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雅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尤其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更为常见。导致老年心血管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等,如不能给予对症治疗,将会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本院诊治的86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参与,所选患者均经本院确诊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且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征得了患者家属的同意、签署了同意书。所选患者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和护理的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将所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参与本研究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分组后的组间数据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如实施常规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运动等。
1.2.2 观察组
在实施基础护理干预的同时,增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1)环境及饮食护理。患者受病情影响,对环境噪音敏感,因此护理中应格外注意病房和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刺激患者,确保患者的日常休息和睡眠;引导和帮助患者调整膳食结构和日常饮食习惯,控制体重,避免因此加重心脏负担;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对病情发作时出现心肌缺氧症状的患者,及时予以吸氧治疗[2-4]。(2)用药指导。该症患者除使用病因治疗药物外,患者原发病的治疗也会使用多种对症药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叮嘱患者严格遵医用药,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加重病情;对有多种原发病的老年患者,应与患者家属配合,对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预先告知,避免造成患者由于正常的药物反应而对治疗产生恐惧、抵触等心理[5]。(3)心理干预。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疾病知识讲解和治疗的宣传教育,帮助患者缓解和改善不良情绪、心理对治疗的负面影响,让患者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疾病治疗[6]。
1.3.1 不良心理状态变化
使用焦虑测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测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7]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进行打分评价,统计计算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指标数据均值,分值与不良心理状态成正比。
1.3.2 护理前后心率变化
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率进行实际检测,统计记录所有患者的心率检测结果,计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率指标均值。
1.3.3 疗效指标
根据患者接受相关护理后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及心率指标的实测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指标数据的统计记录,并按照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进行患者例数的统计,计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在护理前后的测评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均有轻度焦虑和抑郁心理,组间指标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实施护理干预后,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都有所改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降低;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较护理前的降低幅度更大,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在护理后有了更加明显的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P 护理前 护理后 P对照组 43 49.50±3.55 40.25±2.50 <0.05 56.85±3.20 48.15±2.10 <0.05观察组 43 48.35±3.40 35.85±3.50 <0.05 57.05±2.35 12.25±2.25 <0.05 P->0.05 <0.05 - >0.05 <0.05 -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率更加接近于正常水平,其较护理前的改善幅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患者心率变化情况组间对比(±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次/min)护理后(次/min) P对照组 43 87.65±8.05 66.50±4.50 <0.05观察组 43 85.45±7.65 77.85±6.65 <0.05 P - >0.05 <0.05 -
在接受4周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5.35%(41/43),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72.09%,31/43)。组间数据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患者较为多发的一类并发症,其临床症状因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素质、原发病等情况会有不同的表现,如胸闷、心悸、头昏、气短、乏力、黑朦、晕厥、休克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或者死亡。因此,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病因、病情的临床准确判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
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在给予患者基础护理干预的同时,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原发病种类及负面情绪和心理等,进行了综合病情评估;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心理、用药等多方面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相关指标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也充分证明了针对性护理干预较常规护理模式有着更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临床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心理状态对患者的负面影响,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心率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