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斯琴
摘 要:本文对蒙古族北京木刻版《格斯尔》史诗中的《沙莱河大战》战马性质及战马精神进行了分析,蒙古民族酷爱马,以歌颂、赞美蒙古马为永恒主题,而且赞美歌颂时会把蒙古马的动物性拟人化更是去神化。因为在蒙古战马的身上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吃苦耐劳、机智勇敢、忠诚忠贞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格斯尔》;《沙莱河大战》;战马;性质;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02
“格斯尔”史诗流传于藏、蒙古、土等国内民族和尼泊尔、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跨民族、跨国界且在传承过程中形成同源异流、具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国际性大型英雄史诗。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吸引了中外诸多莘莘学子的爱好,并且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研究课题。蒙古《格斯尔》只有一个木刻版本,那就是闻名世界的《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王传》。它是蒙古《格斯尔》中最初找到的一个版本,蒙古英雄史诗中有着最高成就作品之一,也是对蒙藏《格萨尔》研究以及后世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沙莱河大战》是北京木刻版《格斯尔》的核心章节。
《沙莱河大战》主要讲述的是格斯尔曾经离家十二年未归,沙来河三王趁机,强娶茹格慕高娃夫人,做其白帐王之子—阿拉坦格日勒图台吉的妻子,当沙来河三王攻入格斯尔的家园时,以哲萨希赫尔为首的诸位勇士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打败了敌人的数次进攻,让敌人落荒而逃。但这时朝通暗中背叛,给敌国送情报,分散了哲萨的兵力,导致茹格慕高娃被敌人掳走,家园被践踏,众勇士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格斯尔知情后,回到家乡帮勇士报仇,寻回夫人,严惩了叛徒朝通。这章节中,歌颂格斯尔及哲萨希赫尔为首的勇士之外还刻画了许多勇士的忠诚的朋友和生活伴侣,也就是他们的座椅—战马。《沙莱河大战》对战马的性情、英姿魄力做了生动的描写,这些描述塑造英雄及将士们的形象时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歌颂英雄的伟大事业也有着重要作用。战马是构成这部史诗的基本的情节要素之一,没有战马就成不了英雄史诗,勇士也只有在马背上更能显现出英雄的气概。
一、《沙莱河大战》战马的性质
在《沙来河大战》中,马无处不在,它不但有着本身的动物性,它还是英雄的华身,像神一样存在,因为在它身上赋予了人性和神性兼具的智慧和力量,像格斯尔的赤兔马、沙来河方的银合八骏、哲萨的红沙马、南春的灰白马、希曼比如扎的雪花宝驹、班珠尔的乌骓马、六指的铁青马,红眼的灰红马,察尔金老人的黄骠马,朝通的豹花马。史诗中骏马的描写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沙来河大战》中重点刻画了格斯尔的赤兔马还有沙来河方的银合八骏、扎撒希赫尔的灰沙马等形象。
(一)战马的动物性
马天生自带的力量、智慧、速度都属于马的动物性。《沙来河大战》中格斯尔的赤兔马有着宽厚的身躯,像座高山峻岭,驰骋的步态,像大海的波涛翻滚,它还有炯炯发光的眼睛,有精神抖擞的耳朵,宽阔无比的胸膛,美丽精修的背脊,坚硬的四蹄和秀气的尾巴。还有希曼比如扎高唱他的银合八骏时唱到“你像獐鹿一样矫健,崇山峻岭化作你蹄下汲丸,你像狍鹿一样迅疾,平川山岗都被你身躯量过。”文中通过比喻、夸张等形式彰显了《沙莱河大战》中的战马的体态、气质、速度、力量的不同凡响。
(二)战马的人性
史诗中马有人性是神驹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古马跟自己的主人共患难的故事不在少数,蒙古族中这样的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蒙古族的人与马的那种情感可以跟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匹配得上的,他们之间的信任感有时候可以超出世间任何东西。蒙古族把马视为英雄、勇士,蒙古人眼中马是无所不能的;救助人、战沙场、扭转战局、危急关头化身成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用坚硬的蹄子与敌人你死我活,为主人遮风挡雨。
当哲萨他们知道沙来河三汗即将要来侵犯他们家园时,哲萨、南春、邵米尔三人前去查探军情,对敌方进攻前,还跟自己的座椅下命令“冲杀时要像奔流的河水,正面陷陣时要狐狸般敏捷”,三匹座椅听了,甩了三次尾巴,抖了三次鬃毛,发出三声低沉的嘶鸣表示它们已收到命令。还有南春替察尔金出征被敌人所害,大出血晕倒时,它的座椅哭着说“我的南春啊!你来自天庭上界,本是天神的儿子,不曾想到在沙来河惨死在烦人手中!琴音残缺、修竹断裂,从此三十勇士泣血月前!你本是承启天运,奉上苍之命下凡,竟在红尘孽世遭凡夫毒手,只要我追风灰白马三寸气在,谁也休想触动你的仙体遗骸。即使主人你先我而去,我也要让世人为我们的勇敢与神通惊叹不已。”文中战马的形象描述能体现出它的人格化魅力,我们能看出马的聪明睿智、无所畏惧、游刃有余的人格化形象,这也能证明当时的人民所渴望惩恶扬善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战马的神性
蒙古史诗中马的神性比人性会更上一层楼。有神性的马一般都会有超出常人的《能预知未来发生的事》或者《可百变》的智慧及能力。这也是当时人民在困难面前所渴望的能力的一种表现。《沙来河大战》中,赤兔马亮出了超凡的能力,它在远方能预感到南春出事,聚来马群守护受伤的南春,直到见哲萨他们四人来了,这才离去。史诗中的座椅与人的关系密切,正面形象的人所持有的战马都显得璀璨生辉,但反面人物的战马也并非庸碌,而是同样具有鲜活的性格。
二、《沙来河大战》战马精神
《格斯尔》这部经典的英雄史诗,把马的形象塑造得高大生辉,不仅体现了蒙古战马的优良体质,而且还赋予人格,具有神奇的本领,今天马已经成为英雄的象征,也是蒙古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
(一)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沙莱河大战》中战马与主人相得益彰,能经受得住来自自然界恶劣生存条件的考验,也经受得住来自凶狠狡诈敌人的欺压,与自己的体力、精神意志做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做抗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毫无畏惧地迎接着困难,即使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沙莱河大战》中格斯尔的赤兔马被阿龙高娃用铁锁加身监禁于牢狱中,三天两头没有草料吃被虐待,但后来听格斯尔痛苦声,它一气之下,挣段铁板和铁龙头,跑到格斯尔前说“圣主,如今你的茹格慕高娃王后,兄长哲萨、三十勇士以及整个宫殿和寺院全都完了。现在你住在魔王城堡,守着如花似玉的阿龙高娃妃子,不是挺称心惬意的吗?还有什么事是你这样伤心!”虽然赤兔马有点生气但是还是把家乡发生的事一一告诉格斯尔并跟着主人回到了家乡,当格斯尔下命令“你冲进去把敌人踩成肉泥浆!”时,赤兔马犹如飓风般冲进敌营,即使跑得“唾沫四处飞溅、血块凝聚在铁嚼旁边”也不懈怠把敌人踩成血浆,帮勇士们报仇夺回茹格慕高娃王后。还有希曼比如扎的雪花宝驹四蹄如风,力大无穷,如要放辔疾驰,必须在四蹄上拴上四块铁砧,身上还压一块铁砧。不然乘着向前冲刺的速度凌空起飞,连人带马升上空中。六指的铁青马也是性情暴烈,奔跑起来快逾闪电。六指怕控制不住便给它驮了两袋沙土。文中的战马都有驮走大山的力量和丈量大地的速度及其超凡的智慧与魔力。像这种赞扬战马的耐力和毅力的例子在史诗中数不胜数。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人性的升华,是蒙古族的精神象征。
(二)机智、勇敢的奋战精神
《沙来河大战》中的英雄个性鲜明、机智勇敢,每个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蒙古人的人、马、武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互不离开的三个元素。尤其是战马对蒙古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雄的战马都是通人心的,懂得世敌,聪慧机灵,是英雄的好帮手。是英雄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白帐王趁哲萨他们放松警惕时去抢茹格慕高娃夫人,茹格慕高娃变身变作六百个尼姑坐在地上,三王及他们的保护神都无从下手时,白帐王的白龙神驹却一眼能识破茹格慕高娃,并到她面前用前蹄刨地引颈长嘶告诉自己的主人。《沙莱河大战》中的战马都是那样的机智、聪慧、勇敢,它们有着恢弘的气势、必胜的精神,让敌人魂飞魄散、缴械投降。马是蒙古民族的生命力的代表,也是英雄的象征。
三、忠诚、忠贞的爱国精神
蒙古族也有五畜,其中以马为首,牧人认为只有马,才是牲畜里最有人性、懂人语、有思维的神圣动物,它始终如一忠诚于主人。自古以蒙古马被卖到或者别的途径到他乡,最后都会想各种办法回到自己的家乡的故事不在少数,这也能证明马的秉性之一就是忠诚坚贞。《沙莱河大战》中南春替察尔金出征被敌人所害,大出血时,他的座椅灰白马见自己主人的身体渐渐不支,四蹄放得更轻,跑得更稳,南春的身体支撑不住左右摇摆时座椅也跟着摇摆扶助主人不让主人坠鞍落地。路上碰到饿狼跟乌鸦想吃掉主人,它一边流着泪水叫唤主人一边忙伸开四蹄站在南春身上,把主人保护在自己的腹下,饿狼跟乌鸦袭击时,它就扬起后蹄猛踢,还张开巨口就咬。还有哲萨他们抢走沙来河方的马群时,希曼比如扎高唱他的银合八骏时,在万匹马群中的银合八骏听到主人的呼喊,一个个竖起双耳,仰天长嘶起来,带着马群往主人那儿奔跑。马是极有感情的动物,被驯服后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会对自己的主人一心一意,毫无二心。所以蒙古人爱赞扬蒙古马的忠诚坚贞,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从而反映出马的爱主人、爱家、爱国的伟大精神。
据考证,蒙古先民早在青铜器时代就有养马的文化遗迹。随着时代的前进,骑马的蒙古人从原始社会的马背上驰骋不息,经历奴隶、封建社会,而“快马加鞭未下鞍”地奔腾到21世纪的大门前。马作为伙伴、战友、谋士,甚至是保护神一直陪在蒙古族身边。蒙古民族也是一直感恩并歌颂、赞美蒙古马为永恒主题,而且赞美歌颂时会把蒙古马的动物性拟人化更是去神化。因为蒙古马一直拥有着吃苦耐劳精神、机智勇敢的奋战精神、忠诚忠贞的爱国精神,这也是蒙古民族本身所拥有的精神。如今,马成为英雄的象征,也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象征。蒙古人离不开马,蒙古文化离不开马,蒙古史诗更是离不开马的形象。马给蒙古人的情和义,《沙莱河大战》中的战马形象可足以证明。
参考文献:
[1]玛·乌尼乌兰编著:《卫拉特<格斯尔>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
[2] 陈岗龙:《格斯尔地狱救母和目连救母故事的比较》,卫拉特研究,2007年4期。
[3]托雅:《蒙古马及其文化》,社会科学编辑刊,1994年4期。
[4]秀梅:《試论卫拉特<格斯尔>中的马的形象》,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年3期。
[5]张越:《<江格尔>中的马与蒙古马文化》,西部蒙古论坛,200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