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慧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京台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在台湾地区,乡村旅游通常等同于休闲农业。台湾农业发展条例第3条定义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民众休闲,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1]。
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995年颁布的“农业政策文件”明确指出“依据地区农业特色及景观资源,规划发展休闲农业及娱乐渔业”;“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1997年7月至2001年6月)在“推动兼顾人文与自然的农渔村建设”的实施策略及措施中提出整体规划休闲农业区,扩大辅导休闲农园、观光及娱乐渔业的发展,提升其服务品质及经营管理能力[2];“迈向21世纪农业新方案”(2001年至2004年),在农村建设方面提出“发展当地农渔产业文化、休闲农业,以及兼顾自然保育与景观维护》;台湾地区行政主管部门“中程施政计划”(2005年至2008年)中的策略绩效目标之一是营造乡村新面貌,发展休闲农渔业,开发地方创意农特产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鼓励农村子弟根留故乡。
立法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台湾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营运,均需遵循相关的规定。休闲农业相关规定可分为七类:休闲农业类、地政类、水土保持类、环境保护类、观光游憩类、经营管理类、其他类等[2]。
农业农村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人的资源等五类,这些都是设计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基础[2],如图1所示。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
图1 休闲农业资源构成
产业资源种类繁多。各种农园、林产、畜牧、水产养殖等产品均是设计体验活动的主要资源,农渔牧业经营的各阶段都适合搭配游憩服务,提供体验的机会。
文化资源丰富。例如,农村有古代建筑遗址、老街、古宅、古城,山村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传统雕刻艺术及手工艺品、宗教日民俗活动、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以及畜牧村落民俗节庆活动。
人的资源,一是指农村地方上的历史人物或当今知名人物;二是指具有特殊技艺的农民匠师。
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乡村是人类孕育文化的摇篮,因此人类因向往自然而回归乡村。农业是提供体验最合适的产业,乡村是体验最深沉的地方,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利基。
台湾乡村旅游深入挖掘相关资源,实现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通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大幅提升农业的附加价值。
设计是乡村旅游成功的关键。乡村旅游即使景观美丽、产品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如果没有体验活动吸引游客,也无法使游人感觉到其中的奥妙。游客不能参与其中,就无法获得知识与感性的收获,只能走马观花式地观赏,行程大大缩短,商机大打折扣。
乡村旅游重在体验,休闲农场经营者要扮演“体验大战”的导演,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布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设计体验活动的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体验设计的第一步是制定主题,如果没有主题,游客就抓不到主轴,也就无法留下长久的记忆;第二步是塑造印象,塑造印象才能创造体验;第三步是去除负面线索,所有的线索都应该配合主题;第四步是配合加入纪念品,纪念品的价格与有回忆体验的价值相关,纪念品让回忆跟着游客走,以唤醒游客的体验;第五步是动员感官刺激。以台湾飞牛牧场为例,说明体验设计的步骤(表1)。
表1 休闲牧场体验设计的步骤——以台湾飞牛牧场为例[2]
台湾乡村旅游发挥着经济、游憩、环保、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通过环境教育与解说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尊重当地的文化,将体验当地习俗与生活的游憩相结合,将经济利益与就业机会等实质利益有机结合,努力将对环境的破坏降为最低,实现生态、休闲与产业升级的和谐发展。
台南市大内区二溪里的走马濑农场是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运作的成功模本之一。该农场面积为120公顷(约1800亩),其中有600亩草场。客房220间,主要客源是学生和民众旅游。每年接待游客50万~70万人次。收入来源主要是门票、住宿、餐饮、游憩。
走马濑农场于1988年对外营业,原来种植水稻、甘蔗。台南县农会以创新角度对其进行改革:农场转型—机械化专业栽培牧草及农业升级—导入观光休闲服务产业,最终不但使大面积牧草区形成青青大草原景观,让走马濑农场赢得“台湾新西兰”美誉,而且观光农场的开发促使农场升级成为台湾第一个观光休闲农场。
走马濑农场自开放观光旅游后形成一种农业多层次发展模式,即“五级农业之综效经营”,并呈现各级实际案例,包括产品、设施、景观及活动等。
一级农业包括牧草、香草、药草、环场绿色隧道、果园、本土动物园等;二级农业包括牧草加工品;三级农业包括农场休闲及农场游憩等30多种设施;四级农业主要包括以农业体验为主题的活动项目;五级农业以创意性产业及文化展演活动为主轴。
走马濑农场是台湾第一家休闲农业主题游乐园,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该农场实现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文创产业的深度融合,集吃、住、玩、学等多功能于一体,既能满足游客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品尝原汁原味的农产品的需求,又能让游客参与农业体验项目、亲子交流项目、牧场骑马等,晚上有设计多样的度假木屋、草原别墅及欧式造型的度假旅馆可供选择。走马濑农场成功地将乡村生态旅游与现代观光体验结合在一起。
目前,大陆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农业也不例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改革开放后,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台湾乡村旅游业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累计的一些经验可供借鉴,有利于促进大陆乡村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台湾相关主管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出台一系列文件规定,指导休闲农业发展,台湾当局注重规划管理,制度与法令衔接的规范条文,不仅做到有法可依,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大陆为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1998年旅游局提出“华夏城乡游”,开启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道。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精准扶贫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有效战略路径。2018年,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3个部门共同发布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加速“农旅一体化”融合进程,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政府可以按照田园化模式、产业融合化模式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投入资金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网络、水电、公厕等。根据乡村当地资源特色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当地村民、返乡创业青年、企业等从乡村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根据政府规划,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建设环境优美的观光园,经营具有乡村特色服务品质的民宿,打造一、二产业深度融合的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手工艺品,推出品牌农产品等,这样既能满足消费者吃、住、游、购的需求,也可给经营者带来不错的收益,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要珍惜自然之本,在乡村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搞好平衡,这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无论是乡村特色产业还是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要适时进行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形成产学政互动模式,助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图2)。
图2 产学政互动关系图
一是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将农业、农产品手工业、文创产业、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这一方面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为返乡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使游客感受到更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满足游客乡村旅游的深度需求,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旅游与养生相结合。
二是秉持乡村的主体性,促进城乡交流。目前大陆的乡村旅游以采摘、垂钓、餐饮、住宿等游憩活动为主要的经营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应体现出多功能、多角色,今后的乡村旅游不只要满足游客吃喝玩乐的需求,还要引导那些喜欢农村的游客与农家建立持续性交流,城乡居民相互扶持,共同寻找真正的富裕,共同拥有丰富的农村环境,并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对乡村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开阔思路,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传统手工艺(如编制、各类雕刻、手工艺品等)与现代生活、现代理念相融合,形成具有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这样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给当地民众带来经济效益。
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要把游客引进来,另一方面要将当地的特色产品、文创产品销售出去。发展旅游,不仅会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能改变乡村相貌,提升民众的精神需求。
大陆的乡村旅游肩负民众脱贫致富的重任,扶贫先扶志。民众重视文化、重视知识,把知识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发挥当地政府的作用,建设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旅游平台,形成特色规模产业,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乡村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