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平成
中灰密度镜是摄影师的常备物品,不同挡位的中灰密度镜被用于不同的拍摄场景。比如,2挡到3挡的中灰密度镜通常用在大光圈镜头上,让使用者可以在光线较强的环境中尽量开大光圈,而不用担心快门速度超过相机的最高快门速度。更高的挡位的6挡和10挡中灰密度镜更为常见,它们让白天进行长时间曝光成为可能。举例来说,晴天条件下光圈为f/16,感光度ISO 100,正确的快门速度大约为1/30秒。使用6挡中灰渐变镜后,曝光时间就可延长到2秒,使用10挡中灰镜,曝光时间会达到30秒。基于这种特性,人们喜欢使用它们拍摄流动的物体,其中流水是拍摄最多的。瀑布涌流会变得顺滑,澎湃的湖面海面会变为磨砂玻璃般的质感。此外,只要曝光时间足够长,中灰密度镜还能让闹市区的路人“消失”。前面提到的效果很难通过后期手法模拟,因此对于摄影师而言一套高质量的中灰密度镜套装十分重要。
除了含有多片不同挡位滤镜的套装产品,现在市面上还能看到可变中灰密度镜。这种滤镜利用极化原理,用户旋转其中一片偏光镜改变与另外一片固定偏光镜的极化角度来实现可调减光效果。从使用性上谈,可变中灰密度镜减光比例是连续可调的,因此用户可以调出最适合当前状况的挡位,优势十分明显。不过目前这类产品可调范围大约为1挡到8挡,足以满足绝大多数场景,但无法实现高挡位。另外,可调中灰密度镜的缺点也比较明显,相比传统式滤镜对锐度的影响更多一些,而在色彩一致性上的劣势则是因极化原理带来的,很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来改善,因此严肃的摄影师都会倾向于传统式滤镜,可调式产品更多被爱好者使用。
兼容性和使用便利性通常是选择中灰密度镜套装时最重要的因素
中灰密度镜和其他滤镜一样需要安装在镜头前,因此以安装在镜头上为前提最小程度影响操作和使用的滤镜才是最好的滤镜。我们最常用的滤镜,比如UV镜和保护镜都是圆形滤镜,它们采用旋入方式安装,中灰密度镜同样有这样的设计。圆形滤镜的优点是轻便,容易携带而且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带来负担。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正午希望用大光圈镜头全开光圈拍摄,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一款2-4挡的圆形中灰密度镜。这种拍摄场景中用户无需来回拆装滤镜,正好避免了这类滤镜的劣势。
但对于更多用户而言,使用中灰密度镜是为了将曝光时间延长至数秒甚至数分钟的,此时使用的中灰密度镜通常都是6-10挡的,能够将曝光时间延长数百上千倍。现在市面上还有超过10挡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手持拍摄不能保证稳定,三脚架成为了必需品,此时需要配合滤镜架使用的方片滤镜才是真正出场的时候。这么一来,选择圆形还是方形滤镜就变得简单了,手持拍摄选圆形滤镜,使用三脚架就选择方形滤镜。
上面只考虑了中灰密度镜,但在实际使用中,風光用户还可能会用到偏光镜以及中灰渐变镜,所以就需要系统性地考虑问题了。比较讽刺的是风光拍摄者较为依赖的偏光镜,因为使用时要随时旋转调整角度,因此圆形的偏光镜要比方形的偏光镜方便得多。如果是中灰密度镜与偏光镜同时使用的情况,圆形滤镜只需要将两片滤镜叠在一起使用即可,方片滤镜则需要在支架的另一个槽位中安装一片方形的偏光镜,但让人比较难受的是方片偏光镜通常价格十分昂贵,让一般爱好者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品牌对滤镜架进行了重新设计,让其也可以安装和使用圆形偏光镜。
如果配合的滤镜是中灰渐变镜,那么局势一下子就一边倒了,圆形滤镜由于不能作垂直于光轴的运动,因此给这类滤镜的使用带来巨大的限制,相比之下方片滤镜系统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只要将滤镜做得“高”一些即可。如果想同时使用3种滤镜,方片滤镜系统就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找到你所需的那些功能特性
挡位选择
滤镜挡位的选择非常丰富,如果使用方片滤镜系统,我们更推荐选择高减光挡位的产品,可以叠加多片低挡位滤镜,但单片高挡位滤镜在成像上比前者更有优势。
槽位数量
滤镜架的槽位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槽位数多的滤镜架会变得更厚,这样就提高了遮挡镜头拍摄视角的几率,对于超广镜头而言需要额外注意。
树脂滤镜
市面上能够找到很多树脂材质的方片滤镜,这类滤镜比玻璃滤镜便宜得多,同时更轻更抗摔。如果你的镜头定位比较入门,那么树脂滤镜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滤镜尺寸
从经验上讲,一般在选择方片滤镜尺寸时可以遵循1.3倍的原则,比如说77mm口径的镜头要搭配77乘以1.3,也就是100mm的滤镜,这种方式仅作参考。
特殊镜头
超广镜头中有一类前镜片突出呈现“灯泡状”,这类镜头无法安装适配环,因此需要专门为其定制的固定环才能装上滤镜支架,通常这类附件价格十分昂贵。
口径转换环
无论圆形还是方形滤镜,口径转换环都是非常实用的小附件,它们的价格非常低廉。如果想在转换环前安装适配环,一定要考虑其结实程度以及增加暗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