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馆既是文物储藏重要基地,也是面向社会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关键场所。众所周知,文物是社会改革和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其本身具有科学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是现代人探索历史、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增加修复难度,甚至导致文物不复存在,会为社会发展和科研探索造成巨大损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新形势下,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不断深入,博物馆各类展览活动逐渐增加,为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带来全新难度和挑战。导致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采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已经成为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将结合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研究数字化建设的方法,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文物库房;管理;现状;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99-03
【本文著录格式】李鸿.刍议文物库房管理现状及数字化建设[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199-201.
引言
文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发展和社会改革遗留下的瑰宝。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既是历史赋予博物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必要手段。新时期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普及,将其应用到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解决文物收藏与安全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1]。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是長汀县唯一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汀州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的国有机构,截至2020年,现有文物藏品472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541件/套。该博物馆不仅承担着文物资料保管、征集、科研等职责,还肩负着文物保护与管理重任。强化其数字化建设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开展文物库房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博物馆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必要手段。
一、文物库房管理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给予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涉及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为博物馆落实管理工作提供准确依据。众所周知,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文物,其管理目标是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为博物馆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和展览活动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文物教育功能和科研功能。由此可见,文物库房管理水平能够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状况。以上提到,文物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改革的见证者,其凝结了不同时期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区域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是博物馆灵魂所在。博物馆作为文物储存基地,在文物科研、宣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可以看出,博物馆发展水平与人类智慧结晶存亡息息相关,做好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文物库房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广泛。自文物出土起,就面临人为、自然两种影响因素。在文物库房管理中,保证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到不丢失、不损坏,只能确保文物入库后不遭受人为损害。但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会在文物入库后继续加深,包括受温湿度等因素影响,导致青铜器锈蚀、纺织品脆化、陶器色彩剥落、木器开裂等不良现象。所以,在文物库房管理过程中,想要延长文物寿命,提高其安全性,就要强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将人为损害和自然损害降到最低。可以将其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实现文物编目、统计等工作数字化操作目标,充分满足文物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需求。第二,满足文物档案数字化制作需求,通过扫描设备、拍摄设备记录文物信息,建立文物档案,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完整性。第三,整合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快速检索文物资源,有利于管理人员对文物进行整合、校验和管理[3]。第四,提高文物管理效率。通过电脑储存方式记录文物信息,一方面改善传统人工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提高管理水平。第五,充分发挥文物社会效益。数字化管理能够协调好文物利用、研究、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其更好的应用到科研、教育等领域,从而充分展现其内涵。
二、文物库房管理现状
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博物馆,承担着文物征集、编目、入库保管、保养、修复等诸多职责。近年来,该博物馆在文物库房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和规范,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本馆藏品管理工作机制,把藏品日常管理工作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加强数字化建设水平,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另一方面是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管理。具体分析如下。
(一)建立安全监控系统
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在文物库房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相关条例,整合了人员、物质、技术防范措施,为文物库房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在人防工作中,博物馆组建了专业保安队伍,并定期组织保安队伍进行消防演习,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防范制度和应急方案,在此基础上对保安人员进行系统性培训,明确划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职责,实施24小时巡逻机制[4]。第二,在物防工作中。博物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入各种现代化硬件设施,增加文物库房密码安全门、灭火器等器材,购进了质量较好的文物库房密集柜、书画储藏柜、密码柜等,为库房文物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第三,在技防工作中。博物馆结合库房条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技防工作。具体是将传统库房中老化严重、运行时间较久的设备淘汰,对传统防盗装置、烟感装置进行改造和优化,实现了博物馆安全监控系统数字化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该博物馆还增加了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自动化控制系统,为文物库房管理工作构建了一套健全、完善的现代化安全防范体系。除此之外,博物馆库房监控与公安监控系统连接,更好的确保了文物安全。
(二)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
当前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在文物信息化管理方面使用《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陆平台》,内容主要以博物馆文物数量及长、宽、高、重、来源、级别等基本信息为主,从总体角度来看,依然存在数字化条件薄弱,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想要实现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需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构建数字化系统。包括用户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备份系统。可以对用户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操作日期进行精准查询。第二,实施初始化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级别码表、类别码表等内容设置,为文物库房管理提供便利。第三,文物入库,该系统包括文物登记、文物入库、信息查询三个方面,为文物保存、文物查询奠定了良好基础[5]。第四,文物利用,包括文物借用、注销管理、查询管理、统计管理几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文物库房管理效率和质量,并且操作便捷。第五,文物档案管理。具体是將博物馆内部文物信息,通过扫描、摄像等方式,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将其储存到信息化系统中,不仅能够保证文物档案的完整性,还能够提高档案利用率。第六,多媒体信息管理。只有满足以上需求,才能够全面提高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文物库房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现阶段,虽然福建省长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并正式投入运行,但管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文物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目前依然处于起始阶段,在设计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在日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改善文物管理条件
文物库房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改善保管环境和条件,保证文物管理满足恒温、恒湿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防光、防尘、防霉等安全控制工作,从而保证文物安全性,有效提高文物库房管理水平[6]。具体来说,首先,在购进文物储存箱柜时,需要优先选择抗压性较强、耐火性较高的材料,同时配备专业的消防设施和灭虫装置,为文物库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第二,在库房中安装灵敏性较高的报警装置,例如:安装报警探测器,合理调整探测器位置,改善传统报警系统存在的“漏报警”或“误报警”问题,保证库房得到严密防护,一旦存在问题,报警装置会及时发出报警信号,督促博物馆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妥善处理。第三,设置门禁系统,主要对库房出入人员进行规范化管理,通过系统准确记录人员进出库情况。另外,系统还具备储存、编程等诸多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库房安全性。
(二)建立文物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近年来,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不断加强馆际合作交流和文物利用方面的工作,提高了文物出库率,例如:为“铁血长征——福建儿女长征事迹展”“八闽遗珍——福建省纪念建军90周年革命文物联展”“红色遗珍 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等故事展”“中国共产党在福建——福建省博物馆、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精品展”“红色映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福建省革命文物精品展”及《中国影像方志》《今日中国》《红色金融路》、江西卫视、江苏卫视等提供上百件文物借展和拍摄。文物出库率的提高,增加了文物危险隐患。
为了提高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需要博物馆在办理文物借用、审批手续外,还要建立文物信息动态化管理系统,对文物出库、入库等情况进行准确记录,保证文物利用和管理信息详实、可靠。在文物出库管理过程中,系统能够准确接收文物出展意向,在此基础上,系统会自动生成文物出展清单[7]。同时,系统会将需要出库的文物状态进行及时修改,将其标记为借货状态,并准确显示文物信息。管理人员接到文物出库信息后,会将系统中文物信息修改为出库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文物出库管理水平。在文物入库管理过程中,博物馆在文物展览完毕后,管理人员需要将入库文物报表上传到盘点机,管理系统会自动接收文物入库信息,并将文物信息修改为入库状态。文物入库后,会结合动态管理系统运行规范对文物信息进行准确判断,确认信息无误后,完成入库操作。
(三)进一步提高文物照片拍摄质量
上文提到,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采用扫描设备或数码相机将文物转换为图像形式,并将图像录入博物馆数据库中。然而,受环境、设备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图像质量不佳,只能用到浏览或资料打印等方面,无法满足书籍出版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博物馆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摄影器材,并构建专业的文物拍摄室,通过改善文物拍摄条件,提高文物照片拍摄质量,一方面提高文物库房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文物照片利用率。
(四)拓展文物资源信息化利用途径
博物馆做好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其利用率,使其更好的应用到教育、科研等领域。为了满足这一目标,需要提高文物资源信息化利用率。具体来说,博物馆存在诸多珍惜文物,其中一些文物由于年限久远,所以本身已经出现破损问题,如果对这类文物进行频繁移动,会增加文物损坏率[8]。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例如:通过三维立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对不便移动的文物进行幻影成像,通过光学原理,将文物多角度、全方位呈现在人们眼前。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物作用和功能,还能够提高博物馆文物库房管理水平。
(五)考古挖掘资料数字化建设
考古挖掘资料是文物库房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其管理水平关系到考古工作开展状况。为了提高博物馆考古挖掘资料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数字化建设水平。具体来说,博物馆可以采用数字化手段,采集、分析和统计考古信息,并利用磁盘、光盘等方式对考古信息进行储存,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管理方式而言,不仅能够保证考古资料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能够为考古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六)做好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维护管理工作
博物馆文物库房数字化管理离不开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的支撑,所以,做好软件系统升级工作、强化硬件设施维护管理水平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博物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组织专业的管理队伍,制定定期维护管理计划,为数字化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背景下,福建省长汀县博物馆展览活动及文物利用方面的工作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物库房管理工作难度,由于文物频繁出库、入库,使得文物安全隐患随之增加。如何做好文物库房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博物馆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就需要博物馆强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完善和优化文物管理条件和环境,保证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郗荣利. 浅谈文物库房管理现状及数字化建设[J]. 数字化用户,2014(17):270-270.
[2]朱峰. 文物库房管理及数字化建设[J]. 文存阅刊,2021(3):167.
[3]张勇. 强化数字化建设提升文物库房管理[J]. 卷宗,2020(4):122.
[4]王亮亮. 文物库房管理及数字化建设[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3):154-155.
[5]蒋明明. 加强数字化建设 提升文物库房管理水平[J]. 东方博物,2016(2):117-122.
[6]蒋明明. 加强数字化建设 提升文物库房管理[J]. 文物工作,2018(9):26-30.
[7]柴懿,刘丽丽. 浅谈数字化建设在文物库房中的应用[J]. 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6):117.
[8]侯志力. 浅谈文物保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管理[J].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3):120-121.
作者简介:李鸿(1980-),女,山东,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文物库房管理、文物展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