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波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藏有心灵成长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女儿果果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隔三岔五跟我“投诉”。果果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下课也不和同学互动;体育课上大家一起做游戏,无论老师怎样鼓励,果果也不肯站出来;被同学无意碰了一下、老师的话重了,果果都会像天要塌下来一样哭到崩溃……
总之,果果身上有一大堆问题亟待解决。不过,老师列举的这些“罪状”,也证实了我心中一直以来隐隐的担心。
果果自出生起就体弱,全家上下都格外宠她。尤其是爷爷奶奶,他们替孙女背书包、系鞋带,甚至去学校帮忙值日、倒垃圾。孩子的事情,他们是能帮则帮,能做就做。我对老人的过度帮助多次表示反对,但他们总以“孩子身体弱”为由依然对果果事事包办。
自从老师第一次告诉我果果的表现后,我就静观她的情绪变化,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去跟孩子谈谈。一天晚上,女儿正在画画,我凑过去,发现她画的是一个扎着两条小飞辫的女孩,背后伸出千手观音一样的许多只手。我问她画的什么,她说:“画了一个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小女孩,忽然有许多只手來帮她。”我问为什么要等别人来帮忙?自己想办法克服才是好孩子。没想到,果果轻声说:“她什么都做不了,她很失败,只能靠别人帮助。”我心里一阵发酸,但不得不继续问:“你画的这个小女孩是果果吗?”她低下头,小声说:“是的。”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么一个小小人儿,竟承受了这么大的压力。我真是后悔莫及,恨自己以种种理由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还一直在向她传递一个信息:“你身体弱,你不行!必须由我来帮你完成!”当大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了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长时,他当然就会真的“不行”了。
第二天,我找到果果的班主任沟通。班主任答应配合我们,课堂上多叫果果回答问题,课后多吩咐果果帮老师、同学做些事情。与此同时,我们全家约定,每天晚饭后,我和果果的爸爸、果果的爷爷奶奶和果果5个人,轮流讲一个故事。每个人讲故事的时候,必须站在客厅中间对着沙发上的4个人认真地讲,谁也不许耍赖。一开始轮到果果讲的时候,她不肯站到客厅中间,只肯坐在沙发上,我们也没强迫,后来,在我们的鼓励下,她终于挪到了客厅中央,我们使劲儿鼓掌,轮番夸她讲得好,说她讲故事时“勇敢大方,表现力极好”。
果果对讲故事有了兴趣,如果我们有事耽搁了,她都会提醒大家。她讲故事时不再羞羞答答,而是越来越声情并茂,落落大方。为了讲故事,她看了很多故事书。一天,果果的老师告诉我,课堂上老师问大家“谁知道出生不久的幼狮,为什么会被它爸爸妈妈推到岩石下面去?全班30多个孩子,就果果一个人知道答案。果果特别高兴,我们也特别骄傲。
我们还把以前替果果做的事情,都慢慢还给她自己去做。做的过程中,当果果发现自己曾经惶恐的事情也能独立完成时,高兴之余,也愿意尝试去做其他事情。显然,以前总是自我暗示“我不行”的魔咒已经打破,变成了“我能行”。
美国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决问题,更多地取决于他的体验。若父母剥夺了孩子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孩子就会形成一个逻辑:“我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的帮助。”因为本该由孩子得到的体验,全都被父母替代了。就像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都藏有心灵成长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自我体验,都是孩子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自身的丰沛感觉和体验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成长的唯一途径。一个精神胚胎得到良好成长的孩子,会有极好的感受力,会充分信任自己的感受。最终,他也一定会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