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黎 群,刘丽珍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胃癌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恶性肿瘤之一[1]。迄今为止,手术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胃癌最有效手段,且随着胃癌的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临床上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随之增高,胃癌手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2]。由于胃癌病人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降低,加之手术治疗所引起的创伤也会导致病人胃肠功能进一步障碍,继而可能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3]。因此,针对胃癌术后病人予以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改善病人胃肠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量化评估策略为核心的调节式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详细分析病人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临床表现等情况,继而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有效性[4]。目前,该护理干预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介入治疗以及多种恶性肿瘤疾病病人中,均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本研究探讨以量化评估策略为核心的调节式护理干预对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并发症预防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140例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经手术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且均接受手术治疗;②年龄≥18岁;③术前检查结果显示均为远处转移,均可耐受手术。排除标准:①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③合并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④无法遵从医嘱配合治疗、护理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22~78(58.23±6.23)岁;肿瘤部位:胃体部20例,胃底或贲门28例,胃窦或幽门22例;手术类型:全胃切除术24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0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6例。对照组男41例,女29例;年龄24~78(58.31±6.29)岁;肿瘤部位:胃体部21例,胃底或贲门28例,胃窦或幽门21例;手术类型:全胃切除术26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23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纳入对象同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囊括密切监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加强病房巡视强度,增加巡视频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给予以量化评估策略为核心的调节式护理干预。
1.2.2.1 量化评估 护理人员通过分析病人的病历资料,综合其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以及各项相关检查结果,完成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随后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其对疾病、手术的掌握程度,自我保护能力,明确病人的反应代价、反应效能以及自我效能,从而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进行量化评估时务必遵从相应原则与标准,如疼痛量化评分1~3分,分别代表轻度、中度、重度疼痛。年龄量化评分1~3分,<60岁计1分,60~69岁计2分,≥70岁计3分;合并疾病量化评分1~3分,分别对应无合并疾病;合并1种疾病;合并≥2种。根据上述相关量化评分全面分析病人的护理风险,针对其风险因素开展个体化护理服务。针对病人实施多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鼓励并支持病人互相交流体验,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病人出院后务必通过电话以及微信等途径掌握其出院后康复情况,予以延续性护理。
1.2.2.2 护理措施的实施 于术前3 d予以病人庆大霉素以及甲硝唑口服,且于术前12 h禁食、术前4 h禁饮。术前1 d晚上以及手术当天清晨进行清洁灌肠处理,随后插入胃管。术后对病人的引流导管予以妥善处理,完善和病房护理人员的交接工作。对于疼痛评分≥6分的病人,需遵从医嘱使用相关镇痛药物,对于疼痛评分≤5分病人则采用注意力转移法等方式缓解其疼痛,术后正确指导病人完成早期活动。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协助其进行被动训练、床上肢体活动等。同时完善病人的体位护理,定时帮助其翻身,针对压疮风险较高病人可适当增加翻身的频率。保证手术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并于切口部位贴好敷料。密切观察病人术后吻合口瘘、胃肠道功能以及呼吸急促等情况,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医生,并予以对症支持治疗。病人出院前予以常规出院指导以及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在康复过程中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康复训练方式,嘱其定期来院复诊。两组相关护理措施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实施,为确保研究质量,相关数据均测试3次取平均值,且由3名院内专家进行数据质控分析,确保数据准确可靠,以平衡混淆变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评估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胃肠功能相关指标主要包括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腹部感染、吻合口瘘、术后出血等。自我效能感主要是通过GSES进行评估,主要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1~4分,总分10~4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自我效能感越明显[5]。生活质量主要是通过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简表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环境以及社会关系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生活质量越好[6]。
表1 两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单位:d
表2 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GSES评分比较 单位:分
临床上胃癌在持续性进展过程中会导致病人体内的营养快速被消耗,继而促使病人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极易引发贫血,使得体质下降。且胃癌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病人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从而可能延长病人的术后康复周期,导致病人承受较大的痛苦,进一步降低生活质量[7-8]。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常规的胃癌术后护理无法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从而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不适感或不满,进一步影响医患关系,不利于病人预后[9-10]。因此,寻找一种更加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是临床医务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干预方案可促进胃癌病人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分析原因:观察组应用的干预方式通过对病人全方位情况予以量化评估,从而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保证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科学性,可达到最佳的护理状态,为病人的胃肠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张志娜等[11-12]的研究报道一致,表明观察组干预方案应用于胃癌术后病人中可发挥较为理想的并发症预防效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该干预方案考虑了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注重病人营养的补充,有效改善营养不良状况,从而促进了机体免疫力的提高,减少了术后并发症[13-15]。而护理人员通过定时帮助病人翻身,指导其进行及时排痰等措施,可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干预后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了观察组干预方式可明显提高胃癌病人术后自我效能感。观察组所用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予以病人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康复训练以及健康宣教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患接触机会,提高了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依赖,继而为病人积极治疗心态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16-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干预方式有利于改善胃癌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该干预方案可为病人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而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使其感受到医务人员的专业性,从中学习、掌握相应的护理技巧,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术后护理工作[19-20]。同时,该干预方案为病人实施了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干预,保证了病人在出院后仍能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继而为术后早日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21-22]。
综上所述,以量化评估策略为核心的调节式护理干预应用于胃癌术后病人中效果明显,可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感以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