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出”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021-03-01 10:06周琦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周琦

摘 要:在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追求的目标。“严出”制度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读,分析了核心素养与“严出”的关系,并分析了如何在教学当中实现“严出”,希望对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

近40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是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接近于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大众化、宽泛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很多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松、散、懒的状态。这一现状不仅使高校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方面大打折扣,而且这些未达标“人才”的“顺利毕业”、进入社会,会损害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权威,甚至影响其生存与发展,高校“宽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引起国家与社会极大的关注。[1]在此背景下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高校全面整顿本科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提升学业出口难度与深度、严把毕业的出口关”[2]。

1.“严出”的意义与先例

1.1“严出”在体育课证教学中的意义

高校課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的寻找和尝试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严把出口,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完成教学规定的内容和学时;在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指定的评价考核标准。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来讲“严出”的意义在于在提升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目标指引下,在运动能力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能力以及体育情感品质等等多方面提出严格要求。

1.2“严出”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先例

早在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这是体育严出的信号,这当中包含了除了课程以外的相关素质。在高校当中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认为:“体育课对浙大学生不是无足轻重的,体育课缺课、超过限额或考试不及格者必须补修,否则即使其他学分修满也不能毕业。”[3]大家都熟知的“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校风,在清华大学以延续百年,从最早的“强迫运动”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再到今天“坚持长跑”、“游泳不及格不得毕业”体育课程“严出”的校规,都是很好的先例。

2.核心素养的提高,是保证“严出”的前提条件

2.1现阶段核心素养培养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还有很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质量监控不到位,很难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中小学阶段相比,大学阶段从师资、教育保障和时间等方面,高校都是体育课程可掌控的最优阶段。但高校体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普遍的考核标准固定,执行过于宽松,政策法规有要求,但贯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使大学这个最关键的阶段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这一关键问题,不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难以真正得到提升。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测试的成绩达不到 50分者不发毕业证书,但现实中又有多少高校严格执行呢?2014年教育部对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抽查中,抽查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比例,高校不足15%,令人堪忧的结果更谈不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2高校体育“严出”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培养具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程培养人才的价值导向,只有坚持“严出”,目标实现才有保障。高校体育课程的“严出”不单单是依靠严考,更应该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以“严出”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改变,提升自身要求,在教师主导教学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方针和策略,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机制等方面从严要求。其次,以“严出”促进教学中学生的改变,从严让大学生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这不仅要求学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培养运动能力,养成运动习惯,进而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3.“严出”如何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

3.1形成共识、达成协调

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智轻体的现象,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体育成绩不能成为学生毕业的障碍,这其中也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这种问题的存在,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和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影响其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正确认知。认知与态度成为保证“严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提升认知程度,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参与者达成共识。

“严出”也会导致矛盾产生。高校为保证就业率,各学科课程在考核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考核不严,当然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另外,多数高校把对教师评教结果与教师的评职、评优挂钩,教学的严格程度与教师评分形成鲜明的反向对比,也给体育课程“严出”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实现“严出”必须要在制度和利益中达成协调,消除教师对体育课程“严出”的后顾之忧。

3.2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使学生达到“严出”标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是狭义的课堂体育,还指广义的体育课程,包括日常课外体育锻炼,如体育社团活动、各级业余训练与竞赛等等。

实现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弥补学生课上满足不了的体育锻炼需求。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更大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运动习惯。因此,更好的运用课外体育锻炼,将其融入体育课程考核当中,强调课内外一体化的重要性,也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提高核心素养,达成“严出”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3.3启动问责机制,对“严出”进行有效监管

当前我国许多学校体育政策与法规执行失灵,难于转化为实效,其中原因之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在监管和督导方面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且缺乏一定的强制力与威慑力所致[4]。问责制是我国处理重大社会问题行之有效的机制,教育教学当中也应该合理运用,对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工作启用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对高校体育课程保证“严出”制度的高效、有序推进与实施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2019-07-10].

[3]应菊英.竺可桢体育思想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125-127.

[4]丛灿日,付冬梅.我国高校体育工作失范的归因及应对——《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引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6):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