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勤特征的郑州市职住空间关系研究

2021-02-27 08:46牛艳华高倩倩
山西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郑州市分区距离

牛艳华 高倩倩

(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职住平衡是衡量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在许多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与职住空间结构的复杂化,职住分离现象日趋突出,职住平衡也成为城市空间研究和城市规划实践关注的重点。我国学者对职住平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以及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1]。周江评、陈晓键等在研究西安的职住平衡与通勤效率时,基于职住平衡指数分析职住平衡和通勤交通之间的关系[2],探究居民通勤效率的影响因素。钟国平以中山市为例,采用交通调查数据分析中山市职住空间平衡与过剩通勤状况[3],通过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发现,中山市居民的通勤距离、过剩通勤率(E)、通勤容量(C)使用率均普遍小于国内大城市和西方城市。胡娟、胡忆东等在研究武汉市空间发展时,利用百度地图的路网数据得出人们通勤的实际最短距离,从职住平衡角度探究城市的空间特征,从而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4]。史新宇通过各种具有定位功能的移动终端设备,收集城市居民每天的出行轨迹,探究城市职住空间特征对城市居民生活规律的影响[5]。

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迈入特大城市的行列,2017年郑州建成区面积达500.8 km2,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超506万人,伴随着城市人口集聚和空间规模的持续扩张,就业与居住空间分离现象日益突出。本文以郑州市的八个市辖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郑州市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职住平衡状况进行分析,总结郑州市居民通勤活动规律,进一步分析城市职住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为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职住平衡测度指标

1.1 平衡度指标

职住指数比率指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家庭的户数与区域内工作岗位数的比值[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家庭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每户家庭可能不止一个人工作,出现家庭双职工现象。因此在本研究中假定为研究区域内每户家庭有两人就业。当职住比率等于1时,该区域处于绝对平衡状态;高于1或者低于1时,表明该地区处于失衡状态。职住比率公式为:

N1=W/P。

其中,N1为该研究区域的职住比率;W为该区域的就业岗位数;P为该区的就业居民数。

1.2 自足性指标

职住比率指数处于1左右时仅说明在该研究区域中,就业岗位与拥有工作的居民数量大致处于平衡状态,出现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该区域范围内居民就业人数所占该单元内全部工作岗位的比例相当,并不能反映该地域单元内就业的居民就必然居住在本区域内,因此需进一步采用自足性指标来进行测量。本文自足性指标采用某地理单元内平均居住并就业的人口数与本单元内总就业人口数的比值,即:

N2=D/P。

其中,N2为该研究区域的独立指数;D为该区域内低于平均通勤距离的就业人口数;P为该区域的就业居民数。如果比值越高,则表明本地居民在居住地工作的比例越高,则该区域的职住自足性也越好。

1.3 平均通勤距离与平均通勤时间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大多数工作的居民期望的是较短的通勤距离和较少的通勤时间,因此除了研究职住指数比率和职住独立指数,又增加了两个重要指标:就业岗位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距离和居民上班所花费的通勤时间。

2 郑州市职住空间结构分析

2.1 郑州市整体职住空间特征

根据2018年郑州市统计年鉴,郑州市八个分区2017年就业岗位数总和为463.92万个;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岁~59岁的人口数为662.89万人。经过计算,郑州市区整体职住指数比率为0.73,独立指数为0.57,平均通勤距离为8.2 km,平均通勤时间为42 min。将所有样本中各个分区的就业通勤距离数据进行统计发现,郑州市的通勤距离超过平均通勤距离的人数占43%。

2.2 分区层面上的职住空间结构特征

从分区层面上看,郑州市八个区的职住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职住的布局不均衡。各个区的具体指标数值如表1所示。

表1 郑州市各区职住平衡指标

从平衡度指标来看,职住比率最高的是经开区为2.75,远高于郑州市的平均职住比0.73,偏向于就业导向型;高新区为1.89,金水区为1.81,也比较偏向于就业型;其次惠济区和二七区,分别为1.15,0.73,属于工作岗位与居住区域相对均衡型;管城区为0.52,上街区为0.42,均低于郑州市平均值,偏向于居住型。

从自足性指标来看,独立指数最高的是上街区,为0.67,其次是经开区,独立指数为0.6,均高于郑州市的平均独立指数,表明上街区和经开区的居民就业区域与居住区域距离较近,有较好的职住自足性;金水区和惠济区的独立指数在郑州市的均值0.57左右,分别为0.56和0.5,这说明金水区和惠济区的独立指数处于平均水平,体现了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的独立指数较低,分别为0.3,0.29,0.33;高新区的独立指数最低,为0.24,虽然总体职住比率较高,但是独立指数处于较低范围,区域内低于平均通勤距离的人数较少,体现出高新区在就业和居住之间的无效通勤较为严重。

从通勤距离指标看,郑州全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8.2 km,其中惠济区和经开区的通勤距离较长,均为10 km;金水区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7 km,上街区为9 km,高新区为8.64 km,以上五个区均高于郑州市的平均通勤距离8.2 km;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的平均通勤距离分别为6.95 km,7.75 km,6.78 km,均低于郑州市的平均通勤距离。综合来看,偏就业型的城市分区的通勤距离较长,而偏居住型的城市分区的通勤距离相对较短。

从通勤时间看,时间最长的是上街区,为43.1 min,高于郑州市平均通勤时间;其次管城区、高新区、惠济区和经开区的通勤时间较长,分别为36.2 min,36.1 min,34 min和33.5 min,符合偏就业型区域的功能分区特征;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通勤时间较短,分别为20.5 min,30.1 min,29.7 min。相对而言,上街区的通勤距离虽略高于平均通勤距离,但通勤时间相对较长,说明其通勤效率还有待提升;中原区的通勤时间最短,为29.5 min,最短通勤时间与最短通勤距离相对应,表现出其城市功能相对的独立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上述分析表明,郑州市的职住空间关系整体上呈现非平衡状态,平均通勤距离及通勤时间相对较长,职住分离现象较为明显,各个分区之间的职住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街区、金水区和惠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较高,具有相对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二七区、管城区、中原区属于居住集中型的区域,独立指数偏低;高新区、经开区则属于单一就业型的区域。造成郑州市职住空间失衡的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政府规划对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差异显著,使某些区的居住用地过于集中,就业岗位相对稀缺,亦或相反,进而造成区域内部的职住失衡。另一方面,由城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也是加剧郑州市职住分离日益严重的原因之一。由于受地价、房价等市场因素影响,大部分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位于相对偏远的城市边缘区,这些区域往往配套服务设施滞后,交通可达性较差,是造成城市低收入就业群体通勤时间过长的重要原因。

3.2 促进城市职住平衡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合理调整城市功能结构,保持各分区用地的多样性。针对就业集中的区域,政府可通过调整土地供应结构,增加住宅用地规模,为就业人口提供充足的住房;对就业岗位不足的区域,则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城市各区内部居住与就业平衡。

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根据城市居住集中区和就业集中区的分布特征,通过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快速交通设施的投入,利用快捷的公共交通连接城市各个组团,增强居住区和就业区之间的连接性,提高居民的通勤效率。

此外,政府还应做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引导。利用相关政策,加大中心城区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改善城市边缘区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环境,促进住房及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产品的均衡化发展,建设功能设施完备、环境舒适优美的生活居住工作区,以减少居民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促进职住平衡。

猜你喜欢
郑州市分区距离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手诊分区法之原理探析与诊断应用
郑州市
算距离
每次失败都会距离成功更近一步
大空间建筑防火分区设计的探讨
爱的距离
距离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