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亚瑜,方向,金珊,刘康文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陈氏一生著作颇多,在中风一病辨治上见解独到、颇有建树。中风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1],该病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高的特性,当前已成为三大疾病死亡原因之一[2]。陈氏治疗中风颇具个人特色,擅从脾胃、肝肾论治,结合化痰之法、引经之药疗效极佳。其辨治中风学术菁华主要体现于《辨证录·卷二·中风门》医案中,本文通过对该书中风用药进行研究分析,以总结陈氏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及特色,为现代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指导。
本研究病案均来源于陈士铎所著《辨证录·卷二·中风门》。
(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医案信息、处方药名、药物剂量均完整;③排除重复出现的病案。
由于古代医案中个别中药可能存在一药多名的现象,现将本研究中所收集中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4]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药学》[5]对每味中药进行名称规范化。
通过Excel 2010对药物的频次、四性、五味、归经、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本研究对所有中药进行降序排序后发现用药频次大于等于5的高频中药共有23味,见表1。
本研究所纳入药物主要涉及8种药性、8种药味、归属12经,见表2-4。
表1 陈士铎治疗中风高频药物频次分布(频次≥5次)
表2 陈士铎治疗中风药物药性分布
表3 陈士铎治疗中风药物药味分布
表4 陈士铎治疗中风药物归经分布
按照《中药学》[5]功效分类,将本研究所纳入中药分为19类,见表5。
表5 陈士铎治疗中风药物种类分布
关联规则是指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发现数据中项集之间有意义的关联或相关联系,并寻找给定的数据集中项之间有趣联系的算法[6]。本研究选取23味高频药物(频次≥5)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其中最小支持度为15%,最小置信度为85%,共得到关联规则35条,其中2味药物关联规则5条,见表6。
聚类分析是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7]。本研究对23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图2可知,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C1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附子;C2白芥子、山茱萸;C3麦冬、熟地;C4玄参、山药、五味子;C5甘草、白芍。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
陈氏治疗中风喜用补益气血、解表及利水渗湿等药。数据显示补气药使用频次位居首位,达109次(23.86%)。脾胃乃气机升降枢纽。脾胃若升降失常,则浊气逆乱,上袭清窍,发为中风。此外,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在运用健益脾气之药时,常配伍淡渗利湿之药,以防湿邪困脾,脾气不运。因此表5数据显示利水渗湿之药可达33次(8.38%)。相关数据提示补血药累计使用55次(13.96%),居第二位。陈氏认为部分中风病发病与气血亏虚密切相关,故治疗时多用补益气血之药。结果显示陈士铎亦喜用柴胡等解表药,表1显示柴胡使用频次达20次(28.46%)。柴胡归属肝、胆、肺经。陈氏将其作为肝经引经药,使其他药物药力直达病所,以行分经论治之效[8]。柴胡还可疏肝理气,有效治疗肝阳上亢所致之内风。
图1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树状图
陈氏所用之药多性温,味辛、甘、苦。温性药使用频次居首位,共计24次(46.15%)。表3发现辛、甘、苦三种药味的 药 物 使 用 频 次 分 别 为36次(69.23%)、34次(65.38%)、26次(50.00%)。辛药具有行气发散之效,配伍活血化瘀药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甘药具有补益和中之效,对气血阴阳亏虚所致的中风类型疗效佳;中风患者多年老,脾胃较正常人不足,甘药还可和中健脾;苦药则具有清泄燥湿之效,清泄之效主要用于肝火亢盛之内风;燥湿之效则可有效防止湿邪困脾,体现了陈氏治疗中风重视脾胃的特色。陈氏在治疗中风时所用之药多归属脾、肺、肝、肾四经。陈士铎曾指出:“肾水不足以养肝,肝木太燥,木自生风而自仆。”因此采用滋水涵木之法,肾水充足则肝得其养,肝木调达不至于内风自生。人体五脏,肝常有余、肺常不足。一者,肝易过亢,肺失所制,此时可补肺金以增制约肝木之效,则肝木不至于过燥而生内风;二者,肺易不足,肝木相对亢盛,此时宜补益肺金增强克制之效。
高频药物关联性研究发现,陈氏论治中风时常以健脾化湿、补益气血、补益肝肾、化痰之药为药对。陈氏认为脾气亏虚,则气血化生乏源,不能化生精微濡养四肢,则四肢萎弱,发为中风。支持度及置信度表明“黄芪→白术”等药对具有高关联性,置信度在90%以上,支持度均在15%以上。陈氏认为脾气不足则运化不能,水液停滞于体内,聚而成痰,上行于脑窍,发为中风。故化痰药常与健脾化湿药配伍使用。气血亏虚乃中风发病的常见病因。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的正常循行,发为瘀证,使人偏枯。血虚则不能濡养四肢躯体,机体无力维持正常运行,发为中风。除重视脾胃外,陈氏也注重采用滋水涵木之法培补肝肾。陈氏认为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肝木过燥则易生肝风发为中风。因此采用滋肾阴以养肝木之法以治内风。
高频药物聚类分析显示,陈氏所用之药可聚为5类。第一类为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附子。该组合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化痰之效,体现陈氏重视脾胃的鲜明特色;第二类为白芥子、山茱萸。通过滋水涵木之法与化痰法结合,治疗肾阴不足、肝风内生、痰浊壅盛之中风。陈士铎通过滋肾阴以缓肝燥,水暖则肝木调达、内风自灭。同时佐以化痰,共奏标本兼治之效。第三类为麦冬、熟地。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日久则肝肾俱亏。熟地归肝、肾二经,可滋肾阴、养肝木。麦冬归肺经,通过金水相生之法以敛肾阴不足之虚火。第四类为玄参、山药、五味子。该组合与第一类配伍共奏补脾和中之效,与第三类配伍共行补益肝肾之效。第五类为甘草、白芍。该组合为补气药与补血药的配伍,主要用于气血亏虚所致之中风。
综上,本文通过对陈士铎《辨证录·卷二·中风门》进行数据挖掘,采用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法[9],发现陈氏治疗中风喜用补用补气药、利水渗湿药、补血药及化痰止咳平喘药。处方中所用之药多性温、味辛、甘、苦,归属脾、肺、肝三经。陈氏通过甘温之品健运脾气,基于肺金制约肝木之规律,或补益肺金、或清泄肝木,通过“滋水涵木法”,以治疗各类型中风。本文通过总结陈士铎治疗中风的用药经验,将其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中,以期寻求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