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品《遇见》意境美之漫谈

2021-02-26 02:49刘余君
艺术品鉴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鹏大鱼舞者

刘余君

“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指的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与徐尔充两位老师就提到“重视民族特色的中国舞蹈艺术自然应当把追求与表现深邃隽永的意境当作努力的目标。”而“舞蹈意境”是指在舞蹈作品中,是以经过提炼美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结合其他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并能引发观众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舞蹈作品《遇见》结合音乐、灯光、道具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如诗如画、令人共情的意境美。

一、舞蹈作品《遇见》简述

该作品首演于湖南卫视舞蹈类综艺节目《舞蹈风暴》,编导与演员都为胡沈员。舞蹈《遇见》根据庄子的《逍遥游》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句诗词为创作背景,通过细沙这一道具与生活化的肢体动作,将音乐、肢体、道具、灯光融为一体,营造出如梦如幻的舞蹈意境美。

二、作品中的舞蹈意境结构层次

舞蹈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人体动作和情景的创造,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写,将观众引入到一个联想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的审美享受,意境的创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结构层次可分为由景入情、由形到象,最后构成作品的意境。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作品《遇见》的结构层次展开分析。

(一)在“景”中营造意境美

景,即舞蹈作品中的特定时空,引发人物动情的外部环境,有了景,才能触景生情,才能使观众产生共情。在舞蹈作品中的景,拥有虚拟性、假设性等特点,常由舞蹈动作、姿态结合灯光、音乐等来描绘表现。再舞蹈《遇见》中,描绘了鲲到鹏的进化,同时也是自己的蜕变。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铺满蓝色的灯光,在无音乐时做动作,使观众更加静心,仿佛置身于大海,看到了“大鱼”最纯粹的为生命而舞。整个作品采用了大量的一度空间的动作,表现出“大鱼”与自然的缠绵与依偎,动作舒展节奏缓慢,同时也是表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第二段时,随着流沙落下,全身置于流沙之下,如同鱼跃龙门,此时运用腰部及手部动作模仿“大鱼”遨游之态,纵身一跃又如大鹏展翅,最后以右手向上遨游,左手展翅飞翔之态结束,此时似“鲲”又似“鹏”,给观众留下无限遐想。在整个作品中,接触了灯光、道具、动作创造出大鱼在大海中遨游,不断突破最后转化成大鹏之景,使观众如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只正在遨游的“大鱼”,只为有朝一日能称为自己心中的“大鹏”。

(二)在“情”中营造意境美

情是舞蹈最初的动力。从动作伊始,舞者的感情就融入其中,是舞蹈作品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舞蹈作品中,人物若没有情、不动情,就无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创造不了鲜活的形象,更无法创造意境美,无法使观众产生共情。那么情从何而来呢?在舞蹈《遇见》中,上述提到其如诗如画的景象,在此基础上,舞者一开始用舒展的动作与音乐相结合,塑造出“大鱼”遨游在大海中的形象,此处的感情不急不躁,就如同自己在世间,也应不急不躁,细细的去品味生活但不能停滞不前。流沙落下时就是“鲲”修炼成“鹏”的时候,此时便表出“大鱼”逆流而上不畏艰难险阻的状态,同时也表达出人们也应该像“大鱼”一样不惧艰险飞向人生更大的舞台。整个作品的情感流露循序渐进,通过前段大量的铺垫,最后随着流沙一同倾泻而出,就如海浪扑打着石礁,给人以极强的冲击感。情感与道具相结合,量的积累导致质的转变,饱含舞者真挚而深厚的情感,为创造深邃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形”中营造意境美

顾名思义,形就是人体的形态,在舞蹈中即为舞蹈动作或造型。在舞者触景生情后,肢体就会有相应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情,在《遇见》中,动作处理上舞者紧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动作缓慢,随着音乐舞动与音乐交织,就如同“大鱼”与水融为一体,活灵活现的在舞台上塑造了“大鱼”这一形象,在流沙中“大鱼”这一形象刻画的最深,观众也能最直观的感受,在流沙逐渐变小,寓意着大鱼已冲破逆流,飞向云霄成为大鹏,随着左手成展翅形态将“大鱼”这一形态转换成“大鹏”,此时情感也达到了作品的最高潮。在形象塑造上具有个性且具有感染力,将情感融于形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意境塑造的点睛之笔。

(四)在“象”中营造意境美

“象”也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词语概念,《易经·系辞上》就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清代学者尚秉和的《周易尚士学》进一步解释:“言之不尽者,象能显之。”这就是说,借助形象,可以表达语言概念所无法表现和说清在思想。在舞蹈艺术当中,“象”就是“形”的凝练与升华,简言之,就是通过富有情感的姿态和运动构成让人联想的动态形象,常能让人去联想、体悟更深的意味。在此舞蹈中,舞者塑造了“大鱼”和“大鹏”这一“形”,“象”作为“形”的凝练与升华,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就不只是“大鱼”和“大鹏”这么简单了,我们应探究其象外之象,寻找其中的美感。我们透过表象可以看到作者想通过“大鱼”这一形象映射自己就如同“大鱼”一样,为梦想不断遨游,享受一切。随着流沙落下,细沙下的胡沈员,像极了一条鱼,逆流而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那一刻,他就是鲲,冲破一切险阻,涅槃而生。营造了一种极致的动态美学画面,同时也使观众感同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五)在“境”中营造意境美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先生的话不难理解,所谓有境界的作品,其实就啊是两个方面,外在的景情人事和内在之思想情意。当然要达到意境美还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就是“真”,从景物而言,来源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从情感而言,内心的情感也必须是真是的而不是矫饰虚伪的。外在的景物人事,人心的喜怒哀乐,都必须经过编导和演员的认识和感情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定的意蕴,让人回味无穷。舞蹈中的境就是是情、景、形、象之间的相互交融,其实就是一个层次的递进,在情、景、形、象做的足够充分时,作品的“境”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出现了。从创造艺术境界的方法来看,有写境与造境之分,即如今所说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所谓“写境”,主要是由观察事物而体察到的逼真的“物镜”,是精微地描摹人景物事、写貌显神的艺术境界。所谓“造境”,主要是由“观我”而感受到的激动人的“心境”,是充满激情和愿望的理想境界。反观整个作品的实境就是人体、灯光、道具以及作品形象的来源,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舞者的融入个人情感到肢体拟物化的表达和灯光道具的配合营造出令人遐想的虚境,当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可能会感受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大海看着这一切的变化,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就好像那条遨游于大海的“大鱼”,这就是作品留下的意境美,这也正式艺术的魅力所在。

三、作品中的意境美

(一)情景交融、如诗如画

整个作品给人的感觉就如同一首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在一曲《大鱼》中舞者就像一个诗人娓娓道来,没有夸张的技巧动作,没有华丽的服装,流露的确是最真挚的情感。作品灯光以蓝色和青色为主,当蓝色灯光铺满舞台时,犹如海天一色,此时就如所有人置身于大海,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当全场灯光全暗,留下唯一的光束配合流沙,舞者在此尽情舞动,犹如逆流而上的“大鱼”,情感达到高潮,此时情景交融也达到最高峰。整个作品如一首温柔的诗歌,表达着作者最丰富的情感;又如一幅无与伦比的画卷,描绘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二)虚实相生,物我合一

作品伊始,舞者就赤身俯跪于舞台,将自己最纯粹最直接的展现在观众眼前。随着灯光的亮起,身体逐渐直立跪坐双手舞动呈“大鱼”遨游之态,此时就如同一个生命的苏醒。前段的动作舞者的身体就如水一般,在配合大量的流动,就好似大鱼在水里遨游四方,也表现出人在人世间的兜兜转转。最后在细沙下,看似是“大鱼”和“大鹏”,实则是对生命的敬畏,是生命状态的体现,不为险阻,逆流而上乃是人生常态。整个作品在“实境”与“虚境”中相互转换,自己就是那逆流而上的“大鱼”,而那“大鱼”就是那冲破一切险阻化为“大鹏”的自己。

四、总结

在舞蹈《遇见》中,编导通过不同的层次,创造了符合情感表达的舞蹈意境。该舞蹈大胆借用道具,细沙的使用无疑给整个作品的意境创造与情感的宣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舞蹈作品中比较少见的道具,在此也是一种新的突破。中国传统美学一直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在此舞蹈创作中舞蹈意境的营造也体现这一原则。编导通过写境与造境共同作用,使观众进入到一种联想与感受独属于该作品美的境界,从而完成了意境创造,虚与实相融共生,创造了属于该作品的独特意境美。

猜你喜欢
大鹏大鱼舞者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看图纸
“会海”养不出“大鱼”
大鱼带来的启示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