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娣 彭松伟 罗冠达
呼吸窘迫综合征几乎都发生于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儿父母情绪,甚至对患儿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疏解患儿父母情绪对患儿治疗可产生正向作用[1]。常规干预措施通过健康宣教、安排定期探视,帮助患儿父母了解新生儿疾病相关知识,疾病进展,治疗现状,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但由于患儿多为早产儿,各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致命威胁,对患儿父母心理造成创伤性的刺激,产生消极、负性情绪及不合理的疾病认知,常规干预措施通过帮助其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纠正创伤性刺激造成心理层面的不合理认知效果不好,无法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积极应对患儿疾病[2]。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一种心理理论和方法,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思辨,改变患儿父母不合理、非理性认知,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进而采取积极方式应对患儿疾病,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合理情绪疗法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父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6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父母。纳入标准:(1)患儿符合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3];(2)患儿父母具备良好情绪管理能力;(3)为患儿主要照顾者。排除标准:(1)患儿父母合并精神障碍;(2)患儿父母为医务工作者;(3)依从性差。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父母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1)。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5~35岁,平均(30.31±4.13)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7例,专科6例,本科9例;患儿住院时间7~21 d,平均(14.32±4.18)d。观察组男12例,女19例,年龄25~35岁,平均(30.28±4.19)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7例,专科6例,本科10例;患儿住院时间 7~21 d,平均(14.21±4.34)d。两组患儿父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本试验在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入院后由同一组医疗团队实施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1)健康宣教。讲解新生儿疾病相关知识,疾病发展状况和治疗现状;(2)定期探视。设置病房探视时间,定期探视患儿,干预至患儿出院。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合理情绪疗法:(1)诊断阶段。治疗师通过与患儿父母沟通,根据情绪困扰具体表现、对疾病认识和看法,运用ABC理论对患儿父母不合理信念进行初步分析,找出焦虑、抑郁原因,对患儿父母进行初步诊断和分析。(2)领悟阶段。帮助患儿父母领悟到引起焦虑、抑郁情绪与自我认知有关,而非患儿疾病,要改变情绪困扰只有改变自身认知、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情绪困扰,同时告知患儿疾病可以治愈,使其调整自己情绪,更好地照顾患儿。(3)修通阶段。引导患儿父母说出自己的观点,运用各种辩论技术及方法与不合理理念辩论,使患儿父母认识到思想中不合理部分,动摇、修正、改变原有信念,重建新信念。然后采取家庭作业形式,让患儿父母进行自我辩论,通过写出不合理信念引发的事件和结果,并对其一一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可以代替不合理信念的合理信念。同时介绍成功案例,增加其信心。(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3阶段治疗所取得成效,帮助患儿父母进一步摆脱不合理信念,强化新信念,从而使其以良好信念、正确的认知方式及思维过程面对患儿疾病,干预至患儿出院。
(1)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的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情绪状态,SAS标准分界值为50分,≤50分为正常,50分以上分数与焦虑程度成正比;SDS标准分界值为53分,≤53分为正常,53分以上分数与抑郁程度成正比[4]。(2)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的疾病应对方式。采用压力应对方式问卷评估两组压力应对方式,问卷共62个条目,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其中解决问题共12条目,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均为10条目,合理化共12条目,条目选项“是”为1分,“否”为0分,条目19,36,39,42为反向计分。分量表因子分=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分量表条目数。每个量表总因子分为0~1分,因子分越高,说明该因子对应的疾病应对方式使用频率越高[5]。(3)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评分。使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评估自我效能感,总分10~40分,分数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6]。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情绪状态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情绪状态比较[分,(±s)]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
?
干预前,两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责、幻想、退避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疾病应对方式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儿父母干预前后疾病应对方式比较[分,(±s)]
?
表2(续)
干预前,观察组GSES评分为(10.69±2.89)分,对照组为(10.73±2.98)分。干预后,观察组GSES评分为(20.15±3.32)分,对照组为(16.37±2.95)分。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P=0.958);干预后,两组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04,P<0.001)。
呼吸窘迫综合征源于胎儿肺部发育不成熟,引发以严重低氧血症、极度呼吸困难为典型表现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疾病发生后严重影响患儿父母的心理状态,甚至引发焦虑、抑郁,对患儿的治疗消极对待,故干预患儿父母情绪极为重要[7]。常规干预措施是一种基于健康宣教理念,通过耐心讲解新生儿疾病相关知识、疾病进展、治疗现状,让患儿父母充分了解并正确认识呼吸窘迫综合征,帮助其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但由于患儿肺尚未发育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引发进行性呼吸困难、呼吸衰弱等表现,死亡率高,严重刺激患儿父母,引发消极、负性情绪及对呼吸窘迫综合征不合理认知,但是常规干预措施内容笼统,专业性强,并且干预内容往往局限于疾病健康知识宣教中,患儿家属因担心病情的发展的影响,对宣教知识依从性低,无法有效树立正确疾病认知观,致使干预效果不尽人意[8]。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疗法,一方面通过纯理性分析,将患儿父母不合理、非理性认知转变为合理信念,以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将不合理的行为转向合理行为,帮助患儿父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对待患儿疾病;另一方面合理情绪疗法从心理干预角度出发,治疗师通过了解患儿父母内心的真正需求,使其得到满足,并给予充分心理支持,树立战胜患儿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合理情绪疗法通过诊断、领悟、修通、再教育的干预程序,并采取家庭作业形式,让患儿父母对过往认知,进行自我辩论,唤醒自我意识,摒弃不合理认知及信念,以改变思维方式及疾病应对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干预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父母可缓解情绪状态。可能的原因是常规干预措施对患儿父母进行健康宣教,通过耐心仔细讲解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知识,使其对患儿疾病充分了解,防止患儿父母对疾病的未知造成误解而过度担忧,从而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师通过运用ABC理论,对患儿父母不合理信念进行纯理性分析,帮助患儿父母找到焦虑、抑郁的根源在于自我认知,而非患儿疾病,以充分了解自我认知,减轻不合理认知造成的困扰,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同时治疗师站在患儿父母角度,了解其内在需求,给予其充分心理支持,使其调整自我情绪,树立合理认知和信念,缓解负面情绪[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自责、幻想、退避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解决问题、求助及合理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自责、幻想、退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父母可改善疾病应对方式。可能的原因是常规干预措施通过治疗师为患儿父母提供疾病相关知识、疾病进展、治疗现状,防止其不了解疾病而过度担忧,避免患儿父母陷入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疾病应对方式;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心理理论和方法,是基于ABC理论的认知行为疗法,其中A为诱发事件,B为诱发事件中产生的信念,C为特定情境下个体情绪和行为结果,治疗师通过引导患儿父母说出自己观点,运用辩论技术及方法与不合理理念相辩论,使其认识到思想中的不合理信念是导致消极应对疾病的直接原因,以动摇、修正并改变原有信念,转变行为模式,从而改善疾病应对方式[12]。合理情绪疗法采取家庭作业形式,让患儿父母自我辩论,通过写出不合理事件和结果,并对事件和结果分析,找出替代不合理信念的新信念,从而改变原有思想及行为模式,改善疾病应对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3,P=0.958);干预后,两组GSE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04,P<0.001)。说明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父母可提高自我效能感。可能的原因是常规干预措施通过健康宣教,设置常规探视时间,使患儿父母充分了解呼吸窘迫综合征,避免无知造成无谓的焦虑和恐惧,并通过定期探视,近距离接触患儿,获得情感支持,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对患儿父母进行分析,帮助其认识到焦虑、抑郁的原因在于不合理自我认知,而非患儿疾病,以正确看待自我认知引发的负面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我察觉,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重建治疗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此外合理情绪疗法以家庭作业形式,让患儿父母自行分析找出不合理信念引发的负面事件和结果,并对负面事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替代不合理信念的新思想理念,使其获得正确的思维模式,同时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合理情绪疗法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父母可通过缓解情绪状态,改善疾病应对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