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在零点前入睡,甚至会因为怕睡不着而很晚上床。”“会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有时候甚至想大哭一场。”……被疫情打乱的一年,伴随着各种健康問题。新的一年到来,我们该怎么让自己更健康?
过去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梳理年轻人的“2020年健康问题关键词”时可以发现,有与疫情相关的肥胖、焦虑;也有年轻人常年关注的焦点:失眠、心梗……
失眠:早睡成为奢望
早睡是不少人在新的一年立下的目标,但经历被疫情打乱的一年,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成了难事。
25岁的李言是一家传媒公司的职员,从疫情期间在家办公开始,她的睡眠质量变得越来越差。起初是睡得浅,夜里断断续续会醒来几次,之后需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再次睡着。到后来,她已经很难在零点前入睡,甚至会因为怕睡不着而很晚上床。“经常在躺下后,各种画面就开始在脑海里翻涌,无法抑制也停不下来,仿佛脑袋里有一家电影院。”李言如此形容。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雪芹看来,经常熬夜将生物钟打乱,很可能对基因产生修饰作用。长此以往,会使褪黑素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褪黑素对情绪有调节作用。王雪芹发现,很多来就诊的患者,原本以为自己只是睡眠问题,经过检查却发现是抑郁症。
研究发现,睡前看蓝光屏幕2至5个小时,会降低褪黑素的合成与分泌,使睡眠时间推后或变浅。消除蓝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好的方式是睡前不用电子设备,关掉较强的照明灯光。
肥胖:万病的上游
去年4月,针对300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73.7%的受访者体重增加了,而增重的三大原因是运动量少、作息混乱和多餐多食。
疫情期间,武汉男子林舟(化名)的体重一度从200多斤飙升至556斤,最后因呼不出气不得不打120求助。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救治,林舟才脱离生命危险。
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汪芳表示,肥胖是万病的上游,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人的寿命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研究证实,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如何判断是否肥胖?医学上有一个判定方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肥胖程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程度小于10%为正常,10%至20%之间为超重,20%至30%之间为轻度肥胖,30%至50%之间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大于100%为病态肥胖。
治疗肥胖,生活方式非常重要。在饮食方面,汪芳强调,控制摄入热量不意味着节食,也不可采用不吃主食这种极端的减肥方式。吃饭要本着“早餐吃好、午餐按时吃、晚餐尽量清淡”的原则。尽量放缓吃饭速度,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或手机。运动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一般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和游泳等。
心梗:没事来根烟,心病找上你
疫情期间,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收治了一名34岁的患者,当时他胸口剧烈疼痛,很快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通过手术救回一命。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心内科主任乔增勇发现,抽烟或是罪魁祸首。
这一病例并非个案。该院发现,“战疫”期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比往年增多。所有男性病人均有抽烟史,且每天抽烟数量比平时多很多。为什么要大量抽烟?病人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呆在家里没事做,抽烟能解闷。”“抽烟只会让你越抽心越闷。不但闷,还‘心疼。如果不及时就诊,还可能会‘闷出‘心问题。”乔增勇说。
目前,吸烟是世界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容易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吸烟者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大量吸烟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龄比少量吸烟或不吸烟者提前了4至5岁。年纪越轻,吸烟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越大,且发病率与吸烟量成正比。
乔增勇表示,节假日呆在家里的时候,生活要有规律,适当运动,饮食要清淡。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要坚持服药。
如血压不稳,血糖控制不好,出现心绞痛或心绞痛加重等情况一定要去看医生。以往并无心脏病史的,如果出现突发性心绞痛且伴有左肩背部放射性疼痛等症状,必须尽快就诊。
糖尿病:奶茶不离手,糖友在招手
“每次看到街上年轻人喝奶茶,我都想和他们说,你们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糖吗?”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无奈地说。
她发出如此感慨,是因为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年纪在50岁以上。如今,年轻的面孔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在诊室出现。”
据张秋梅介绍,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有很大区别。I型糖尿病的发病往往基于感染之后产生的自身免疫损伤,导致患者失去了分泌胰岛素的细胞,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II型糖尿病的成因主要与日常饮食和生活环境有关。“此类患者每代谢一个葡萄糖会比正常人多分泌一些胰岛素。胰腺处于长期‘加班的状态,时间久了,功能就会下降。”
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只能采取控制血糖的方式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通常认为,熬夜、缺乏运动、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饮食等,是年轻人罹患II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焦虑:严重时会产生濒死感
除了上述的健康问题,疫情暴发以来,人们的焦虑感普遍增加了。28岁的许潞是一名外企职员,他一直被焦虑所困扰。“焦虑感一般来得很突然,大多是在深夜,看着书、刷着微信朋友圈或是与朋友聊天的某个瞬间,就会突然陷入不安。心率加快,无法继续专注于手中正在做的事,有时候甚至想大哭一场。”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评估中心主任石川表示,焦虑会产生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比如,心慌、胸口发闷、口干、尿频、出汗等,严重时会让人有一种濒死感。
北京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杨甫德表示,面对压力,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定时吃饭,按时休息。与家人、朋友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有愉悦感的事情。同时,注意不要过量饮酒、吸烟、服用药物,也不要过度工作和过多睡眠。
(《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