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雄
摘要 红火蚁是源自南美洲的蚁类,具有杂食性特征,会给植物、土壤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进一步加强红火蚁的研究,全面分析了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并从多个方面提出红火蚁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仅供参考与借鉴。以期为红火蚁防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0–0176–0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俗称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作为一种入侵性极强的有害生物,隶属膜翅目蚁科切叶蚁亚科火蚁属,其已经在部分国家、地区爆发过疫情,给生态等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红火蚁本身造成的损害不仅局限于农林植物,还会捕食土栖动物,也会蜇伤家畜、破坏公共设施等,往往会对社会各个领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红火蚁作为外来品种,在我国缺少天敌,同时红火蚁本身的竞争能力、繁殖能力极强,在短时间内就会引发疫情[1]。
1 红火蚁概述
红火蚁是源自南美洲的蚁类,隶属社会性昆虫(图1)。存在多个品种,包括雌蚁、雄蚁、职蚁。职蚁是指因发育不全,不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其可划分为一至多型,多型主要涉及小型职蚁、大型职蚁(兵蚁)[2]。工蚁具有2个腹柄结,触角通常为10节,末2节位置表现为锤棒形,唇基两侧位置存在纵脊向前延伸为齿。雌蚁、雄蚁存在单眼,雌蚁触角通常为11节,雄蚁触角通常为12节,胸腹节位置不存在齿或刺。
红火蚁的头部主要为正方形或者略呈心形,长1.00~1.47 mm,宽0.90~1.42 mm。头顶中间位置表现为轻微下凹的状态,唇基中齿相对较为发达,长度大约为侧次的一半,部分个体不在中间位置。唇基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刚毛,生长在中齿端部或者极端位置,唇基位置存在显著的侧脊,末端表现为三角尖齿,侧次间中齿基之外的唇基边缘表现为凹陷现状[3]。复眼为椭圆形,最大的直径为小眼长的11~14倍,最小的直径为小眼长的8~10倍。
红火蚁会历经卵—幼虫—蛹—成虫的整个变态过程,蛹一般为白色,成虫为褐色。
红火蚁作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蚁类,成熟的蚁巢通常是由土壤堆成,蚁丘高度为10~30 cm,直径为30~50 cm,内部表现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也表现为蜂窝状(图2)。新形成的蚁巢通常在4~9个月产生较为显著的小土丘状,蚁丘表面土壤表现为均匀、细碎的颗粒状态。随着红火蚁数量的不断增长,高于地面的蚁丘也会不断加大。当蚁巢遭受外界干扰时,蚂蚁会第一时间出巢,并攻击入侵者。红火蚁本身存在极强的领地意识,通过观察其是否具有主动攻击入侵者及其蚁丘的特征,就能判断出其是否为红火蚁[4]。
2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
红火蚁喜好群居,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在地下筑巢,营造社会性生活。可分为生殖雌蚁、工蚁、雄蚁。除了全面负责生殖的蚁后和生殖阶段负责交配的雄蚁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没有生殖能力的工蚁。蚁后作为红火蚁族群的核心,从卵发育为成虫的时间约为180 d,其主要负责繁殖任务,寿命通常为6~7年,每日产卵量1 500~5 000粒,成熟的蚁巢每年大约可以产生4 500只蚁后。成熟期的雄蚁与蚁后的职责都是交配,但交配完成后的短时间内就会死亡,职蚁则负责其他事项,包括构筑蚁巢、保卫蚁巢、觅食、照顾蚁后等,寿命1~6个月[5]。
有翅的雌、雄繁殖蚁能飞到90~ 300 m的高空交配,雌蚁通常在交配后飞行3~5 km降落,蚁后建筑新的巢穴,通常5~10月是危害的高峰阶段。蚁巢的分型主要包含单蚁后型、多蚁后型2种。单蚁后型即单个巢穴仅1只蚁后,工蚁对周围其他巢穴的红火蚁会有防御行为,成熟的蚁巢有5万~24万只个体,10 000 m2的土地可筑200~300个蚁丘。多蚁后型即单个巢穴中包含诸多蚁后,工蚁不具有地域性行为,成熟的蚁巢中有10万~50万只个体,10 000 m2的土地可筑1 000个以上的蚁丘。
据生态因子分析可知,低温是抑制红火蚁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土壤土地温度高于10℃时,红火蚁便开始繁殖,工蚁与有性蛹约在20℃時产生,约在22.5℃时开始长出翅膀。新的蚁后一般会在平均土壤温度为24℃的场地进行繁殖。
3 红火蚁综合防治措施
3.1 强化进出口检疫工作
红火蚁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防治红火蚁需在源头着手。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有红火蚁分布的国家及地区的各种产品强化检疫工作,包含能携带红火蚁的各种盆栽、草皮、种子、苗木等,以及原木、木质包装、集装箱等传播介质[6]。在检疫工作中一旦发现红火蚁,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选择热处理、熏蒸,切断红火蚁的传播途径。对新引入的绿化草皮、园林植物,可以选择50%毒死蜱溶液或者5%毒死蜱颗粒剂稀释后喷洒,同时严禁发生过红火蚁疫情区域运出垃圾、淤泥、堆肥等。
3.2 物理防治
据研究可知,职蚁在水中浸泡的时间越长,死亡率则越高。针对蚁巢较小,初筑状态,发生面积零星情况下,可以选择4~8 L的热开水针对蚁巢进行浇灌,每日浇灌1次,持续5~10 d。
3.3 化学防治
对红火蚁可以选择毒饵法进行化学防治。综合参考红火蚁特征,可以选择氟虫胺、茚虫威等采用环状或点状撒施的措施。时间选择为晴朗天气,每日9:00~17:00之间,地表温度需要在20℃以上,这个阶段是红火蚁活动最为密集的阶段。针对危害相对较轻,同时蚁巢密度不高且分散的地区,可以采用单个蚁巢撒施诱饵防治,在距离蚁巢10~100 cm的位置选择环状或点状撒施的方式[7]。针对发生严重、蚁巢集中的地区,则需要选择全面覆盖的方案。使用毒饵剂进行处理后,需要全面检查疫区,如果还存在活蚁,需要再次补施。
3.4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選择红火蚁天敌进行防治。可以投放黄蜻,其在春季降雨后会大量捕食婚飞的蚁后,基于针对性的高效捕杀,控制红火蚁繁殖。红火蚁婚飞行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黄蜻也存在不稳定性特征,需要在红火蚁繁殖活动频繁的月份进行集中防治,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选择寄生性天敌进行防治,如寄生蝇,其可以在红火蚁体内进行产卵,引发红火蚁机体衰弱,也可以干扰工蚁的觅食行为,通常1只寄生蝇就能够干扰100只工蚁觅食,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针对性的生物防治措施进行控制[8]。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红火蚁属于入侵性生物,国内的天敌相对较少,倘若不能有效的防治,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相关人员可利用红火蚁生物学特性,综合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元化的防治措施,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强化进、出口检疫工作,从而有效地加强红火蚁防治工作,将红火蚁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姚绍能.不同生境的红火蚁蚁巢特征及防治药剂筛选[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21):94-95.
[2] 马海芳,宋洪允,王顺清,等.0.045%茚虫威杀蚁饵剂对果园红火蚁的防治效果[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0,26(3):207-209.
[3] 王晓玲,徐浩,沙国华.对西昌市2019年度石嘉国有林场辖区红火蚁防治试点分析[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1):202.
[4] 吴志鹏,童应华.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红火蚁工蚁的致病力测定[J].森林与环境学报,2020,40(1):99-105.
[5] 陈慧雅,杨留鹏,程东美,等.2种植物源农药对红火蚁的毒杀活性和行为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0,38(2):176-182.
[6] 尹君君,黄冬云,贾豹,等.氟虫腈粉剂不同浓度和施药方式防治红火蚁效果研究[J].大众科技,2019,21(7):99-101.
[7] 李雄辉.中小型水利工程红火蚁的危害分析及防治策略[J].内蒙古水利,2019 (9):79-80.
[8] 王超奇.0.05%茚虫威饵剂防治红火蚁田间药效试验报告[J].农家科技(中旬刊),2019(1):31.
责任编辑:黄艳飞
An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d Imported Fire Ants and Discussion on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ZHANG Yan-xio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Huiyang District, Huizhou City, Huizhou, Guangdong 516211)
Abstract RIFA is an ant from South America. They are omnivorous and pose great threat to plants and soil ecology.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RIFA,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FA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asures of RIFA were put forward from many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RIFA.
Key words Red imported fire ant(RIF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ed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