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文胜(婺源县农业农村局)
婺源是一个典型山区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任重道远。该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及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婺源先后荣获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首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十佳田园城市”等荣誉,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先进县。
秀美村庄远眺
规划先行,赣风徽韵推陈出新。该县投入150万元聘请了省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编制了《婺源美丽宜居县建设总体规划》和《婺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所有自然村全部编制了《村庄产业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使美丽宜居试点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规划上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尽量保持古村落的原有文化脉络和原始建筑风格,将全县500余处文物古迹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注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把古民居、古文化、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等资源纳入到旅游开发规划,为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夯实基础;注重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不推山、不填塘、限砍树、少建桥,保护好水口、溪流、山塘等自然景观。
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村中池塘治理
花园式庭院建设
村民清洁行动
垃圾兑换超市
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村中卫生厕所建设
注重品味,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秀美乡村建设,把一个个的“盆景”连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风光”。在建设过程中,以精品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按照“有质量、显特色、传文脉、提品位”要求,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村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一般村点重点抓好“七改三网”建设。精品示范村点,在抓好“七改三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8+4”公共服务建设。
示范引领,美丽宜居提质升级。加大主要通道沿线“四拆二改”的整治力度,基本实现通道沿线无乱建、无广告牌、无蓝皮棚、沿线无坟墓。大力实施通道沿线封山育林和造林绿化工程,长期禁伐天然阔叶林。始终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先后启动三轮徽改,累计投资3亿多元,改造非徽派建筑1万余幢,全力打造“徽派建筑的大观园”。打造了“思口-清华”等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完成了江湾镇美丽宜居示范镇建设,还有秋口镇秋溪村、江湾镇江湾村、赋春镇岩前村等1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和潘紧根、汪灶来等1500户的高品质示范农户建设。
始终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打响村庄清洁行动战役,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取得新成效。完成了9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和121个垃圾收集屋建设。2019年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清扫保洁转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第三方治理,由无锡市金沙田科技有限公司、中航美丽城乡环卫集团有限公司分片区进行市场化运作,乡村卫生状况逐步提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新成效。因地制宜地采用了A2/O、A/O、MBR、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等污水处理工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6套和污水管网51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主要由相应乡(镇、街道、园区)或村(居)委会进行运行维护。目前已形成日处理1589吨污水的能力,23702居民将从中受益。
农村“厕所革命”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粪池改造达到93.01%。通过制定下发《婺源县“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婺源县农村“厕所革命”示范村点建设工作推进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内容和验收标准,细化工作任务,探索出一条“户内厕所水冲式有效保洁、户外粪污三格式有效利用、村内管道网络式有效收集、村外污水生态式有效处理”的婺源特色的农村“厕所革命”之路。
村庄长效管护取得新成效。通过制定《婺源县新农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工作方案》,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落实了860万元的管护资金,建立了“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了村庄长效管护信息平台,进一步明确了管护责任、长效管护资金筹集、健全工作机制。并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码上通”二维码等方式参与村庄管护。制定了村规民约、卫生保洁、红白理事会等规章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公共设施维护修缮、公共卫生治理、经营摊点与公共秩序管理交由村民自行管理。
环卫车队
丰富多彩的村级晚会
茶叶种植
油菜花种植
始终坚持把为农民群众谋幸福放在心上,把特色农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做强婺源绿茶品牌。“婺源绿茶”为省政府重点支持的“四绿一红”品牌之一,连续23年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价值23.45亿元。现有茶园面积20.1万亩,年采制茶叶1.89万吨,其中大宗绿茶16650吨,加工贸易量7.8万吨。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1.95亿元,出口创汇预计6000万美元。全县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850元,人均增收200元。
做大油菜花经济。坚持将油菜花作为最大特色风景和最具竞争力的旅游业态,打造了12万亩历史以来面积最大的油菜花海,引爆春季赏花市场,2019年1-3月游客750.9万人次,全县最高的一天游客达28.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门票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0.9%,综合收入63亿元,同比增长11.53%。油菜花成了农民的致富“金花”。2020年,通过优选油菜品种,在推进12万亩油菜种植的基础上,积极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开展技术对接,采用油菜“定制技术”,同时,推进油菜的菜用、油用、蜜用、肥用等综合利用。
推动全域有机发展。按照“扩大有机种植、建设有机基地、打造有机品牌、发展有机产业”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使得有机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以有机茶为龙头,皇菊、山茶油、有机大米等为补充的有机产业体系。目前我县保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9家19个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4个产品,基地认证面积10782亩;保持有机产品认证企业33家86个产品,基地认证面积33601亩,新增有机产品认证3个,基地认证面积835亩;地理标志产品2个。
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实施“农业+”战略,推动油菜花与文化、音乐、摄影、美术、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发展点,有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金山茶庄、将军府、茶博府等茶文旅项目;有以研学和教育为主题的婺源县茶博府茶旅研学基地、江西婺源林生实业有限公司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集生态农业、现代工业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松风翠现代农业产业园;涌现出了篁岭鲜花小镇、塘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休闲农业主题公园。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婺源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和《婺源县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2019年又创新地制定了《强村带弱村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全县共甄别出20个经济强村结对帮带20个弱村,以资金、技术、产业等多手段一对一的结对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