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充气挤压泵小腿-足底静脉模式预防脑卒中后患者下肢DVT形成的效果分析

2021-03-02 02:32:56李国瑞李国平
临床护理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腿卧床偏瘫

李国瑞 李国平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且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2],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一死因,对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造成很大压力。脑卒中常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但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包括一侧感觉障碍,一侧视力障碍及一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障碍表现为失语症,最严重的是肢体活动障碍导致偏瘫,使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下降。研究表明[3],不同模式的间歇性充气挤压泵(IPC)预防偏瘫患者下肢血栓形成效果显著。本研究采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预防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1月我科129例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入院时均无下肢DVT形成;(2)符合脑卒中诊治指南标准[4];(3)伴有至少一侧肢体瘫痪;(4)长期卧床;(5)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重度意识障碍,神志不清;(2)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损害;(3)下肢DVT形成;(4)不能配合本实验全过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38~76岁,平均(55.37±3.29)岁;类型:脑梗死38例,脑出血26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28例,双侧偏瘫10例。观察组65例,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37~78岁,平均(55.58±3.53)岁;类型:脑梗死38例,脑出血27例;左侧偏瘫27例,右侧偏瘫29例,双侧偏瘫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对照组给予小腿-大腿静脉模式的IPC治疗,压力为45mmHg,充气11s,5min/次,3次/d,治疗14d。(2)观察组给予小腿-足底静脉模式的IPC治疗,足底压力130mmHg,小腿压力45mmHg,小腿充气11s,足底充气5s,5min/次,3次/d,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1.3.1下肢DVT发生情况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检查并记录下肢DVT 发生时间及下肢DVT发生率。

1.3.2凝血功能 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末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取上清液,转速2000r/min,半径15cm,10min。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水平。

1.3.3血液流变学指标 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14d末清晨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取上清液,转速2000r/min,半径15cm,10min。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和血浆黏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在脑卒中患者中,80%左右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病,已成为脑卒中的第一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血脂过高、心脏病及不良生活方式都是诱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5]。脑卒中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导致其长期卧床引起各种并发症。长期卧床患者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形成压疮;肺部痰液不易咳出,导致肺部感染[6];肢体瘫痪不能活动,使下肢DVT形成;还会引起应激性溃疡、胃出血、尿路感染、癫痫、营养不良等情况发生[7]。为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本研究选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的治疗方法,能预防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DVT形成,改善机体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显著。

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因偏瘫致肢体活动障碍,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流缓慢、血液呈高凝状态,激活凝血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血管内膜,引起血液循环障碍[8],加速下肢DVT形成,增加下肢DVT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21.87%,下肢DVT发生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能预防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DVT形成。IPC小腿-大腿静脉模式治疗降低下肢DVT的发生,但患者自身静脉回流压力小于小腿-大腿静脉模式压力,不利于下肢血液循环。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是对小腿及足底施加压力、充气放气循环操作的方法,利用小腿和足底对刺激的敏感度以及各深静脉压力不同,给予不同压力,使肢体受到压迫刺激,增强有效循环血液回心,促进淋巴液及组织液回流,改善微循环[9],提高纤溶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下肢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DVT的形成。与龚立超等[10]研究结果一致。

多数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都有不同程度损伤,血管通透性升高,凝血系统被激活,促进凝血因子表达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加速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使血液黏稠度升高[11],FIB水平升高,PT、TT水平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FIB水平均降低、PT及TT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FIB降低、PT及TT升高水平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能抑制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机体血小板的聚集与粘附,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凝血功能。IPC小腿-大腿静脉模式采用相同压力对小腿和大腿刺激,但两部分敏感性与压力不同,使血液回心不畅,改善下肢凝血功能效果不佳。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通过不断施加不同压力,可促进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的合成分泌[12],抑制凝血系统激活及凝血因子表达,减慢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延长PT和TT,抑制FIB转化为纤维蛋白,增强纤溶酶活性,减少血浆中的复合物,产生抗凝反应。与庄卫红等[13]研究结果一致。

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由于偏瘫和吞咽困难导致营养不良,下肢肌肉收缩及舒张能力减弱,使下肢肌肉萎缩,血流缓慢,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14],导致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和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和全血黏度高切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采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显示,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通过间歇加压、充气的方式,模拟肌肉收缩与舒张,锻炼肌力,能加速血液流动;能增加血管内皮处NO的合成释放[15],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流通速度和对血管壁的剪切力,提高NO酶活性,促进NO合成,形成正向循环,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陈俊丽等[16]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IPC小腿-足底静脉模式预防脑卒中后长期卧床患者下肢DVT形成效果确切,通过增加血液流速等机制,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下肢DVT的形成,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小腿卧床偏瘫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18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玉米薏苡仁利水汤可改善小腿肿胀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3-26 23:04:13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石氏三色膏治疗小腿腓肠肌损伤60例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40
一次性营养袋在卧床患者洗头中的巧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腓骨皮瓣加外固定器修复胫骨缺损伴小腿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