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
从世界美术史的视角看,汉语书法是最具民族性的词汇。它以宣纸、毛笔、彩墨构筑的视觉形式是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长期以来,这个灵魂在古典句式里蛰伏着,也许,我们只有在当代文化解释学的语境里才能真正揭开这个符号的奥秘。在此,我们以周军的书写为契机,尝试着唤醒这个奇迹。
当代西方美学和美术学理论认为,对事物的观察和表现是以你心中所具有的概念为条件,是知觉的客体,更是主观意向。这是当代哲学所赋予的知覺方式,这种西方美学的后现代思维也曾在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考中出现过:“美的对象绝不仅仅是作为客体的物的本身,而是人的主体感知,是艺术家的“看作”和领悟,艺术品应是一种印象主义的重构。”以周军的书法作品为例,在他的笔锋下,语言文字已经不仅仅是某种信息的载体,而成为一种照亮,这种照亮是对某一历史信息的美学阐释和再度解读,让这一信息在当代人文视角下重现生命的灵动。他用行草书写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五绝:
思怀在云阙,泊素守中林。出处虽殊迹,明月两知心。
这幅字开笔浓墨,中段渐趋枯墨飞白,结束处又复归于浓墨。这个看似平衡的书写意向,其实是把韦应物在野的心迹描绘得丰富而多变。极为内敛的开笔出于对汉儒道德本体论和道家守素的准宗教情愫的把握,但是,这样的自我操练终归压制不住人性中深藏的激愤和疏狂,墨迹飞处,你突然听到了山林中的吟啸,那是魏晋之风在周军笔下的复活。这样,呈现在你眼前的已经不仅仅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在韦应物的月亮照耀下,一部被诗、酒、山林装饰的中国文化史悄然展开。至此,汉语书法已经不是对信息的简单传输和复制,而是展开和去蔽。同样,在周军的甲骨文扇面“山中野老”的书写中,凌厉的朴拙和凝滞的节奏,你能感受到远古之风扑面而来,在周礼祭祀的钟鼓声里,白衣女巫的吟诵声声慢,声声慢,遥远而清晰。
在周军的书法作品里,中国书法的诗性特质被发现,世界在书写的澄明中被照亮,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艺术的创造和价值不是美与否、正确与否,而是将本真显现,因此,第一流的艺术家从根本上必须具备第一流的哲学家所达到的思考。”周军在汉语世界里完成了对这一美学立场的呼应,作为书法家,他试图突破传统书道的胶固蔽塞,寻找一种普世意义的艺术视角。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疏忽,汉语书法的肉身建构在独特的书写技艺上,正如茵伽登所指出的,“艺术作品产生于艺术家优秀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有赖于基本技能的优秀。”我们从周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在技艺上,当代书者所面临超越的艰难是前无古人的,抬眼望去,汉语书法史上的无数峰峦精彩绝伦,也触目惊心,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何承接历史的积淀,在丰厚的大地上长成而不被历史的惯性吞噬?我们从周军的隶书和楷书中看到了一种新的笔触,这标示着多少汗水和眼泪?
因此,书法不仅需要沉思,需要心静,更需要含辛茹苦。在一个喧嚣的时代,如何远行?
窃以为,当代青年书法家必须蹀躞在哲学家的林中小路上,汉语世界的经学大师庄子对此一经验的陈述谓之曰:“宇泰定者,发乎天光。”用白话说:“心境安静,才有照亮存在之光。”此即“圣人的虚静”。
在中国书法的记忆中,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寒夜青灯下的大儒和孤僧。
借此祝愿书法家完成从溪流到大海的首漂!
周 军
供职于中煤三建集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宿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安徽省“文化宣传领域拔尖人才”称号,获安徽书法发展贡献奖、全国煤矿“乌金文艺奖”。
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书展并获奖。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及社会各界收藏。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为中华慈善总会及省内外有关部门捐赠书法作品,受到中国书协及相关部门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