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贵君
摘 要:以人工智能、无人驾驶3D打印等技术为代表,正在引领世界各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就驱动力制造业向智能生产转型,由此带动对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新型生产模式需要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来应对。本研究探究智能制造与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互动关系、高职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以及当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状等,为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制造业
一、研究背景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继德国工业4.0之后,2015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和智能化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使我国在未来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终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2016年12月,为深入實施《中国制造2025》,我国教育和工业部门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旨在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好保障。
二、制造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及发展性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达到进行智能制造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因此在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根据智能制造特点修改培养方案从而培养出与时代结合的综合性人才。
1、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先理解智能制造,什么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最通俗的理解莫过于“把智能技术用于制造中”。智能制造:把机器智能融合于制造的各种活动中,满足企业相应的目标。智能包括计算、感知、识别、存储、记忆、呈现、仿真、学习、推理等,既包括传统智能技术,也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所以在培养智能制造业专业人才要结合互联网来进行操作,并且熟悉产业链、创新管理及服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掌握专业的智能制造技术,满足智能制造结构升级的发展。这种人才要求学习内容更广,更丰富。但是,从目前高职培养过程中可以发现,众多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仍然定位在技能型人才,并没有结合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也没有分析企业智能制造岗位人才需求现状,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定位不明确,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具备新型产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尤其是无法满足企业在智能制造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及工艺创新等多方面的需求,这就使得大多数的技能人才在毕业之后就要重新开始进行学习,掌握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一部分从事非本专业工作,这对于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应按职业岗位的职责开展。但现在高职校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得社会实践需求和工作能力培养产生分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节奏严重滞后于整个行业的升级情况及需求,也没有结合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升级来进行人才培养,比如一些3D打印技术及机器人等新的技术体系逐渐开始融入在产业中,但是却没有在相关教学课程内容里出现。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总体上缺乏创新性及前瞻性。
3、校企合作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政策要点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产教良性互促,校企协同育人结出了丰硕成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在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贡献了职教方案。但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难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或者只有部分专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合作双方无法在利益上达成一致,合作效益难与体现,尤其制造业专业学生,培养时间长,回报率低。虽然各级政府鼓励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校企产学合作缺少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监督。
4、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升。智能制造行业在现代管理及信息技术上进行了转型及升级,成为了新的制造模式,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方式及传授的内容。在高职校内,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多,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充足的实践知识和操作经验,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理实相结合。当前“双师型”含量不高,这就制约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国培和省培多以报告的形式培训,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起不到锻炼培养的作用。所以有效的途径是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搭建平台,学校老师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实现互赢。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途径
智能制造作为工业进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技术上实现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高职制造业专业培养模式必需锲合智能制造发展要求,通过改革来应对。根据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培养内容即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主要是校企合作。
我们应该结合智能制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化开发相应的课程,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奠定基础。高职人才的培养包含专业、招生对象、就业方向、培养目标、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等,所以在进行智能人才培养时,要深入整个智能制造行业来进行了解,建造相应的课程平台及专业模块,从而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课程体系之间结合在一起。同时,要深化前的校企合作机制。对于学校而言,与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了解普通的理论知识,那么学生就无法具备设计及决策的能力,同时也无法了解前智能化生產环境的变化情况。智能制造人才对于智能生产系统无法了解时就不会提升整体的综合素质。
智能制造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演进,其核心为自学习、自适应、自控制。因此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操作、维护、保养等职业能力,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跨学科知识和思维等基本素质。因此智能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