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君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新时代美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宝藏。经过时代变迁的荡涤和社会发展的扬弃,那些流传千古弘扬正气的经典绘画、名篇诗文既发人深省又陶冶性灵,拥有着巨大的育人力量。
我们应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优秀文化,深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美育管理,以德为本,以美为先。在新的历史时期该如何发挥美育工作者的职能,充分发挥教师肩负的少年儿童人生追求的引领者、实践体验的组织者、健康成长的服务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者的光荣职责呢?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于明德。”我们的实践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突破口,开展以“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为主题的美育课堂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实施人格塑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为主题的系列美育课堂教育,是以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为主线,以提高其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的系列教育。其中包括“诵读千古美文,志做少年君子”经典吟诵和“发扬传统,激活国粹”系列活动两部分。
一、诵读千古美文,志做少年君子
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根基,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不朽的生命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曾经激励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中华古诗文中蕴含着太多这样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引人深思、发人奋进的瑰宝。以“诵读千古美文,志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经典吟诵活动,是“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主题教育活动的主线,在浩瀚如烟的汉文化典籍中精选出对少年儿童成长有益的,对加强其思想道德教育有针对性、教育性的经典篇章。如《论语》六则、《将进酒》《满江红》《少年中国说》等从先秦到近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华美文50篇,作为诵读内容向学生推荐,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适当选择其他经典内容进行吟诵。
文以载道,经典的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滋养了中华数千年文明创造,造就了中国人民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使中国文化艺术具有了雄浑质朴、典雅高迈的丰富内涵和不凡境界。应该让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尤其应该活在明天要担负起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下一代人心中。让少年儿童从小就到中华文化宝库中寻觅、采撷,等于拥有了打开华夏文明宝库的金钥匙,相信他们从经典吟诵中获取的不仅仅是文学的修养,还包括“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发挥美育学科资源优势,为主题教育注入更多的形式载体
作为学科教育,找到了主题教育的契合点,关键是如何把这个契合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紧密联系,以鲜明的思想主题、丰富的活动形式作为教育载体,相对于校内开展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形式而言,校外教育——少年宫学科形式的多样性和师资的灵活性是校内资源不可比拟的。充分发挥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将承载了中华文化艺术的其他形式,如民族器乐演奏、中国画、书法、围棋、中国象棋、民族民间舞蹈等融入主题教育活动中,紧紧围绕课余文化活动的教育性、艺术性、普及性、专业性的特点,逐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美育活动。
美育活动中开展“华夏音韵”——民族器乐专场展演,“霓裳羽衣”——民族民间舞蹈专场展演,“楚河汉界”——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真草隶篆”——书法作品展,“胸怀点墨”——书法、国画大型公益性普及讲座,“民间手工艺”实践,“中华中医药宣传讲座”等系列活动。从活动内容上,将“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少年宫特点相互结合,充分扩展。从设计思路上,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都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党恩跟党走、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有选拔性专项竞赛活动,又有作品展览或专场演出活动,同时又有以普及为目的,突出公益性原则的大、中型讲座活動。
以“胸怀点墨”——书画鉴赏美育讲座活动为例。书法和国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民族文化的发展史和演变史,接触优秀民族文化的精髓,相信文化传承轨迹中闪现的精神亮点会打动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活动形式上,既有普及书法、国画的发展史和演变史知识及名品佳作的鉴赏课,也有技能技法的训练和传授实践课。通过讲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作者的绘画技法,让学生直观感悟到优秀作品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更重要的是感悟到艺术家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比如徐悲鸿先生一生爱国忧民,他笔下奔腾的骏马像是驰骋抗日战场的将士,他的创作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九方皋相马》《愚公移山》等代表作都是在国家和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创作的,鼓舞着国人努力奋战、自强不息。青少年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下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激发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感,情感得到升华,充满正能量。
发挥地域特色,师生一同考察本土民间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造型方式和艺术风格汲取了中国工笔重彩画和民间版画的精华,笔法细腻,色彩艳丽,题材丰富,生动有趣。带领学生体验年画的制作工序,领略其“勾、刻、印、绘”工艺,了解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绘制过程,形象化解读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发挥美育学科在深化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彰显学科美育神韵
以“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是我们在不断实践与认识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是良好的道德素养形成、发展与不断更新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学活动为“学习者”而生,并非为“知识”而生。高品质的美育课堂,要关注知识教学的跨度,推进美育学科的整合,追求全面育人的深度,提升教学组织的精度。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的特殊活动,作为美育教师,就是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让自己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更有意义。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必定有自己的根脉,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必定有自己的灵魂。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滋润并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形成源远流长的中华美育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根脉的组成部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有赖于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强大共识和凝聚力。只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普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更高水平时,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更加繁荣发展,以更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反哺人民。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美好。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惠及全体人民,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守民族文化根脉,让人们在中华美学的深刻体验中,形成“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更有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才能更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党护党跟党走。不断创造反映新时代中国风貌、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
“爱党爱国、弘扬国粹”主题教育,让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感受先人所创造的包含了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让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一载体,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