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献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南宁 5300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国家对养老模式也逐步重视起来,老年公寓、养老院、福利院等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处所,不论是在机构管理上还是建筑设计方面,都越来越人性化,对老年人的关注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实现美好的老年生活,老年人居住建筑应结合老年人本身需求来进行设计。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之前,我国养老建筑多是一些救济性、福利性的养老院,其使用对象是孤寡老人。随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改变,社会养老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养老建筑的适用对象应扩大到整个社会的适龄老人。
目前,我国的养老居住模式主要分为3类:
1)居家养老型。这种模式有2种,大多数是与子女同住,其次是与子女毗邻而居,形成网络式家庭。
2)机构养老型。比如,养老院、托老所、护理院。
3)社区养老型。比如,老年公寓,分为独立型、服务型、医护型。
现阶段社会养老体制仍需不断完善,现存养老建筑存在如下问题:
1)规划布局不完善。现阶段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于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研究是比较缺失的,无论是大数据收集,还是规划选址、功能地块服务规模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2)建筑老旧,设施不全。大部分养老机构的居住环境、配套设施和服务较差,老年公寓在物业管理方面尤为不足。
3)类型单一。目前,我国的老年居住建筑平面布局更接近于酒店客房模式,形式单一,与传统居住小区多样化户型相比较,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的延续是无以为继的,容易造成老年人与社会及原有家庭的脱节。
养老建筑作为专供老人居住生活的专属住宅,是一种集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模式,还能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生活照料、医学护理、心理辅导、精神治疗等服务,它满足了老年人对居住的特殊需求,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在人口日趋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建筑师对养老建筑的关注是责无旁贷的。
在适老居住理念中,一切以安全性为前提,建筑空间和室外环境均应围绕安全性展开设计。以便利性为目的,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建筑环境的无障碍通行,并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便捷的配套服务;以舒适性为原则,将室外乔灌草等植物有机组合,对室内空间尺度、日照、通风、空气温湿度等做专项研究;以满足感为目标,应营造如家般的居住环境,体现人文关怀,使老年人生活丰富充实,心情愉悦[1]。
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养老院,要从老年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包括他们的日常起居、行为活动习惯、需要照料的程度等方面。老年人的机体水平都处于下降阶段,独特的行为方式与习惯都需要作为一个考量标准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
安全高于一切,在设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加以重视。比如,在室外环境设计中,避免选用易散发花粉及飘絮的植物,以免引发过敏或哮喘;在室内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目前很多养老机构都会选择塑胶地板,这种地板质地较软,并且防滑,行走质感也非常舒适,即使跌倒也可以降低伤害程度。
新建养老建筑与老年人原有的生活环境应做适度的延续和链接,老物件、熟悉的凉亭、水边那棵歪脖子树……都能勾起老年人点点滴滴的回忆,帮助他们迅速融入新环境。老年人的眼睛对光线不再那么敏感,需要更好、更充足的光源来进行阅读,应合理运用光线强度,保证老年人起居的舒适度。
老年人的行动和反应能力均有所下降,室内地面应力求平缓,上部空间无突起物,尽量避免突变的高差设计,如突兀的台阶、不规则的转角等。
从老年人居住建筑整体规划设计层面,目前,主要采用如下2种总体空间布局模式。
4.1.1 集中独立型
独立设置公共服务功能建筑,以此为枢纽,通过连廊、无障碍通道与居住建筑连通。
优势:位置识别性强,功能相对集中,便于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同时,宽裕的活动空间可容纳更多人参与社区活动,有效增进邻里关系。
劣势:场地和单体建筑投资较大,同时,在可达性上无法做到均好。
4.1.2 分散嵌入型
将各类服务功能分散布置于各居住楼栋内,适当利用架空层作为公共活动空间。
优势:节省投资,可分期建设;可达性强,单一活动的动线短,可有效提高老年人参与公共活动的意愿,减少蜗居家中的时间。
劣势:功能区分散,需增加管理人员,管理成本较高;开展复合型公共活动时动线较复杂,易出现内外部人员动线交叉,增加管理难度,可控度降低。
4.2.1 空间功能布局与服务对象结合
空间构成是养老设施的基本骨架,除了将生活、服务、办公、公共等不同功能分区有机、紧凑地连为一体外,还体现服务设施的尺度特征。养老设施无论是一栋一层的平房,还是几栋高楼构成的建筑群,都是由最基本的生活与管理服务单元构成,通过细化与组合形成不同的单元等级,并共同构成空间功能的等级体系。
如生活区是老年人生活、起居、活动的主要空间区域,但在不同类型的养老设施中,生活区所包含的功能空间差别很大,如老年人公寓的住宅部分、养老院的各类居室及公共起居空间、日间照护中心的多功能活动大厅等。因此,其空间布局原则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经济能力、身体状况、需要服务的内容以及养老设施的运营管理模式等来确定。
笔者参与设计的某养老公寓项目,考虑到服务对象是健康活跃型老人,在建筑平面布局上,采用类似“底公上居”的形式,在垂直方向划分不同居住单元,在平面上利用公共外廊连通各单元,既节约了建筑公摊面积,又满足了大部分套型良好的采光通风需求。在保证居住单元完整舒适的同时,底部架空层增设公共活动场所,结合扩大的连廊等灰空间,加强了邻里生活的互动,将整个居住组团有机串联起来(见图1)。
图1 “U”形老年公寓标准层平面
4.2.2 与生活、服务、管理协调一致的动线组织
养老设施内的交通动线包括人的动线和物的动线两大部分,在组织上除了遵循无障碍原则外,还要考虑生活便利性、服务高效性以及运营管理对空间功能的影响等因素。尤其在大型养老设施中,应按照交通的优先次序、利用频率、节点交通量等明确主、次干线,形成不同的动线等级,构成交通动线的阶梯网络;同时,应注重各动线的分离,特别是生活、工作动线以及洁、污动线的分离,避免由于不同动线之间过多交叉,对老年人的隐私产生干扰以及对卫生状况造成破坏等。针对患有失智症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生活区,还要强化入口空间的领域性,需要设置门限管制,避免老年人迷路、走失或发生危险状况;服务区宜采用以各级护理站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组织形式,使服务人员能够随时注意到老年人的动向,并及时提供帮助。
细节决定成败。老年人活动能力降低,反应速度下降,室内活动占据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同时,衰老导致的疾病等因素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变化。生理及心理上的双重兼顾应该是设计师进行养老设施设计时需要着重关注的一环,成功的设计应在空间布局、材料选用、色彩搭配、标识标志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都有全面细致的考虑[2](见图2)。
图2 老年居室适老化设计分析
4.3.1 公共区域适老化设计要点
1)建筑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采用平开门;
2)走廊宽度应大于1.2 m,考虑轮椅与行人并行的通过尺度;
3)墙面设置连续扶手,高度850 mm,且最好为圆形,方便扶握;
4)地面防滑,在地面高差处设置坡道和扶手;
5)休息平台的直线型楼梯,踏步有踢面和扶手;
6)电梯为担架、无障碍电梯,电梯与候梯厅地面应无高差,方便轮椅出入;
7)候梯厅设置休息椅,方便老人等候电梯时休息或放置随手物品。
4.3.2 居室和家具部品设计要点
1)入口处设置置物板、挂钩用于放置物品,放置换鞋凳,旁边一侧设置竖向扶手,便于老人换鞋起身;
2)老人起居室宜南向布置,为使老人能够获得充足日照,方便老人种花植草,阳台设置是不可少的;
3)多处安装一键紧急报警系统,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及时通知服务管理中心,同时,下拉延伸线装置便于老年人摔倒在地时也能顺利操作;
4)床与家具之间的通道大于800 mm,便于轮椅通行;床和写字桌等家具边角有特殊圆角处理,避免老人磕碰受伤;床头设置呼叫按钮、夜间应急灯;
5)衣柜挂衣杆可升降滑动,方便老人挂取衣物;
6)餐桌设计成四角圆弧,也是避免直角可能带来的磕碰伤害,而将四边做成内凹圆弧形,使老人坐下后双手可以搭在桌面上,坐得更稳定,也防止老人打盹儿时滑倒。
4.3.3厨卫设施要点和细节
1)卫生间与外部地面无高差对接,保障老人全程活动无障碍;
2)智能坐便器便于老人如厕后清洗,也有恒温、夜灯等关怀功能;
3)厨房选择更为安全的电磁灶作为加热工具,让老人远离燃气厨房的意外危险;
4)厨房操作流线设计合理,节省操作时间;
5)地面采用釉面防滑地砖;
6)厨房吊柜下方设置高照明灯光,便于操作;
7)下拉式储物柜可以在垂直空间上自由升降,方便老人存取物品,同时,节约储物空间;
8)柜门拉手选型及安装合理,拉手造型圆滑,尺寸适当,便于抓握。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关于养老服务的论述和部署内容是一个重要章节。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到了2.54亿人,到2025年,预计将突破3亿人。养老服务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养老设计经验,师夷长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设计人员需尽心尽责,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