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娜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300110)
随着汽车后服务市场与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大数据、车联网等全新技术的应用,汽车后服务市场在增加了线上客服等新岗位的同时,机电维修、服务顾问、汽车销售等原有岗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汽车后服务市场需要拥有互联网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多维度整合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今教学条件下,服务于汽车后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车身维修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等专业探索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互联网元素,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保障条件成为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第一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在学院和企业共同牵头下,各专业任课教师由学院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并将企业技术人员纳入兼职教师团队,探索了学院各专业带头人与企业技术专家、学院各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担任学院教学任务和企业技术项目的师资建设模式。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资源”,基于学院教师一站式服务平台,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实现了汽车运用专业群各专业专、兼职教师的资源合理配置。
依托学院教师一站式服务平台和校企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通过专、兼职教师互换的形式,对汽车运用专业群各专业的教师实行分类、分层培养(两类即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层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师的特点,制定定向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双向挂职锻炼、参加学术活动和国内外培训等具体措施,重点加强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信息化技术、汽车新技术、国际化教学、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兼职教师教书育人、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建立学院与合作企业之间实现技术人员互派工作,双方人员分别在对方企业(学院)担任相应技术(教学)职务,在技术研发层面深入开展合作,使之成为专业发展的基石。并在合作过程中,建立健全考核与退出机制,以促进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论文发表、技术合作、产业创新等方面的成果转化,进而形成各专业自己的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学骨干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
教学条件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互联网+”背景下,本院依托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院校、天津市示范院校、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优质专业群对接优势产业群、基于学院校企一站式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与企业合作,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一汽大众-奥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和中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集团化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开展了多种模式的订单培养,构建了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了集合国内外知名品牌的汽车实训中心以及共同开发、建设、使用的教学资源库。
本院与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校企合作项目为途径,以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为手段,继续扩大、优化学院和企业共建共享的教学资源。与北京运华科技有限公司、天津硕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校企合作共建优质课程、在线培训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资源”,依托校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学生一站式服务平台,将面向在校生的自主学习资源、面向全国汽车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资源、面向毕业生的终身教育资源和面向企业员工培训资源优化整合,实现了在校生、毕业生、培训员工、专兼职教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背景下,本院以“多元投入、互利共赢”为思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引入奥迪e-tron 技术等行业的前沿技术及标准,产教深度融合,与一汽大众-奥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校企共建了集“实验、实训、试验”功能于一体的汽车实训中心、服务汽车行业应用技术创新研究的协同创新中心。本院与企业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在新型实验实训设备开发、企业技术改进改良、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通过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既加快了企业技术革新的步伐又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发展,又在协同创新改革中将教师与学生进一步融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本院与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车一体化智慧教室,进行网络学习方案研发:将仿真教学、视频教学、课堂教学相融合,自主学习和在线考核相结合。通过管理中心(资源库管理、用户管理和课程管理),将线上资源与线下教具深度结合,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平台;在“理-实”的教学环节中间加入线上“虚”的环节,实现了“互联网+”背景下高效、交互、共享、开放的课堂教学。
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企业实训基地则为这两部分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场地。当前,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服务于教师、学生学习(包括顶岗实习)的线上平台,依托多年来的学院和企业的良好合作,秉承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本院与京津冀地区百余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扩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通过提高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进而为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保证。在建设企业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顶岗实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与检测,建立了基于实时报警、及时反馈制度的全过程顶岗实习管理手段。在顶岗实习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管理理念,打通线上线下的界限,做到管理有序、管理有责和管理有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APP 等先进技术,校企共同打造了虚拟实训工厂、线上教室和在线企业实景,实现了校内外教学场地共享;通过在线课堂、虚拟项目团队和师生在线互动,实现校内外教学场景共享。
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功与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重要的关系。特别是“互联网+”影响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所涉及的主要评判指标,评价对象、考核准则、考核方法等因素都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利用“互联网+”的影响,结合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手机客户端等先进技术,将原本单一的评价体系扩展至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能评价体系,打破了单一评价体系网格,形成了一种教学单位、用人单位、社会体系相结合的多因素立体化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同时,从以课堂教学、“理论+实操”考核成绩为主的片面评价转变为包括专业技术技能、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全面评价;从平时、期中、期末相对固定的评价转变为过程性的动态评价。在当今“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化、系统化、全面化与科学化的评价手段,这也正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方向。
为了将“互联网+”深入学院的管理的各个层面,本院以“互联网+”的思维做为基础,打破了原有管理体制,将学院与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合二为一,进而实现企业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选择。此外,利用智能化教学与管理手段,对订单班实施基于互联网智能终端的无缝科学管理,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及时性,为在校与在企业的学生提供了无差别的关心与管理机制,特别是将教师的服务平台融入到手机终端后,使得教师教务系统全面融入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实时掌握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的第一手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与对策。利用校企一站式服务平台完成企业录用、学生就业管理。“选、建、导、学、教、练、用”是本院“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总结,也是本院校企合作机制的显著特点。在企业的选择、制度的建立以及平台的优化等方面为本院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平台技术如图1 所示。
图1 人才培养平台技术
“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评价体系、机制等条件的保障。新时代背景下的校企双方必将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共同打造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学骨干组成的、能够胜任“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专兼互融的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开发、建设、使用的专业技术资源库以及校内外教学场地和教学场景;建立多元化、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规范、有效的机制制度。通过以上一些保障措施,最终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汽车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