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昊
摘 要: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都是大众密切关注的问题,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当下,更要加强对两者关系的分析,解决其中存在的不协调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对二者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适应性关系
前言:
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背景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其本身直接关系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也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只有构建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社会保障制度还需完善,城乡经济差距问题还没有解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失衡。因此,有必要对二者是适应性关系进行探究分析。
一、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1.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最主要的作用还是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在我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众所周知,要实现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不能缺少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社会保障具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再次分配的作用,即利用相应的机制,集中收入水平较高人群的资产来转移给收入较低的人群,通过这样的操作,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重要影响。同时,社会保障也能刺激人们消费,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将所有积蓄放入银行,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还缺乏对这些地区的针对性[1]。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对不发达地区的针对性,进一步扩大内需,从而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2.稳定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支持
国家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来支持,所以必须要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保障对社会的调节作用,其实主要也是依靠经济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所以要确保社会保障的有效落实,国家就要不断发展经济。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水平呈正比关系,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其社会保障水平也会较高,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具有广泛的覆盖面积,并且保障的内容非常全面。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地区差异,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为了实现全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必须不断发展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更要不断促进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社会保障的支出也随之增加,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由此可见,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还是离不开经济发展。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翻倍增加,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多,所以人均GDP还是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完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比较迟缓,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社会保障水平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年老人数较多,而年轻人生育率也比较低,导致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最后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产生一些问题:经办管理部门缺乏统一性,存在部门分割的现象;一些人群没有参保,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的企业大多都没有参保;基金难以实现增值;社会保险关系缺乏流动性等等。社会问题也比较多,如随着城市房价的不断上升,很多年轻人买不起房,或者是买了房,成为了房奴;很多学生毕业时,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但还是有很多人存在看不起病的情况,到医院随便看个病就要花费不少钱;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来社会保障在这些方面的缺失,比较容易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2]。总之,综合分析当前的社会情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需要进行完善。
三、我国当前构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社会保障水平,而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的情况下,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具有可行性呢?对此,首先可以深入分析其他国家的相应情况,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很多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并没有具备很高的经济水平。如在一战后,日本才开始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也使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再如美国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建立的,在当时的背景下,依然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大幅发展[3]。从这些国家的情况可以发现,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除了经济之外,还有文化和社会等等。
四、建立同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健全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仍然没有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虽然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在完善,已经覆盖大部分的城乡区域,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不完善的部分。从我国整体人口数量来说,贫困人口虽然整体占比不高,但这些人群的生活保障还是政府的工作,同时也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对于当前的职能部门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全覆盖,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职能作用。
2.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近几年,国家和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社會保障不均衡的问题,对于受到经济的影响,而造成的社会保障问题,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进行短时间的弥补。例如,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人们的基本生活,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确保当地居民有钱吃饭和生活。但一味的增加财政支出只能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问题,要想真正长久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如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国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促进当地发展旅游业或者手工业等,让当地人民能够依靠自己发家致富。同时积极鼓励投资商到这些地区建厂,并出具优惠政策,帮助这些投资商稳定发展企业。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4]。另外,对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也有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调整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的物价指数等,合理调整社会保障水平,让其与大众的生活水平相适应。而国家的经济水平,也能够通过社会保障水平体现出来。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政府还应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其的经济扶持,合理增加社会保障支出的占比,进而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一方面适当延长退休年龄。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退休人口数量不断变多,而在职人口数量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增加,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应根据人口的平均寿命,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企业缴纳养老保险的费率,也能缓解企业收支不平衡产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筹集养老资金。相关单位和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来筹集养老资金:首先,对國有资本进行变现或者转让,可以得到一笔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用来发放养老金。但在采取这种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因为可以会严重影响资金市场。其次,加大对养老基金的投入,实现基金的增殖,降低企业风险。最后国家采取相应方式筹集资金,如发放彩票。但这种方式需要多部门的有效合作。
4.提高农村地区的保障水平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能够保障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如城市居民一旦生病,可以通过完善的医疗制度得到及时的治疗,即使是贫困人群,也能通过最低社会保障进行基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有效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大多数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农村的社会保障还存在一些不足,国家应积极促进这些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首先应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能够安稳生活,也能够缓解青年人的经济压力。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解决农村人的看病问题,引进新型的医疗器械,改善就医环境,为农村地区人们的健康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5]。最后应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出具相应的政策,让农村人民的生活有保障。
5.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涵盖面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着重扩大其涵盖范围,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应根据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强社会保障的针对性。同时,应降低社会保障的准入门槛,这样才能增加参保人数。另外,对社会保障制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还需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此,国家应健全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保障水平以及扩大社会保障制度涵盖面,不断促进其与经济发展的相适应性,进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性,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邱春明.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商业观察,2021(16):55-57.
[2]李灵会.浅谈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06):174-175.
[3]黄秀珍.浅析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J].中外企业家,2019(19):62.
[4]李永强.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05):15.
[5]孟一君.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07):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