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华,李 略
(西安欧亚学院 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理论重点研究的话题,也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然而,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大多过于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经济更加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效率提升以及资源配置优化等途径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陕西省来看,陕西经济总量、文化、教育、健康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省经济总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不足13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57万亿元,财政收入增长到2 2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到36 098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到12 316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367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清陕西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较大,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步伐还不够快,投资活力不强,省域内区域发展依旧存在差距,与发达省份相比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环境,认真研究提高省域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省域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强、操作性优的策略,提高省域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省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战略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经济增长质量概念界定,在研究中经济增长质量主要涉及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4个维度,继而分别针对4个维度进行指标筛选。
1.1.1 经济结构维度。经济结构是关乎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当经济机构失衡会导致社会经济运行失衡。经济结构主要涵盖产业结构、供需消费结构、区域结构以及金融结构。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会导致供需结构失衡,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因而调整经济结构对于激活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结构转化能有效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本次研究中经济结构维度为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区域结构以及金融结构,其中产业结构选取第三产业GDP占比(第三产业产值/GDP×100%)、工业化率(工业化增加值/GDP);消费结构指标选取社会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社会总消费额/GDP)、区域结构维度主要考量二元制经济影响因而选取城乡收入差距比(农村人均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城乡消费水平对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测度二元结构的主要指标。金融结构维度主要的测量指标包括年末贷款余额占GDP比重、存款余额占GDP比重。
1.1.2 经济增长稳定性维度。经济发展具有稳健性,在发展过程中不出现大幅起落,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大幅波动,会导致社会经济增长内在机制被破坏,使市场调节失控;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也会导致社会产出、就业、消费指数等产生较大波动,在经济过热诱发供过于求通货膨胀,而经济预冷则会导致大批失业人群。因而在本次针对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标抽取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现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基期物价水平)。
1.1.3 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发展经济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社会的福利水平、提高收入和教育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善居民的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力度等,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基于社会福利与成果分配维度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时,要以人均收入为基础,结合健康、教育等社会福利进行评价。在福利分配中将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劳动者报酬占比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1.1.4 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我国经济发展逐步从资源型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以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在粗放式经济增长背景下,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经济增长迅速,但当该模式增长到一定水平,会呈现出经济下行,呈现出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因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使经济维持持续高效发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位资源产出,主要包括单位耗水量、单位耗电量;另一方面,是污染物排放水平,主要包括单位大气污染水平、单位污水排放水平与单位废弃物产出水平。
此次筛选的经济增长质量测算指标数据,截取1999年~2018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官网(http://www.stats.gov.cn/),将抽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完成测度分析。
本次针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算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将构建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度测算指标构建因子分析模型L,以此对复杂化指标进行降维,计算出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Johnson 与Wichern(2007)在研究中指出由于传统因子分析中公因子提取,仅能针对指标的一致性进行测量,而不能对指标进行降维,因而在本次研究中采用因子分析模型L,实现对区域开放度多维指标的降维。
因子分析模型L构建设定P为原变量X=(X1,X2,…,Xp)′,E(X)=(μ1,μ2,…,μp)′,m(≤p)维因子F=(F1,F2…Fm),通过因子降维,将逐个变量Xi表示成因子F1,F2…Fm的线性函数与误差εi之和,即:
Xi-μi=ai1F1+ai2F2…aimFm
用矩阵表示为:
X-μ=AF+ε
此时A=(aij)p×m称为因子载荷阵,aij称为因子载荷,ε=(ε1,ε2…εp)′称为误差向量,求A、F且满足:
①E(F)=0,E(ε)=0,Cov(F,ε)=0,即因子与误差不存在相关性。
③tr(AA′)达到最大化。
因子载荷aij是第i个变量在第j个因子Fj上的负荷,如果将变量Xi作为m维空间(F1,F2…Fm)中的一个点,则aij表示坐标轴F3上的投影。
参考张德存(2009)撰写的《统计学》指出在进行因子分析中样本量应该是指标量的5倍,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截取1999~2018年的样本数据,样本量仅为20年,因而通过因子分析分别针对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4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指标分值,而后通过将经济增长结构综合分值、经济增长稳定性综合分值、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综合分值、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综合分值,带入因子分析,对经济增长质量总量表进行评价。
分别将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及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指标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
表2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综合指标
可以发现: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从1999年~2008年增长较快,从2008~2018年增长放缓,这是由于1999~2008年我国依托人口红利与资源优势发展较快,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该使其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从2008~2018年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缓慢下行,这是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经济呈现出经济增长疲软的常态化趋势。
陕西省从1999年~2005年经济增长快速,从1999年的1.3277,增长至2005年的2.1762,此时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经济发展增速较快,此时经济结构增长、福利变化与分配、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指标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2005年~2006年经济增长稳定性成为影响增长质量的主要问题,随着陕西省的2005年~2006年国企股份制改革与市场化机制转型,大量员工下岗,导致经济增长稳定性降低逐步从2006年的0.3705降低至2005年的4.4433,同时,经济结构转型下经济增速放缓。2006年~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有小幅回升,2008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呈现出坡度下行,呈现新常态化的经济增长状态。
图1 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
陕西省经济增长结构从1999年~2010年呈现梯度下行的趋势,由于该阶段陕西省产业结构依旧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致产能过剩,随着2010年随着陕西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方面,陕西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陕西加大城镇化建设,建设新农村,使二元制经济结构下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陕西省经济增长稳定性从1999年~2005年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经济增长稳定性不断提升,社会经济运行平稳,稳步上涨。2005年~2018年,陕西省经济增长平稳性逐年降低,这是由于2005年后市场化经济改革,大批国有企业员工下岗,使我国事业率不断攀升,随着房地产等产业的高速发展,使陕西省经济发展存在大量泡沫,通货膨胀率逐步提升,也成为经济增长稳定影响的重要因素。
图3 陕西省经济增长稳定性
通过陕西省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评价曲线图可以发现:陕西省从1999年~2007年呈现梯度上行,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多,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而从2008年~2009年陕西省经济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通货膨胀率增高,陕西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无法跟上CPI增速,继而福利变化受到波及。在2009年~2010年国家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消费,经济逐渐回暖。2011年~2015年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逐渐下行,一方面,由于陕西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疲软的常态化,另一方面,2012年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直至2016年随着陕西省高质量增长,经济增长提升,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逐渐提升。
图4 陕西省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
通过曲线图分析可以发现陕西省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反向化)指标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陕西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环境代价低、集约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陕西省诸多节能减排项目投放使用,有效控制单位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得到极大的恢复。尤其是陕西省大力推进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这样的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有效降低环境污染,以逐步摆脱依靠破坏自然环境作为代价而获得短期的经济增长。
图5 陕西省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代价
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有利于改善资源的配置状况,有助于抑制经济增长的大幅波动情况,从而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陕西省应当促进经济平衡发展,重视经济增长结构失衡的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而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第三产业需要加快推动发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必须与发展阶段相适应,包括工业化发展的时期与人均GDP的动态变化。针对本省二元经济特征,加强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培养,提高人口素质水平,不仅考虑劳动投入的数量,更要考虑劳动投入的质量,打破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将促进本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针对陕西省内经济增长分析,陕西省汉中、渭南、商洛等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较高,而宝鸡、渭南等地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然而第三产业仅有西安市占比较高。按照发达国家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占比越高,则发达程度高。然而,制约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技术落后,由于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新兴产业如新材料、新技术、微电子技术等行业产值占比低。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把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作为陕西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环节,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并且在宏观政策上适度倾斜,落实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全面提升产品技术水平;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带动产业集群整体升级,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从而有效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好供给侧结构改革;依托本地资源,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纺织服装加工等传统产业、企业集群,集群的形成必将推动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陕西省经济增长稳定性指标来看,经济增长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由失业率指标的快速增加导致的。因此,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让就业优先政策持续发力。特别是实施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促就业、稳民生,同时,要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避免经济运行频繁波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发力,避免市场出现通货持续膨胀或紧缩的现象,稳定物价水平,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减少经济增长的波动。在目前国内外经济不稳定的大环境之下,陕西要保持自身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统一,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与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陕西省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由少数人分享型的增长向全体人民分享的增长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收入监管,努力缓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保障经济发展与就业收入稳步增长;继续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民生投入持续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高人民福祉,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福利和精神层次,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