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立鸣 沈芾 李超 徐睿
2019年北京市鲟鱼、鲑鳟鱼创新团队养殖岗位为拓展鲟鱼养殖方式,促进京郊鲟鱼产业可持续发展,在平谷区一室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了鲟鱼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经过210天的养殖,杂交鲟平均规格由250g/尾增重至750g/尾,养殖成活率达到96.5%,饵料系数为1.26,鲟鱼总产量为4342.5kg,系统内单位水体产量为17.37kg/m3,单位水体经济效益为129.1元/m3。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鲟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保持了较高的生长水平,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由此说明在北京地区利用室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杂交鲟养殖完全可行。
本试验是首次在北京地区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的杂交鲟养殖试验研究,笔者团队通过试验总结了鲟鱼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的生长状况、技术要求、经济效益等,为进一步优化养殖系统、完善养殖技术积累经验,同时为京郊养殖户提供一条新的鲟鱼养殖途径。
1口面积7.2亩的室外标准化养殖池塘,最大有效水深3m,池塘四周水泥护坡,进排水与用电方便,池塘无渗漏。
池塘中建有1套“砖混+钢混”结构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包括3条养殖水槽),选择其中1条水槽进行杂交鲟鱼养殖试验,其余两条水槽同时开展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单条水槽规格为:长22m,宽5m,高3.5m,有效养殖水体250m3。3条水槽的推水装置与养殖单元各自独立,但集污系统共用。单条水槽规格参数见表1。
表1 单条养殖系统规格参数表
养殖系统主要由前端推水装置、中段养殖单元、尾端集污装置以及配套的沉淀池、辅助增氧系统等设施设备组成。前端推水装置为多管提水,安装有25根内径10cm的PVC管,利用气提水的原理将外塘水体推入养殖系统之中,配套动力设备为4kW的漩涡风机,每条水槽分配动力为1.3kW左右。中段养殖单元为鲟鱼养殖区域。系统尾端采用梯形槽沉降式集污,集污区较养殖单元底部下沉1.5m,为倒梯形结构,开口宽度1.7m,底部布设开槽吸污管道,利用1台1.5kW吸污泵定时吸污。试验前1周进行调试直至系统稳定运行后待用。
地下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的规定。
试验鱼种为杂交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平均规格250g/尾,总数量6000尾。同时在外塘套养400尾规格为10cm/尾的匙吻鲟苗种用于净化水质。
2019年4月9日向养殖系统中一次性投放规格为250g/尾的杂交鲟鱼种6000尾。投放前用5%的食盐水浸泡10min,放养过程中操作轻缓,防止鱼体表面擦伤,提高鱼种放养成活率。
试验全程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的鲟鱼专用沉性人工配合饲料。根据杂交鲟的摄食状况和水温变化情况,日投饲率控制在鱼体重的0.8%~1.5%,自动投饵机投喂,每天投喂2次,分别为6:30和17:30,每次投喂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养殖过程中根据杂交鲟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粒径和投饲量,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科学投喂。
在水质调节方面,采用布设生物浮床、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调节池塘水质。试验期间,在池塘中按照10%的比例布设了480m2泡沫材质的生物浮床,并以浮床为载体种植了鸢尾、千屈菜等水生花卉共计12000株,用以吸收养殖期间产生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在7月~9月高温季节,每隔15d全池泼洒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池塘内有益菌群繁殖,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增加水体溶氧量,保证试验期间水环境的稳定。
在水位控制方面,试验期间每两周加水一次,每次20cm~30cm,高温季节每周加水一次, 每次10cm~20cm,补充水体的蒸发损耗,保证池塘2.5m的有效水深。在水温控制方面,高温季节在系统上方布设遮阳网,同时定期向系统内加注地下井水,保证鲟鱼安全度夏。
1.流速控制
系统内溶氧状况、饵料系数、废弃物收集以及鱼体活动状态等均与水体流速密切相关,试验期间通过调节管道进气阀来控制水体流速保持在0.06m/s~0.09m/s。在鱼种投放初期,缓慢提高水体流速直至合适的流速水平,给鱼种足够的适应时间,降低应激反应。
2.废弃物收集
根据饲料投喂情况,每天开启系统尾端的集污装置2次~3次,每次约5min~10min,直至将沉降在集污区的废弃物全部移出。被移出的废弃物集中在池塘周边的三级沉淀池中,沉淀池底部沉积的废弃物定期移出,经晒干、发酵后用做农作物肥料,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沉淀池中表层废水再收集后,定期使用噬氨菌和生物酶等生物制剂(噬氨菌用量1.5kg/m³)分解消耗其中有机质,处理达标之后再返回原塘。
3.溶氧调控
试验期间,保持水体溶氧在5mg/L以上。系统内的溶氧主要通过水流速度控制与辅助增氧装置调节,系统内水体流速越快,水体交换量越大,溶氧也会相应提高。同时养殖期间开启养殖单元底部的辅助增氧装置,也能够有效增加水体溶氧。
(2)当施工地点位于交叉区域时,在施工场所的前后都应放置减速慢行的标志,除此之外还应放置限速的标示牌,如果标示牌出现位移的状况,应及时进行调整,恢复原样。
4.系统的检查与维护
定期对养殖系统的推水装置、集污系统、电控系统、输气管道、集污管道及配套设施与设备等进行检查与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每隔15天使用复合维生素(用法用量:2g复合维生素/kg饲料)拌料投喂,增强鱼体的抵抗力。此外高温季节,定期在养殖系统周边和集污区泼洒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杀灭水体内有害病原微生物,预防细菌类疾病的发生。
试验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观察鱼类活动状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同时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与设施的稳固度等。根据水体溶氧情况,及时调整系统内水流大小或开启辅助增氧系统。做好每天的生产与用药记录,包括每日的投饲量、死亡量、用药情况、增氧机开启情况、突发事件等。
试验自2019年4月9日起至2019年11月10日止,养殖周期210天,投放的杂交鲟鱼种平均规格由250g/尾增重至750g/尾,养殖成活率为96.5%,饵料系数为1.26,总产量为4342.5kg,系统内单位水体产量17.37kg/m³,具体见表2。
表2 杂交鲟养殖试验结果汇总表
本试验总产值为130275元,除去苗种费、饲料费、电费和系统折旧等养殖成本98000元,净利润为32275元,系统内单位水体经济效益为129.1元/m³,具体见表3。
表3 杂交鲟养殖效益分析表(单位:元)
本试验为首次在北京地区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的杂交鲟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杂交鲟经210天的养殖,平均规格由250g/尾增重至750g/尾,成活率达到96.5%,且系统内单位水体经济效益达到129.1元/m³,杂交鲟保持了较高的生长水平,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北京地区市场对鲟鱼商品鱼的规格要求为0.75kg/尾~1kg/尾,规格超过1kg/尾后需求量大幅下降,这与人们的消费习惯有关。试验结果表明,4月份投放大规格的鱼种,经过6个~7个月的养殖,当年商品鱼即可达到最佳上市规格。由此说明,在北京地区利用室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开展杂交鲟养殖是完全可行的。
本试验在1条有效水体250m³的养殖系统内,共产出杂交鲟商品鱼4342.5kg,系统内单位水体产量为17.37kg/m³,与山区传统流水养殖模式下的单产水平20kg/m³~40kg/m³相比偏低,其原因与本次试验目的有关。本试验旨在验证杂交鲟在新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养殖的可行性,并研究配套了生物浮床净水、微生态制剂调水等生态渔业技术的融合,总结技术经验,为进一步优化养殖系统、完善养殖技术积累经验,因此就放养密度而言,并未达到系统的最大承载量。从养殖结果分析,系统内杂交鲟的养殖产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试验养殖成活率为96.5%,试验过程中鲟鱼的死亡量为210尾。其中人为因素导致缺氧而死亡的数量为148尾,占总死亡量的70.5%;高温季节死亡30尾,占比14.3%;鱼种放养阶段由于运输、擦伤及体弱等原因死亡32尾,占比15.2%。
人为因素导致缺氧的死亡量最高,其原因是在对其他2条养殖水槽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收获时降低水位,导致鲟鱼养殖系统的推水装置无法正常运行,虽然全程开启了底部增氧装置,但由于水位较低,仍造成了148尾鲟鱼缺氧死亡,在今后的捕捞等日常生产过程中,应提前采取开启液氧装置或系统内架设增氧机等措施,增加水体溶氧,避免此类状况发生。此外,高温季节鲟鱼摄食减少甚至停止,一些体质较弱的杂交鲟无法耐受高水温环境而死亡,今后可以通过增加系统内水体交换量和地下低温井水注入量等措施来保障鲟鱼安全度夏。
试验期间,共投喂鲟鱼专用饲料3582kg,杂交鲟总增重2842.5kg,饵料系数为1.26,这与传统流水养殖模式下鲟鱼平均1.2的饵料系数差别不大。本试验全程使用粗蛋白含量为42%的鲟鱼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在科学投喂的前提下,说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内的人工流水环境完全可以满足杂交鲟的正常生理代谢活动,并未降低饲料的转化效率。
本试验共收获杂交鲟商品鱼4342.5kg,出塘价30元/kg,总产值为130275元,除去苗种、饲料、设备折旧、电费等总成本98000元之后,净利润为32275元,养殖系统内单位水体经济效益为129.1元/m³。从成本投入上来看,由于试验投放的是鲟鱼大规格鱼种,因此鱼种费投入占总成本的比例达到42.86%;饲料投入占比36.55%;系统折旧与维护投入占比12.24%,电费投入占比7.84%;其他费用占比0.51%。从养殖效益来看,单条水槽的净利润为32275元,达到了预期目标,但由于放养密度不高,因此系统内整体的养殖利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管理得当,单条水槽在1个养殖周期内的净利润预计在6万元~7万元。
近年来,在渔业水资源和土资源紧缺与环境保护的压力下,京郊传统的鲟鱼山区流水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北京渔业绿色、生态的发展要求,亟需转变养殖生产方式,寻求新的突破。鲟鱼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研究与应用为京郊鲟鱼养殖方式转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该模式能够降低京郊鲟鱼养殖业对山区优质水资源的依赖,同时通过外塘配套生物浮床净水等生态渔业技术与养殖系统尾端集污装置对养殖废弃物收集等方式,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压力,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绿色、生态养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