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来龙去脉 把握记叙线索

2021-02-28 07:02周俊根江苏省东台市
课外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骡子木雕记叙文

⊙周俊根(江苏省东台市)

⊙陈之杂

⊙半 文

【考点聚焦】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文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线索”类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常见的形式有:一是指出文章的线索;二是指出文章线索的作用;三是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这类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

【解题指津】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就是联结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其作用就是使材料统一,结构严谨,便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因此,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章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线索有如下几种:

一是以物为线索。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二是以人为线索。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三是以思想变化为线索。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穿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四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典例解析】(2020·广西柳州)

尊贵的骡子

⊙陈之杂

一头骡子,它成天在主人的农场干着粗重的农活。它很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它害怕主人的鞭子,那鞭子“啪”地抽在身上,辣疼辣疼的。更可气的是,主人如此对待它,它只能认命;可那些跟它毫不相干的人,也常常欺侮它。

一天,一个木雕师牵着一头驮着神像的驴经过农场。驴伤了脚,无法继续行走。

“朋友,我的驴走不了啦,我想借你的骡子驮神像去寺庙,可以吗?”木雕师指了指骡子,看着骡子的主人,满脸期待。

“当然可以。”骡子的主人看着木雕师,点了点头。

“谢谢,谢谢!”木雕师向骡子的主人连连点头。

骡子的主人帮助木雕师把神像放到骡子的背上。

骡子心里是很不爽的,又是跺脚,又是甩尾巴。

木雕师牵着骡子,向寺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骡子很不情愿地跟着木雕师走,脚步迈得很沉重。但走着走着,它发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停下脚步,向着它跪拜。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脑袋举得格外高,步子迈得格外轻松,尾巴甩得格外欢快……

走到一个菜场旁边,木雕师把骡子拴在一棵大树下,便匆匆去寺庙汇报。

木雕师离开以后,菜场里的人和菜场外的人纷纷到骡子身边,向着骡子跪拜。那些卖菜的人还拿出可口的青菜喂给骡子。

“没想到,我竟然是一头如此尊贵的骡子!我再也不回农场了,在这里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多么美妙呀……”骡子心里想道。

骡子就这样开心地吃着,想着。

过了一会儿,木雕师带着几个僧人来到菜场旁边。僧人把神像迎走了。木雕师于是打算牵起骡子往回走,可骡子站着不动。他用手拍打骡子,骡子还是不动。他推骡子的屁股,骡子还是不动。不管他如何驱赶,骡子就是不肯迈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农场去叫骡子的主人来想办法。

这时候,骡子吃惊地发现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人们先前敬它如神,而今厌弃它如狗屎。它很是茫然、失落。

“这头讨厌的骡子是谁家的?为什么停在这里?”一个老者走过骡子身边,看着骡子,满脸厌烦。

疏果是提高枣果品质的重要手段。留果量过大,会削弱树势,影响次年植株生长,使当年果实成熟推迟,果实品质下降。疏果的一般原则是留优去劣、自上而下、自内而外。一般分2次进行,第1次疏掉病果、畸形果、过密果及小果等;第2次去掉弱果与畸形果,使保留的果实大小均匀、果形整齐、分布合理,最后达到壮枣吊三四个果、中枣吊2个果、小枣吊1个果。由于栽培模式不同,水肥投入及产量要求不一样,上市时间不一样,所以疏果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一个年轻人走过骡子身边,抬脚在骡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一个小孩走过骡子身边,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骡子身上……

骡子很悲哀,但还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它的欺辱。

过了许久,木雕师回来了,带来了骡子的主人。骡子的主人要牵骡子走,骡子依然不肯迈步。主人高高地扬起鞭子,在骡子的屁股上“啪”地抽了一鞭。骡子浑身一颤,抖了一下脚,乖乖地跟着主人离去。

大树下,木雕师看着渐渐远去的骡子,陷入沉思。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解析】

此题要求考生分析标题的妙处,也即分析标题的作用。对于这篇文章来说,骡子是写作的对象,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除此之外,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还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运用讽刺手法暗示文章主旨,发人深思,引人警醒。

【模拟演练】

外公的手

⊙半 文

自我记事起,外公的手就开裂了,和风干的土坯墙一般,时不时地,落下一些碎片来。

外公说不痛。外公随手抓一把褐色的泥土,来回搓着,搓着,土疙瘩和阳光一起,从外公两扇大手掌中间落下来,落下来。仿佛疼痛也跟随着,一片一片,落在了冬天的大地上。外公摊开手掌时,我看到那些被岁月风干的裂缝,重又被泥土缝合了。严整而细密的针脚,让一双碎裂的手,在冬天的阳光下一如既往地完整。外公“呵呵”地笑几声,展开了额上那几条皱纹。

不脏吗?外公说不脏。土疙瘩是干净的。摸土疙瘩的手是干净的。

外公伸手便去抓红薯吃。被外婆伸手拍了回去。“去,洗手去。”外婆常对我喊这话,但对外公说这话时的表情和语调,明显不同,让我的心底,毛茸茸地长出许多羡慕和嫉妒。

冬天,闲时,外婆还拉着外公老树根一样的手,为他搽菜油,呵暖气。记忆中,那时节没甘油或者护手霜一类物品。就连菜油也精贵得很,舍不得多搽。所以外公的手,在记忆里好似没有真正地完整过,如一只远古时代的黑陶瓶,一片一片碎裂着。

虽然我一直嫌弃这手的脏和破,可我不得不承认,它也有它自己的好。夏夜,纳凉,趴在满天的星光下,外公只需用手掌轻轻地抚摸我的脊背,便能为我解痒。我在外公破碎的掌纹下酣然入眠。直到露水上来,星光淡去。我何时进了屋,外公又何时出了门。直到第二天清晨,阳光把我打醒,仍浑然不觉。

儿时,父母活太忙,没时间照看我,一直把我丢在外公家。我于是做了外公的小尾巴,常跟着外公去养猪场。那年头,猪比人享受。猪们是大队里的财产,人可以吃不饱,人可以穿不暖,可一定要让猪吃饱饭,让猪睡暖和。夏天还好。大冬天,檐上的冰溜子,一串串从檐口挂下来。这时候,外公大约是村里最忙的一个。只要有太阳,外公便把猪窠草用草扒子翻出来,在太阳底下曝一天。到晚上再送回去。猪们大概是这世上没心没肺的,挨着满是太阳香味的草,不一会儿,鼾声四起。外公,便端坐在撕不开的夜色里,用土疙瘩,修补手掌上的裂缝。

多年以后,我已长大成人,进城工作,一次去看外公,他突然叫我看他的手:白皙,清爽,完整得没有一丝裂缝,干净得不沾一粒灰尘。离开早年的艰难岁月,外公的手突然变干净了。外公说:完了完了!这双手这么干净,不像个劳作者的样子了。

我知道:外公是开始了对往事的怀念。而现在,我也开始怀念那一双,曾经满是裂纹的手。

(选自《扬子晚报》,2020年11月3日)

【阅读训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多次写外公用土疙瘩“修补手掌上的裂缝”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两段如果删去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外公的手。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外公开裂的手比作“风干的土坯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公的手开裂的样子。 3.再现当时的情景,表现当时的贫穷和外公生活的艰苦和辛劳。 4.不好。结尾两段写多年以后外公的手的白皙、清爽,通过外公的手的变化,表现生活的变迁,从侧面表现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删去结尾两段,影响文章主题的表达。

猜你喜欢
骡子木雕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被子的骡子
尊贵的骡子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杨得志巧计活捉“野骡子”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