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星星
映入眼帘的这张照片,是香山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里展示的一张历史照片,它是解放上海时的人民解放军不入民宅,露宿街头的照片。透过它,让我们回到战火硝烟的解放战争岁月。
1949年5月27日,经过十几天的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5月28日清晨,枪声刚刚停息,刚解放的上海还下着绵绵细雨。上海市民们推开窗户,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湿漉漉的马路两边躺满了身穿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原来为了不打扰市民,解放军战士选择露宿街头,席地而卧。这个令人感动的画面被当时的亲历者记录下来,在当时的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产生重要影响。这张照片告诉世人,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这是一支有严格纪律的队伍。
解放上海前,1949年5月初,为了加强城市接管的纪律性,人民解放军在江苏丹阳进行整训,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入城纪律的集中学习、教育,了解上海的基本特点和常识。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在整训时强调指出:“历来军队进入城,往市民家一住,干好事的不多。必须强调入城纪律,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是和市民的见面礼。纪律搞得好,政策就可以搞得好,搞不好就会影响政策的推行。上海人民对我们希望很大,把我们看成‘圣人’,如果一进去就搞乱了,他们就会大失所望,再去挽回影响就要费很大的劲。”“我们野战军的‘野’,在城里不能‘野’的。”之后制定了相关入城纪律和规定,其中明确:所有入城机关和部队必须遵照军管会所指定的房屋居住,不入民宅。针对此条,有的干部提出疑问或反对意见:过去历次打仗都是睡在老百姓家里,为什么进了上海就非要睡马路?军指挥所也不许进民房?遇上大雨怎么办?战士生病,进去要点水喝也不行……陈毅斩钉截铁,毫无回旋余地地说:“不行,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任何人都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第三野战军为此制订颁发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当中共中央收到陈毅关于“入城守则”的草案后,毛泽东在电文中用八个字批示:“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解放军睡马路、“不入民宅”,城不乱、民不扰,成为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入城最明显的标志。
为了确保入城纪律和守则深入人心,第三野战军将入城守则和纪律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快板诗:“解放大军下江南,要进上海和南京。大小城市几百座,都要解放归人民。接管建设新城市,政策纪律最要紧。入城守则共八条,一条一条记在心……若要进城来宿营,要经军管会批准。房子不能随便住,宿营必须听指定。”不入民宅成为解放军解放上海时最基本的一条纪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纪律要求,如为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降到最低,把大上海完整地交给人民,要求部队使用轻武器作战,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在实际作战中,解放军战士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主要使用步兵轻武器,以短兵相接的方式消灭敌人。战斗过程异常艰苦,部队付出巨大牺牲。后来,有目睹当年战斗的上海老百姓回忆道:“解放军战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冲,苏州河水都被染成了红色。”大军胜利进城后,继续严格执行入城守则。为不影响市场供应和金融秩序,解放军一律不允许在市区购买东西,甚至部队吃的饭菜都是从一二十里外的市郊送来。纪律严明、穿着朴素的解放军战士们和原在上海失控的国民党军队形成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非常时刻,需要非常的纪律。在国共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在人民政权胜利曙光就要来临、中华民族命运转折的紧要关头,严明的纪律,对树立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各级党组织和人民军队的战斗力并且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毛泽东关于纪律是革命胜利保证的精辟概括。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战役中,严格执行入城纪律,不住民房,露宿街头
如今,我们透过这张历史照片,充分感受到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高度重视纪律和作风建设,军队和干部在解放战争中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强化了军民鱼水关系,铸就了人民解放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工作作风。中国的劳苦大众也是从人民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吃老乡一个苹果等无数严守群众纪律的事例中,看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旧军队的迥然不同,从而换来老百姓“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的支持与信任,换来人民衷心拥护的新中国。同时,我们也看到革命纪律的伟大力量,体会到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为民情怀,更由衷感悟到,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只有50余名党员的小党,发展成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成为中华民族最具先进性、纯洁性和纪律性的坚强领导核心。辉煌的背后正是因为有铁的纪律,铸就这支具有钢铁意志的胜利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