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锦红
【摘要】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写而非‘写什么”,语文教学如何走出“内容分析”的怪圈,努力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华丽转身呢?笔者认为,必须聚焦在语言文字,着力语用实践,才能把教学重心从课文内容的分析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
【关键词】语用实践;小学语文;激活词语;仿写句子;迁移段式;构建篇章
一、破解谴词技巧,把词语“激活”
一个个精妙传神的字词值得我们反复进行推敲,方能品味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敏锐地捕捉具有能量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谴词技巧的同时,获取语言规律,积累并内化语言养料。如,五年级《桥》教学片段:
师:在突如其来的山洪面前,老汉和村民们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请默读课文并画出关键词语。出示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盯着
跌跌撞撞 不说话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请读读两组截然不同的词语。一二组同学读描写村民的、三四组读描写老汉的。
师:在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村民们——生:你拥我挤
师:而老汉——生:站着
师:在咆哮的洪水中,村民们——生:跌跌撞撞
师:而老汉——生:不说话
师:洪水快在淹没村子了,村民们——生:乱哄哄
师:而老汉——生:像一座山
师:同学们,对比中,在老汉的动作、神态中,你分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汉?
生:我看到了一位临危不乱的老汉……
在小学课文中,不少文质兼美的词句,用词很简洁、精准,语言本身很有特色,是引领学生积累语言的很好的载体。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应引领学生特别关注语言,让他们充分地读、或对比、或想象,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积累词句,内化语言。
二、破解句群密码,借句式“仿写”
《花钟》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全文用三个自然段揭示了科学探索的全过程,短小精悍,通俗易懂。三个自然言语形式各不相同,如第一自然用描述式,既有画龙点睛的叙述,又有形象优美的描写;呈现时间词既严谨有序,又富节奏美感;同样使用拟人手法列举花的开放姿态,却又蕴藏着用词的准确性,既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又渗透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理性。
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第三点看似平常,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却很有价值,因为它体现了汉语中时间状语位置的一般规律——或在句首,或在句中。如,三年级《花钟》教学片段:
師:其实作者观察了很多花,只是没有全部写出来,你看图上的是什么花?(蒲公英、百合花、剑兰)平时我们往往没机会看到开花的过程,想看吗?
师:播放蒲公英、百合花开花的视频。
生(哗,全神贯注在观察花开的情景,眼睛发着亮光)
师:你一定发现了花开的有趣之处吧?请把你有趣的发现写下来,与同学分享吧。
生1:早上七点,百合花揉揉眼睛,绽开了笑脸;
生2:上午九点左右,蒲公英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展开自己的雪白的花瓣……
师:同学们也学会了用拟人手法写出开花的有趣,花开的姿态不同,用词也不同,这样的表达才是科学、准确又富有变化的。
《花钟》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读中发现言语奥秘,并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了写的技巧:如时间有序暗藏花开有序,花开姿态各异、“左右”的使用,用词美趣中暗藏科学严谨,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三、感悟段落形式,将段式“迁移”
叶圣陶曾经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更要把学到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运用。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增值。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教学片段:
板块一:读懂段意
1.朗读第二自然段,这段话有多少句?请同学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哪句话最重要?为什么?
2.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作者写文章,一般是一段话写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可能藏在自然段的开头。关注开头,能帮助我们读懂一段话的意思。
3.请默读,画出具体写我和弟弟怎样玩耍的句子?
4.齐读最后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板书:快乐)
板块二:发现段式
1.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第一二组读画线的句子,第三四组读最后一句。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样读呢?
2.小结:认识“总分”段式。
板块三:迁移构段技能
1.读完这段话,你是否想起了和小伙伴一起踢毽子、跳绳、捉迷藏的快乐情境?我们可仿照第2自然段写一段话,用一件事例把快乐的心情写具体。请以“我和 常常在 玩耍。”为开头。
2.分享自己写的段。
3.小结:你的段落中,第一句与后面的几句话的关系是——总分关系,你也会写“总分段式”了,以后你们在习作中,也可用这种构段方式把事物或事情表达具体。
以上三个有层次的教学设计步骤,完全依据了文本的特点,突出了这一自然段训练的重点——总分结构的段式。让学生经历“接触段—感知段落—发现段式—迁移构段”,遵循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特点,学生在一系列情境创设中对“总分段式”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不知不觉掌握了这种构段的能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明晰篇章结构,把篇章“构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段教学要落实“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及“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表达要求。
一篇文章的条理、层次脉络怎样?作者是沿着什么样的思路来安排材料的?理清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结构的特点,品味出文学作品的精妙构思。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六种: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递进式、倒叙式、穿插式。总分式结构是在小学教材中是比较常见的,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总分总式结构的文章。学习这组课文时,课文的总分式结构就成了“读写互动”的原点,也是学生尝试学习运用谋篇布局的最好范文。据此,我们联系教学实际,可以设计练笔,借鉴作者的布局谋篇之诀窍,以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提升表达技巧。
总之,只有把握文本特色,发掘语言内涵,着眼语言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生长出言语智慧,才能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才能让学生获得一生有用的东西——带得走的语文。
参考文献:
[1]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3(25).
[3]滕衍平.一课一得——小学阅读教学的应然追求[J].小学语文,2015(9).
[4]刘仁增.语文教学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小学语文教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