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 星 刘忠奎
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爱党爱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195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这一时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才紧缺,哈工大也进入全面改造和持续扩建的新阶段,一方面从全国高校调任、招聘优秀青年教师,另一方面大力选拔师资研究生、本校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留校任教。1957年,一支由800多人组成的,平均年龄只有27.5岁的教师队伍,承担起了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重任,他们被誉为哈工大“八百壮士”。
哈工大“八百壮士”将人生坐标始终定位于国家需要,并为之不懈奋斗。怀着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与壮志,他们在自身成长为专门人才的同时,创办新专业、编译新教材、培养工程师……并承担了指导研究生、主持新课题等工作。短短10余年,他们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为哈工大乃至全国高等教育创设了一批新兴学科,以机电、电气、土木、工程经济等为主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建成,解决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燃眉之急”。在他们求学、治学、办学的实践过程中,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传统逐步形成。
许党报国的哈工大“八百壮士”堪称时代楷模和民族脊梁。从他们当中走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祖光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永坦院士、全国师德标兵秦裕琨院士……他们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解决了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一道道难题,成功破解了科技事业发展面临的众多关键技术“卡脖子”和重大创新成果不足等问题,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薪火相传的继承人。
哈工大“八百壮士”科教报国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将他们称为“新中国科教事业的先行者,新时代科教兴国的开拓人”。2010年中组部的调研报告这样描述他们:“就是这批年轻人,铭记国家重托,肩负艰巨使命,扎根东北,艰苦创业,拼搏奉献,把毕生都献给了共和国的工业化事业。”
如今,哈工大“八百壮士”早已成为哈工大全体教师队伍的代名词。他们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毫无保留地融入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之中,把最宝贵的年华乃至生命奉献给科教报国的崇高事业。2020年6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他在贺信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