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广州举办

2021-03-01 07:39李颖
中国水产 2021年1期
关键词:罗非鱼种业种质

本刊讯(李颖 报道)12月4日,中国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高峰论坛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本届论坛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指导,由中国水产学会主办,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承办,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州市南沙区农业农村局等7家单位协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刘少军,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秘书长胡红浪、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高庆营等领导专家出席论坛开幕式。论坛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陈文主持。

高庆营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水产种业要由“大”做“强,还需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持续提高种质水平,更要重视新品种和新型育种手段的探索,发现更多提高产量、节能环保的好方法。今天的论坛议题正是以这些方面为关注点,定位更加精准,更加聚焦,相信将带来更多真知灼见,碰撞出更多火花,同时也希望本论坛持续开办下去,成为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的舆论高地和意见领袖,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

论坛期间,麦康森院士就《围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与高质量发展》作主旨报告。麦康森院士表示,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水产品生产能力与最大水产品消费潜力,但是中国渔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低依然是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的核心。中国渔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当前产业发展总体宏观环境向好,但学科、行业交叉融合不足,导致整体设施、装备和技术落后,无法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捕捞强度仍然过大,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发展不充分,延伸不够及价值链分配不合理,渔业产业效益亟需提升等问题还是十分明显。

积极的渔业资源管理对于实现和维持生物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性,在秉承“十四五”渔业发展的总体原则下,一是应继续降低捕捞强度,促进渔业资源合理利用;二是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三是应科学规划养殖生产空间布局,推进标准化、设施化、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健康养殖;四是应整治养殖环境突出问题,大力开展以渔净水和碳汇渔业;五是应大力发展现代水产种业,积极开展品种创新和强化种苗管理;六是应研究和实施精准饲料配方策略,提高饲料效率,强化养殖绿色生产与产品安全监管;七是应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完善经营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组织化水平;八是应实施水产养殖提升示范工程,展示“大国小农”的示范力量,最终实现水产养殖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作主旨报告

刘少军院士就《鱼类遗传育种技术与良种产业化》作主旨报告。刘少军院士表示,我国115个鱼类新品种中38%是杂交鱼,其中60%是远缘杂交鱼。远缘杂交后代变化明显,用途广,对育种和生物进化研究意义重大。作为育种方法之一的远缘杂交技术,可通过遗传变异和表型变异进而达到育种目的。但是目前远缘杂交存在缺规律、缺技术、成功率较低等问题,因此通过建立远缘杂交理论和技术,创制优良品种,探索效益新触点的工作迫在眉睫。

遗传育种技术将传统技术与1-3代测序、基因组分析、表达差异分析等现代技术相结合,在重要经济鱼类中开展远缘杂交,其后代进行自交、回交、杂交、雌核发育,形成群体或品系,可有效归纳基因组特性,丰富杂交育种理论。未来在提高育种技术的前提下,应构建生态养殖系统,进行机械化、智能化捕捞,同时还应通过体制创新,将科研团队与产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最终取得服务社会的成效。

胡红浪副站长就《我国水产种业概况及2035愿景》作主旨报告。胡红浪副站长指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资源丰富,有近2万种水生生物种类,2007年以来,初步构建了覆盖各流域和海区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网络,其中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35个,涉及300多种物种,保护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在水产新品种培育方面,1991年至今,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共有229个,其中自主选育199个。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水产种业还存在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品种质量不高,竞争力低;企业育种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国家支持保障政策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应努力完成四大核心任务,一是开展水产种质资源系统收集、评价与保护,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建立健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三是强化水产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四是加强优异水产种质创制与利用。

展望2035,一是要将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统筹推进;二是要激励“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成为品种创新主体;三是要实现育种技术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四是要加快水产种业企业“走出去”;五是要推动水产种业体制健全、机制顺畅。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谢骏就《水产养殖环境和尾水排放的行业需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就《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展望与联合育种实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就《罗非鱼产业升级与种业体系构建思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就《草鱼良种选育的进展和产业展望》、中山大学教授张勇就《鳜鱼良种选育新进展及产业化前景》等内容展开专业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后,论坛举办了东涌主题沙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江世贵主持沙龙。沙龙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共同探讨了水产种苗业创新发展策略,现场交流热烈。来自全国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参加活动。

论坛期间,《中国水产》记者针对“面对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做为水产种业科学家,您认为那些方面是种业发展的关键点,应从哪些方面谋划好“十四五”渔业种业发展相关工作”这一问题对几位专家进行了现场专访。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孔杰

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对重要养殖品种,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针对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大宗水产品种业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启动国家级种业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提高育种创新能力。推进原良种场、遗传育种中心、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品种测试中心建设和管理,加强水产苗种生产监管工作,搭建一流的种业创新软硬件平台。

二要大力培养水产种业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水产种业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商业化育种。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聚焦基因组选择、优质亲本扩繁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智慧种业大数据平台,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化水产种业体系。

三要做好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种质资源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利用工作,强化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优化种质资源保存与维护技术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做到应保尽保,保好用好。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弘

罗非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世界推广的重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分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和贸易国家。中国罗非鱼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科研、推广、企业等众多单位在良种培育方面做出大量工作,选育出多个获得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

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未来发展,应注重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快推进育种商业化进程,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合苗种资源,打造苗种龙头企业,提升苗种质量,树立品牌;二是应建立罗非鱼病害综合防控体系,加快病害防治技术研发和设施配套,以生态、免疫预防为重点,大力推进物联网自动监测调控等新技术在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三是应加快安全、高效、环保饲料研发;四是要加强加工下脚料开发利用,从鱼头、鱼尾、鱼骨、鱼皮、鱼鳞内脏等下脚料中开发新产品,向罗非鱼加工副产物零废弃方面努力;五是要加强关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完整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加强培育国内市场,多元化产品结果,避免出口恶性竞争;六是应鼓励我国罗非鱼产品和技术向非洲、东南亚等需求旺盛地区输出,力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白俊杰

水产养殖品种众多,多数品种的育种工作才刚开始,遗传改良的进展还很有限,传统选育技术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还有很大的育种潜力可挖。

一要良种与良法接合,良种培育的过程就要考虑品种的养殖环境,养殖模式,饲料的成份等,才能得到好的遗传效果。二要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企业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新品种的培育。同时立法保护新品种拥有者的权利,使得他们的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三要以优良品种和品牌为核心,向水产养殖的上下游扩张发展,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健康,优质和高附加值水产品将是未来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猜你喜欢
罗非鱼种业种质
茂名罗非鱼产业链上新举措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罗非鱼生态健康养殖研究进展
吉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山东省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名单(第一批)
美国消费鳕鱼超过罗非鱼
罗非鱼上半年行情飘红,价格达“最佳”水平!今年能否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