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三是突破审计人力资源限制,审计组织方式得到优化。某区审计局运用大数据审计,在审计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改变的情况下,2021年上半年在按规定完成同级审、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等十余项审计计划项目的同时,还实现了对全区所有一级部门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全覆盖,提高了工作效率。
现阶段许多部门单位正在逐步推进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但由于各单位财务系统、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系统的运行环境不同,架构不一样,导致数据资源分布在各个应用系统中。同时,不同行业的部门之间涉及数据保密、各部门间沟通等问题,数据分散,数出多门,数据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为了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数据的透明度、可用性和可靠性,更需要从政府层面统筹推进部门、行业数据共享。
海量的数据,需要审计机关有处理分析的能力,使其真正变为可用的审计资源。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着力培养既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又懂审计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对审计案例和分析模型的培训。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审计机关要紧紧围绕审计署“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数字化审计方式的目标,在本地区大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审计获取的各方面数据,建立集中统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审计综合作业平台,实现数据清洗、数据关联、审计分析、数据挖掘等功能,同时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因素,充分利用云计算中心等技术创新手段,有效解决数据共享、数据传送、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等问题,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助力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