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河涌监测中心,510640,广州)
2017年9月,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大背景下,广东省广州市先试先行,积极探索“互联网+河长制”,于广东省首推“河长App”,率先开启“掌上治水”新模式。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除了系统开发贴合业务需求外,关键在于扭转了以往信息系统重建轻管的局面,从意识到行动实现了建管并重、管服并重,以“系统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推动河长制深扎基层,生根发芽。
2017年广州市河长办成立之初,制度的落地、责任的落实都缺乏一定的技术抓手,当务之急是河长巡河、河湖问题流转处置、信息交流传递等信息管理和履职留痕的问题。而随着河长制工作的深入,公众参与、监督考核、履职评价、污染源管理、海绵城市管理等业务需求不断加码,如何满足任务细化需求,加快信息传递和事务处置的效率,压实责任、强化督导、深化考评,都迫切需要一个管理抓手、一种强效手段,河长制信息化应用的突破与创新需求迫在眉睫。
当信息化管理成为河长制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时,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河长敷衍履职、缺报瞒报,管理范围不清、考核监督不严、层级管理缺乏合力等问题相继暴露。河长制监督考核缺乏量化、全过程、科学的跟踪管理技术路线等问题亟待破解。
在实现河湖“见河长”之后,推动河长履职“见行动、见成效”成为河长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但广州基层河长及一线巡查人员也存在年龄大、学历不高、身兼多职等实际情况,“不会用、干不好、不见效”等现象及“学不会、怕揽事、怕担责”等畏难情绪也普遍存在。如何引领基层“主动管、管得好”成为河长制“见成效”和“名实相副”的关键一环。
依托制度优势,河长体系在广州快速建立,但河长制推行初期,知名度尚未打开,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公众投诉渠道建立以后,参与人数也一直难以突破,民间力量难以调动,人民群众的巨大能量有待挖潜。
为破除上述困局,广州在“互联网+”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河长制管理的“广州路径”,逐步建立并践行“建管并重”“管服并重”“互联网+河长制”发展理念,力促河长从形式履职向内容履职和成效履职转变,河长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广东省率先推出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按照“五位一体”架构设计(一个综合管理平台,计算机、手机App、微信、电话及专题网站五种终端形态),面向各级河长办、河长、职能部门及人大政协、公众等用户,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不同载体的查询、履职和管理服务。系统紧密贴合省市各级总河长令任务及河长制日常工作需求,功能分期迭代、逐层递进,建立了以河长巡河及问题流转处置为核心,囊括污染源摸查销号、信息传递、考核评价、监督督导、公众参与、海绵城市检查等重点业务的功能组团。系统分为日常业务、信息发布、统计分析、考核评价、一张图及公众参与六大板块(如图1所示),系统的特色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范围、工作过程、业务信息全覆盖
①管理范围全覆盖。在河湖管理方面,开发“河湖名录”“河档河策”功能,系统实现了对广州市1 368条河流 (涌)、9 092个河段、51个湖泊和363座水库、4 938个小微水体的全覆盖。在机构及人员管理方面,开发多层级可延伸的 “机构名录”及 “河长名录”,实现188个河长办、605个职能部门的全整合以及3 000余名河长、667名河段长,560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3 000余名工作人员的串接联动。
②工作过程全覆盖。面对业务需求加码,系统在总体设计框架下不断整合、迭代、优化,陆续开发“河湖巡查”“事务处理”“污染源治理”“海绵城市”“联合检查”“报表”等功能模块,满足河长制对于信息报送、事务处理、河湖管理的全过程需要,业务全过程精准留痕。依托系统,各级河长年均巡河次数超50万次,年均巡河里程超100万km,年均上报问题超4万件,问题办结率在98%以上。
③业务信息全覆盖。系统实现“河湖名录”“河长名录”“履职信息”“社会监督”“治理成效”“考核评价”等基础和动态信息的全覆盖,为河长制从“数据采集”走向“数据赋能”打下坚实基础。
(2)精准发力,靶向支撑各级河长令专项治理
自广州市总河长令第1号2018年9月颁布以来,至今已颁布到第8号,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始终快速响应河长令各专项行动要求,通过“四个查清”“污染源治理”“联合检查”等功能模块,精准支撑“清四乱”“五清”“网格化治水”“剿灭黑臭水体”等任务落实,以最低代价、最优操作实现各项信息最快采集和传递。
(3)绣花功夫,深度化调研、精细化开发
开展基层精细化调研,关心用户需求及体验,促使系统功能及事务流程不断迭代优化,开发过程中注重功能服务精细化,包括河长管理精细化(河长实时及过往责任河段,下级河长管理、履职信息全留痕)、河湖管理精细化(基础信息、动态信息、空间信息、业务信息、流域区域关系等通过河湖编码全关联)、事务管理精细化(业务关联到河段、到部门,责任关联到人,业务过程信息全留痕,可倒查可追溯),依托精细化设计形成了诸如“我的履职(履职预警提醒、任务清单化)”“APP地图(问题定位导航、履职选择智能化)”等贴合用户需求的特色化功能,推动系统向纵深发展。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2017—2019年期间,河长巡河率从38%上升至97%,日均上报问题数从55个提升至149个,问题办结率从79%提升至98%。
(4)系统考评,数据赋能河长系统长牙带电
创新推出 “河长周报”“履职评价”“考核”功能,形成计划推送、履职提醒、提升建议、履职评价、榜单警示、综合考核、倒查问责的“一条龙服务”,先服务后管理,先提醒预警后考核问责。坚持用数据说话,挖掘标榜优秀履职样本,同时让被考核问责的河长心服口服。
(5)信息共享,切实做到系统协同
图1 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板块
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依托广州市水务一体化平台的整合共享能力,高效对接了三防水文遥测系统、排水设施巡检系统、排水户巡检系统、农污巡检系统,同时接入了生态环境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公安部门的四标四实数据,与广东省“智慧河长”平台实现了河长制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的全面对接,切实推动部门协调联动,有效提升了广州河长制整体运转效率。
依托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河长制在广州落地生根,快速实现“有名”,为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广州紧密围绕河长履职前、履职中、履职后三个工作阶段,实践并总结形成了“一个系统、两重保障、三种履职、四种管理、五级巡查”的“12345”管理模式,压实河长履职。
(1)一个系统
以广州河长管理信息系统为监管平台,围绕河长履职全过程,从学习沟通、日常办公、社会监督、履职监管五个方面打造管理闭环,形成标准化监管,层层收紧评价指标预警阈值,传导工作压力,压实河长责任,促使其提高自身履职水平。系统监管包括:①河长履职评价。定期采集数据,评价河长黑臭河湖履职情况。②河长周报。科学统计河长履职数据,提供履职预警建议。③红黑榜。综合分析河长履职详情,通报河长工作表现。④曝光台(河长简报)。深度挖掘河长履职数据,视情况启动奖励、问责程序。
(2)两重保障
建立工作制度和河长工作机制的双重保障。一是将制度建设作为河长制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和首要工作,建立日常履职规范、监督协调、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确保河长履职有章可循,问责有据可依。二是不断健全学习、沟通、监督考核、预警响应和激励问责等工作机制并细化落实,贯穿于河长管理全过程,确保广州河长制高效运转。
(3)三种履职和四种管理
以“三种履职”(形式履职、内容履职、成效履职)和“四种管理”(日常管理、分级管理、预警管理、调度管理)为抓手,要求河长既要完成基本任务,还要履职有内容、有成效。通过“河段、河长、问题、水质”四个强关联,将“盆”(问题)和“水”(水质)与河长履职紧密联系,从而解决“盆”中的问题和管好“水”里的水质。管理方面以河长履职评价指标体系(地方标准)为依托,多指标全方位开展河长管理工作,形成层层收紧的标准化监管体系,传导履职压力,压实河长职责。
(4)五级巡查
广州在国家、广东省政策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不断扩展,形成了市、区、镇、村、网格五级巡河体系,建立起“网格员、村居河长巡查发现问题、镇街河长组织处置问题,区级以上河长统筹协调问题”的工作机制,并要求巡查工作由“水”向“岸”深化、控污重点由“排口”到“源头”转换,形成了广州特色的“三个源头”治水理念。在此基础上,广州还组建了市级专业巡查队伍,实行内外业融合,形成内业(系统)数据和外业巡查的双向、可追溯式、多元化管理及分析,做实问题闭环管理。
配套优服务旨在以贴心服务支撑河长履职需求,引导河长履职意识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履职能力从业余化向专业化、系统化迈进。主要服务包括:
一是工作指引系统化——《河长实务手册》。《河长实务手册》的编制是广州由管理河长向管服并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末端监管问责局限性引发的自觉性发展。该手册按照“市级河长工作遵循、基层河长履职字典、河长办管理工具、广州宣传工具”四大定位,为各级河长、河长办工作提供参阅及指引,并归纳总结广州治水的创举和硬招实招,为广州河长制长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是河长服务专业化——河长培训 “送到家”。河长培训是广州市“源头治理”理念的扩展,是源头治污到“源头治人”的延伸。广州探索构筑了河长培训“学员体系、讲师体系、课程体系、评估体系”完整体系架构,推出广州河长培训小程序,通过“线上自学+线下培训”的联动模式,从源头上引导河长紧跟广州治水理念,助力河长履职水平从业余向专业提升、履职意识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三是系统功能人性化——“保姆式”功能服务。河长系统在功能上做加法的同时,在操作复杂度上不断做减法,并适应河长群体的操作习惯,在体验感上不断优化,推出了一系列人性化配置:附近河段自动识别;上图点位可导航;复杂问题可挂账;履职形式多样化、可离线;履职提醒自动化;履职任务清单化;履职优化建议每周推;小视频随手学等。各级河长办及河长办依托系统轻松推进河长制工作。用户黏性增强,系统生命力才能保持旺盛。
为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水格局,广州以奖励制度建设、信息化支撑和形象化推广为手段,多措并举拓宽社会参与渠道。
一是社会监督全民化——公众参与治水。在APP开通“人大政协”专题模块,专项记录代表、委员巡河及其投诉问题并监督各级河长履职,体现社会监督;积极利用新媒体“广州治水投诉”“广州水务”微信公众号拓宽宣传、投诉渠道,推出“广州河长培训”小程序,面向河长、志愿者、公众开辟赋能新路径,体现公众参与。同时,广州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建立“违法排水举报奖励”“微信红包奖励”等机制,并开展“科普进校园、宣传进社区”活动,多措并举将治水意识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是治水宣传生动化———宣传漫画、在线直播。广州在河长制宣传上注重趣味性和可读性,出版系列河长漫画,开展“直播带货”,“卖”技能、“带”服务,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帮助每个参与治水工作的主体更好地投身河长制工作,引导解决治水难题,进一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水格局。
“互联网+”“大数据”和 3S技术等信息技术发展为广州河长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契机。广州“互联网+河长制”抓住了“压实、提升河长履职担当”这一核心关键,通过开发河长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河长制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通过优服务引领河长深化履职,推动河长制取得实效,最后通过宣传推广将 “护河爱河”的思想向公众广泛推广,建立起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