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156窟《张议潮夫妇出行图》马形象研究

2021-03-01 22:22:42程俊杰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0期
关键词:唐朝

摘 要:以敦煌莫高窟156窟南北两壁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为研究对象,考察唐朝莫高窟壁画中马形象的特点。唐朝马形象呈现膘肥体壮、身姿健硕的特点,156窟出现的骏马达上百匹,形态、外貌、身姿各有千秋,骏马的装饰也种类繁多,但都体现出写实的特点。

关键词:莫高窟156窟;马形象;唐朝

引言

“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化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与其它文化相比,敦煌文化就是交流互鉴的成果,敦煌文化千年的辉煌证明了文化因交流互鉴而璀璨这一规律,揭示了敦煌文化持续千年不衰落的内在精神,即“文化自信”,也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敦煌文化丰富多彩,派系杂多,前人的研究精彩纷呈,其中石窟艺术文化融建筑、壁画、雕塑为一体,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敦煌石窟艺术文化将中原汉民族文化和西域民族艺术文化融为一体,造就了具有敦煌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为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面貌、民族关系等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是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作为敦煌莫高窟艺术主体部分的唐代洞窟至今留存许多丰富多彩壁画,其中很多经变画、供养人画以及装饰图案中都有很多动物形象出现,其中马形象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篇幅,对这些形象进行专题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了解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还可以为我们了解唐代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有力的证据,对促成我国绘画史的完整发挥一定的补充作用。

基于此,本文以莫高窟156窟的马形象为代表进行研究,研究马形象的出现背景和特点,以此探索莫高窟唐朝壁画中马形象的总体特点和丰富莫高窟壁画研究。

一、唐代莫高窟马匹形象展现及其出现背景

在唐代莫高窟壁画中,很多极其出名的壁画中均有“马”的形象,马形象在唐朝莫高窟壁画中占据很显著的位置,如在经变故事壁画中,马形象出现频率极高,如盛唐时期的445窟北壁《弥勒经变》、中唐时期的159窟南壁西侧《法华经变》和晚唐时期的85窟南壁下部的《报恩经变》,在供养人车马出行故事中,如开凿于初唐的第323窟中绘制的《张蓦出使西域》、晚唐156窟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等。156窟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位于洞窟南北两壁下部,是莫高窟中最早的出行图,也是晚唐最具代表性的供养人出行图,又是出现马匹形象最多的画幅,堪称壁画之最。

车马出行图是中国古代高级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早在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两汉时期多以画像石、画像砖形式出现在墓葬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壁画形式出现在河西地区、东北地区的墓葬中,至隋唐时期发展兴盛,出行图成为唐墓雨道两壁重要的绘画题材,如爵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雨道两侧的出行狩猎图。据敦煌莫高窟壁画显示,早期的供养人出行图多简略,篇幅小,人物造型简单,位于壁画不起眼的位置,但盛唐以后,随着唐朝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力的强大,中原汉民族对西域少数民族的影响日渐加深,体现权贵地位的供养人图像逐渐变大变高。牛玲(2009)认为唐代莫高窟壁画中的马匹形象具有很典型的唐马特征,与人物造型一样刻画的很饱满,这与唐代国力强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中,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的地位和权势不容小觑,体现其地位的出行图也变得精致非常,并成为出行图的传统。

二、156窟马形象特点

156窟分為南北两壁,南壁的《张议潮出行图》位于莫高窟第156窟内,巨幅长卷,横卷式全长855厘米,高108厘米,绘有人物100多个,骏马80多匹,绘于该窟主室南壁及东壁门南底层。北壁的《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描绘人物近240身,马匹数量远没有《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中所绘制的之多。下文分别分析这两部分的马形象特点。

2.1《张议潮统军出行图》的马形象特点

该图的构图从南壁的西端开始,由前往后看,最前面的是仪仗队,以军乐和歌舞为主,声势浩大,族旗飘飘、锣鼓喧天,军乐队以古代鼓吹饶歌为主,有八人鼓吹开路,四个画角,四个大鼓。军乐之后是歌舞表演,穿吐蕃族服装的舞女婀娜多姿,身姿曼妙,旁有小型乐队站立伴奏;之后的军将手捧权柄,该权柄象征族节;中部是张议潮,前后有将士护卫将他包围,他身穿红袍、身骑白马,走在桥头;小桥上方有榜题“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口除吐蕃收复河西一道出行图”;张议潮身后跟随一众子弟兵,有榜题“子弟军”;最后在东壁门南,为轴重和行猎部分,有驴、驼、马运输队,并胡人赶运,又有人骑马射猎。该出行图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反映历史人物真实生活的画卷。

画面中所有的马匹都朝西行进,画师十分巧妙地安排整个行进队伍的疏密排列,人马穿插相接,比例合理,人马皆以细劲圆润线条勾绘,格局优雅动人,突出每一马匹的个性,摆脱了程式化的束缚,更加写实。队伍最前的是鼓吹骑,骑的马有红棕色和白色两种颜色,马身穿白色马鞍,仰天高鸣,画师仿佛通过马的长啸表达对张议潮功德的歌颂。马的腿蹄灵活弯曲,臀部丰满肥健,比例协调,虽膘肥体壮却不限笨重,体态仍旧轻盈。左侧四骑则呈正面形象,前两骑马匹面部己漫隐,仅从轮廓上来看正面马的透视关系处理得当,显示了画师对生活中马匹形象的细致观察与其高超娴熟的技艺。张议潮骑着一匹白色骏马,马因要过桥则呈现前蹄抬起,呈斜向上的态势,马的身体虽然大幅抬起,但马上人物却没有因此而失去平衡,这也足见画师在掌握画面平衡感方面的卓越之处。之后是武骑十人,左右各五骑,对称分布,最前面的两匹马一白色一棕色,臀部浑圆有力,色泽鲜艳,波经粗壮,前蹄弯曲呈前进状,马上二人分执大旗一对。之后是三对执塑武骑,均骑乘棕色高头大马,马匹姿态一致、步伐齐整地向西行进,而马匹不再穿着厚重的具装恺甲,说明唐朝轻骑兵已取代了早期重装骑兵成为战斗主力。再后是导引官二人,骑马相向而行,右侧马匹以背部示人,凸显健壮的臀部线条,左侧马匹则是正面形象,仅绘出前腿、脖颈与面部。武骑之后是呈纵队行进的文骑五队,左右对称前行,马匹结尾膘肥体壮的高头大马,它们姿态一致、步履齐整地向西进发,其中右侧前两骑为白色,后三骑为棕色,左侧前四骑皆为红棕色,最后一骑为白底黑斑花色的于滇花马造型。

2.2《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

该画人物马匹分布松散许多,但车马的排列阵势更加规整。前方以歌舞百戏为先导,其中戴竿者头顶长竿,上面有四个人在嬉戏,其旁还有乐队和伴舞。后面画车荤肩舆和信者传书,荤舆后方便是高居马上的张议潮夫人宋氏。在窟内东壁北侧画有驼队、狩猎等场景。端坐马上的张议潮夫人宋氏姿态高贵,穿二品夫人装扮骑于白马,格外高大,马臀浑圆,四腿有力,极其乖巧,鬃毛自然垂落,马头微领,步伐却很矫健,一只前蹄高高抬起,马匹通体呈白色,鬃毛处以细线勾勒细密毛流后施以淡色微染,显露出圆浑的凹凸感,绘法颇具唐风,同时又吸收了西域晕染的长处,与韩斡画马的笔法相似,透露出浓厚的贵族气息与骄纵之态,铺排出华贵雍容的气势。较宋氏之后诸人乘坐的马匹描绘的更细致入微。整体而言,将张议潮夫人宋氏地位显赫,高贵典雅之态烘托的生动而具体。

这两幅画作中的马各有特色,数量虽多却不是千遍一律,马的形态各不相同,如正面、背面、侧面,马的姿态也各有千秋,如走的、跑的、跳跃的、静立的等。通过对这两幅画作中马形象特点的研究,可以窥探出唐朝马的膘肥体壮的写实特点。

三、莫高窟唐朝壁画马形象特点

唐朝骏马以健硕为美的审美取向一是取决于唐朝国泰民安、社会安定,马匹都被饲养得膘肥体壮,马匹也是唐朝的国力强盛的代表,二取决于骏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或用于交通、运输,或用于战争,无论哪种应用,都要求健硕的马。在这样审美的冲击下,敦煌莫高窟唐朝壁画中马的形象最大特点是膘肥体壮、身姿健硕、体态轻盈,马形象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求真。在《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中,骏马上百匹,卻能做到各不相同,无论是颜色、体态还是身姿。首先,在身型上,骏马由唐以前的纤细修长转变为膘肥体壮,不再强调脖颈后缩、头部高昂的优雅感,而是突出骏马的肌肉感、线条感和力量感,如臀部和腹部更加圆润。在姿态上,骏马呈现俯首前冲状,或四蹄抬起在奔跑,或前蹄撩起在站立,无论哪种姿态的马以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马为目的,莫高窟的马匹在盛唐以后就延续着这样的造型风格,即刻画做到准确、逼真,做到“画立马而有走势,其为卧马而能有腾嚷起跃势,若不可掩覆也”。

同时,在绘画技巧上,唐朝的画师承上启下,不仅继承了前人的画法,也开创了新的画法,对于线条的运用不断提升,发展出兰叶描、钉头鼠尾描等各式笔法,对于色彩晕染的把握也更加纯熟,二者相互结合,使得马匹在细节上更加逼真形象。另外,唐朝时期骏马的装饰也不如以往,马鞍和马具不再单一,开始出现各色晕染的花马形象,以此作为代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四、结语

本文以敦煌莫高窟156窟南北两壁的《张议潮统计出行图》和《张议潮夫人宋氏出行图》为代表,研究唐朝莫高窟壁画中马形象的特点。考察发现,唐朝莫高窟壁画中马形象出现最多在156窟,骏马达上百匹,且形态、外貌、身姿各有千秋,骏马的装饰也种类繁多,但都体现出写实的特点。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影响,壁画中马形象呈现出膘肥体壮、身姿健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段文杰 :《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年。

[2]牛玲:《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动物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3]巫鸿、朱青生、郑岩:《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四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年。

[4]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

[5]张静怡:《北朝至隋唐莫高窟壁画中马的形象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

郑学檬、郑炳林:《敦煌学百年文库·文献卷(一)》,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年。

作者简介:

程俊杰,男,生于1996年6月3日,湖南长沙,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与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唐朝
试论历史上真实的隐太子李建成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人民论坛(2016年26期)2016-10-12 17:36:18
唐与拂菻并未直接交通?
从文化模式看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方面唐诗中体现的民族融合
青春岁月(2015年20期)2015-11-09 11:52:22
唐朝三省制浅析
舌尖上的异域风情
试论吐蕃与唐会盟的安边功能
黑龙江史志(2014年9期)2014-11-25 15:54:32
论审美与时代的关系:以中国唐朝为例
信安王祎传小考
黑龙江史志(2014年1期)2014-11-11 22: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