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8--0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管理相关的公共问题、学术问题和政策问题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环境事故和重大社会治安灾害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越来越受到公众和学者的重视。在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中,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
1 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对公民健康产生重大影响,导致或可能导致国家公共卫生受到严重威胁的事件,如流行性病毒突然、严重感染和爆发、来源不明的群体性传染病、严重食物或职业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包括以下特点:一是突发事件的爆发。它将引起社会恐慌,增加人民控制和政府处理事件的难度。第二:社会危害性。它不仅会造成人们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生命的死亡,给人们带来身心的伤害,还会对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造成极大的危害。第三:传播的普遍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疾病可以通过现代交通工具传播到全世界。第四:物种多样性。公共卫生事故主要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生物原因、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各种事故和灾害等。第五:治理的综合性。事件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危害性大。政府必须具备全面的应急能力。
2 突发公卫事件的应急管理
2.1 建立以医院感染管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机制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医疗卫生事件是指严重的流感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分析病例、严重错误食物中毒、严重职业中毒等,以及其他一些严重影响公民健康的健康事件。
为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我院将以医院感染管理为重点,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感染管理实施方案;医院传染病管理贯穿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全过程。管理主要包括疫情报告、监测预警、现场管理和个人防护,协助疾病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收集分泌物样本并调查流行病学。明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照以下步骤上报:第一医生-外科主任-感染防控科-医院管理机构和疾病管理机构。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确定消化系统、呼吸道、虫媒感染等重点检测项目,划分胃肠门诊、发热门诊、化验室等重点检测部门,及时上报,预防和控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建立致病病原菌三级监控体系
为了解我院病原菌的分离情况,建立了临床科-检查科-感染科三大病原菌监测系统:(1)第一位医生发现疑似感染患者时需进行病原菌监测;(2) 检查部门分离出的伤寒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和多重耐药菌应及时报告感染科,保留病原菌,并通过血涂片检查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负责上报《感染报告卡》,經感染科核实后报疾病控制中心,并将病原菌与血涂片检查一起送CDC。医院积极实施病原菌三级监测制度,加强与CDC的联系,提高传染病病原菌诊断效果。
2.3 建立传染病疫情三级监测和传播控制程序
一是建立疫情报告问责机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传染病疫情检测与预测是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收集疫情信息的主要来源。如何将传染病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传染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直接影响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施和效果。为此,我们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我院传染病三级监测和传播体系,严格落实三级问责机制。执行治疗任务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疫情的人员属于第一责任人,传染科科长属于第二责任人,感染管理科长属于第三责任人。医院感染报告的传播程序定义为:感染患者-第一医生-科长-医院感染管理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甲、乙类传染病的严重传染病、特殊传染病流行期间,按甲类管理的,第一诊断科主管部门应及时电话通知诊疗科和感染管理科处理。二是完善疫情监测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医院充分利用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和扩展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需要积极开发“出院诊断信息”、“住院体征及传染病监测系统”等应用软件,为快速捕捉传染病并进行全过程检测,力争在院后感染疫情防控中做到“零漏报”。医院局域网已形成完整的在线直报系统。科室人员填写感染报告后,可在5秒钟内将信息传输至感染管理科室。消息收集更快更准确,这大大提高了效率。
2.4借助信息防疫建设智慧社区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基础通信设施,建设区域局域网,提供技术支持,实时采集数据,进行监控。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快城市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市卫生,工商,教育行政,社会保障,城建等各部门,开展各部门大数据资源共享合作,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最后,要加大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力度,进一步发展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卫生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官员账户,建立和应用微信集团制度,及时发布公共事务,积极参与联合管理和社区通信工作,互相帮助。根据市民的不同需求,注重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社会增值服务,促进网络技术、社会管理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刘广友(1979.5),男,汉族,本科学历。主管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