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对是期刊出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对质量是构成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现代校对工作从对象、程序、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要重视校对工作、加强校对工作度建设、创新校对方法,树立“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现代校对理念,把住編校质量的最后防线,确保期刊质量。
关键词:校对;术期刊;编校;质量
校对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在出版工作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所谓校对,就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错误,提出疑问,以保证期刊质量的工作。一个称职的校对人员,不但要消灭排版差错,还要尽量发现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疏漏,提请编辑人员核实改正,从本质上讲,它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是一种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重视和抓好校对工作,对全面提高期刊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期刊校对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校对的重要性,专业知识亟待增强
“三校一读”制度是新闻出版部门对出版单位的一贯要求,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有些出版单位并未落到实处,编辑和校对在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尽职尽责,为缩短出版周期,省略校次,责任校对、编辑部主任和主编没有认真审阅、核查付印清样,刊物的质量很难保证。有些出版部门忽视出版工作的客观规律,不能正确认识校对在书刊出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校对是简单劳动,认得字的都可以干。”因此,一些期刊编辑部由于资金和编制有限,不建立自己的专业校对队伍,不重视培养自己的校对人才,繁重的校对工作均由责任编辑及其他编辑人员来兼任。同时对校对工作又缺乏重视和支持,校对知识的培训学习机会少,知识更新缓慢,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校对和其他学科前沿知识和技能,对出版实务(技术设计、辨识字体字号、制版、印刷等)和校对业务知识、规范、标准不是很熟悉,同时也缺乏校对人员敏锐的纠错感,不能很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出错的规律。这样难以保证校对质量,编校错误时有发生。
(二)劳动强度较大,容易造成疏忽和失误
期刊编辑部每年收到的各类文稿有几百篇,稿件内容千差万别,涉及各专业领域的方方面面。按照编辑部工作流程,从稿件初审、处理审稿专家意见、回复作者,到稿件编辑加工、图表处理、标准化规范化处理,到一、二、三校,再到终校,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劳动,容易产生厌倦、浮躁情绪。同时校对工作常常受时间的限制,长时间的伏案校对,目光一直盯在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上,看到的是由文字符号排列组合而成的单调刺激物,很容易产生疲劳、烦躁的心理。高强度、长时间的枯燥工作,使得编校人员身心疲惫,这也是导致编校差错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强化校对工作管理,全面提升期刊编校质量
校对工作是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校对质量将直接影响期刊质量的好坏。期刊出版部门应从制度建设、人员培训、创新校对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强化管理,充分调动编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办出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
(一)强化三校一读制度建设,确保期刊编校质量
期刊编校质量主要是指编辑加工质量和校对质量。它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是保证校对质量的基本方法,这是任何书刊的校对都必须坚持的制度。长期实践证明,它们对于保证刊物校对质量十分有效。 “三校一读”制度是指一般书刊都必须经过三次校对(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期刊编辑部应采用责任校对与集体校对相结合的方法,就是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编校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而由责任校对承担文字技术处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同时还可以建立校对主体多元与专业化相结合、集体交叉与责任校对相结合、校对质量与编辑排疑相结合等制度,确保期刊的编校质量。
(二)加强校对队伍建设,提高校对专业知识和技能
消灭语言文字差错是校对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与编校人员平时缺乏语言文字规范化训练、语言文字基本功不扎实,国家有关标准的培训和学习不足有很大关系。第一,强化编校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基本功,努力提升编校业务素质。加强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掌握现代汉语语言文字规范,多识字并了解汉字系统的内在结构特点和出错规律,掌握现代汉字使用规范;掌握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用法等国家标准;学好语法、逻辑和修辞;熟悉各类工具书。第二,制定系统、全面的校对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校对人员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加强知识修养,鼓励同行之间交流校对心得,探索编校新技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的编校水平。第三,熟悉和掌握《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科技期刊编排规范》和《学术期刊校对规范》等国家颁布的规范化的文件。
(三)推进编辑电子化和网络化,减轻校对压力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期刊编辑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就可以完成全部编辑工作。借助现代编辑手段,编辑可以快捷、高效地完成组稿收稿、审稿加工、校对排版、出版发行以及日常管理事务等工作,较之传统的编辑手段,可省去重复劳动,避免输入人员造成的误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编校文稿中,最繁难的事是核查文稿引用的文献、术语、人名、书名等,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会方便容易得多。比如借助大百科全书光盘、网络上的图书馆数据库、期刊专业数据库等,就可快捷地核查到相关的内容,既提高了查全率、查准率,也有助于保证文稿表述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充分运用校对软件,减轻人工校对压力,提高准确率,实践证明人机结合的“三校一读”比人工 “三校一读”校对效率高、差错率低,尤其在错别字识别方面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京山.编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辅导训练(中级)[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12.8.
[2]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编.出版专业基础知识(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6.
[3]吴重龙,白来勤编.编辑工作手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
孟祥锋(1979- ),男,汉族,新疆伊犁人,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编辑部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