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山 李文文 刘爱月
摘要 玉米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产量高等特点,我国东北、华北以及西南各个山区也早已推广玉米种植。基于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主要探究了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0–0024–02
我国在重视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在农业生产方面利用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我国玉米近年来的产量也因为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而不断得到提升,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玉米高效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为相关部门及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玉米的高效种植技术
1.1 合理选种
在玉米种植之前,种植户要合理选择玉米种子,玉米种子质量可直接影响玉米最终的产量,通常选取具有较强抵抗性、环境适应能力的优质品种,同时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排除发霉、破损的种子,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要适度地晾晒种子,最佳晾晒时长为2~3 d,每次晾晒3~4 h,晾晒过程中定期翻晒,保证每粒种子都能得到充分地晾晒,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从而保证最终的玉米产量。
正式播种时,种植户需对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选择适合该种子的种衣剂,以提高发芽率及出齐率,帮助玉米种子更好地吸收土壤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当前很多种子厂家已经做好了拌种处理,不需要种植户来拌种[1-2]。
1.2 合理整地
作物生长时会受到气候环境、所处的土质条件影响。为了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种植户还需重视玉米种植环境,选择土质肥沃的土壤,土壤要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土层厚度,整地时要重视地面残渣、土地厚度以及施肥问题。针对施肥后的土地,要进行覆土起垄,留住肥料养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整地的最佳时间为玉米播种前的2~3 d,种植户要合理安排整地与玉米播种时间。
1.3 合理密植
玉米生長不仅对环境土壤有要求,对种植密度的要求也较为严格。玉米种植的土壤肥力、种子品种都与玉米种植密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时要考虑玉米生长的土壤肥力,保证玉米合理密植,从而保证玉米产量。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是不一样的,玉米的种植密度也会因为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土壤比较肥沃的情况下,玉米种植间距控制在30~35 cm之间;土壤贫瘠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要相对稀疏,距离在30~40 cm之间,保证玉米生长时获得充分的营养。不同种类的玉米,其生长成熟的周期也是不同的。对生长周期较短的玉米,可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间距控制在30 cm左右,满足早熟玉米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物质的需求[3-6]。
1.4 田间管理
玉米种植后若出现缺苗或弱苗现象,也会影响最终的产量,因此,种植户还需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时刻关注玉米种植后的情况,发现缺苗时要及时补苗,充分利用耕地,补苗后还要定期浇灌定根水,保证幼苗生长过程中能有充足的营养;若玉米出现弱苗,种植户要及时用生长茁壮的幼苗进行替换。
此外,还需要做好施肥管理。在技术和设备比较先进的地区,种植户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法来确定玉米施肥量;在一些技术和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可依据当地近几年的作物生长状况确定施肥量;还可根据耕地产量判断施肥量,耕地产量450~550 kg/667 m2时对氮磷含量有一定的要求,可将作为基本肥料的磷肥、农家肥、30%的氮肥、50%的钾肥,为玉米生长提供基本营养。
施肥后要注意观察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追肥。追肥时注意将氮的含量控制在70%左右、钾的含量控制在30%左右。玉米拔节期的5~10 d内是最适合追肥的时期之一,玉米快要结穗时要追加攻穗肥,保证玉米结果时所需的营养,进而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
受天气影响,一些地区不可避免地要在玉米生长时期进行浇灌工作。传统的浇灌方式不仅无法满足玉米幼苗对水分的需要,还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种植户可采用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浇灌,成本较低,浇灌效果好[7]。
2 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
2.1 玉米螟的防控
玉米螟为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玉米螟的幼虫会极大地伤害玉米叶片、雄穗及茎秆,而这些部位又是玉米生长过程中进行光合作用不能缺少的,因此,感染玉米螟后,可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情况,导致最终产量不高。例如,玉米螟可破坏玉米的雄穗,影响玉米传粉工作,导致玉米无法正常生长,长不大的玉米会出现倒伏及玉米秆腐烂,最终影响玉米收成。
相关部门及农户要做好玉米螟的预防和清除工作。首先了解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如幼虫会隐藏在玉米秸秆内过冬,种植户可在玉米收获后将玉米秆进行集中处理,防止耕地中遗留较多的玉米螟虫卵,保证第2年的玉米能健康成长。玉米螟虫卵主要在每年的4—5月孵化,这时幼虫会向营养成分较多的心叶处集中,此时玉米茎秆还未被虫害侵袭,且玉米幼苗此时正处于大喇叭口时期,种植户可以将东虫颗粒剂依次撒入玉米心叶中,有效解决玉米螟幼虫对玉米幼苗造成的伤害,还可使用1.5%辛硫酸颗粒剂、5%甲维盐50 g喷雾、生物农药白僵菌、绿僵菌等[8]。
2.2 玉米纹枯病的防控
玉米纹枯病是常见的玉米病害。玉米幼苗感染这种虫害后,叶片会慢慢枯黄,导致玉米幼苗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变得更加瘦弱,无法收获理想的产量。这种虫害主要发生在温度、湿度较高的耕地中。与玉米螟幼虫不同的是,玉米纹枯病的病菌会直接遗留在耕地土壤中过冬,随后在春季附着在玉米幼苗的叶梢上,随着玉米的不断生长,慢慢向玉米苗四周蔓延。玉米纹枯病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是玉米抽雄期,吐丝灌浆期是最严重的时期。因此,种植户应在玉米抽雄期进行预防及处理,采用的主要药剂有20%噻呋酰胺、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井岗蜡芽菌[9]。
2.3 玉米锈病的防控
玉米锈病可导致玉米叶片上出现淡黄色的斑点,主要集中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病部位为玉米的叶片、叶梢、苞叶、茎秆,其中受伤害最大的是玉米茎秆。病变初期叶片上出现淡黄色斑点,随后慢慢变成红褐色的疤斑而覆盖更多的面积;病变后期可发展为黑色的斑点,这些斑点会慢慢开裂,将其中的褐黑色冬孢子暴漏传播。
玉米锈病可导致玉米叶片大量干枯、早衰,使玉米后期无法进行适当的光合作用而形成颗粒饱满的籽粒,进而影响产量。玉米锈病的最佳治理时期为玉米抽雄期,可有效阻止害虫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对玉米后期生长的伤害。采用的主要防治药剂有:25%丙环唑乳油、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
2.4 玉米粗缩病的防控
玉米粗缩病可导致玉米苗粗细及高低不同,对玉米植株形态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害虫传播,具有较为广泛的发病期,对玉米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该病能在玉米幼苗只有几片叶子的情况下就发生,在玉米幼苗期最为严重。主要症状有:玉米植株患处叶片颜色比正常叶片深、叶片也会变得僵直和厚实;玉米心叶期,其病株的心叶也无法正常展开,导致玉米幼苗无法正常生长。目前无法找到彻底解决该病害的方法,只能采取一系列防治手段以预防灰飞虱传播,如清除田间杂草及害虫。
3 结束语
相关部门要加强玉米改良种植技术的推广,使农户学会运用科学技术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问题,有效提高玉米產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秀杰,丁玉国,刘金鹤.浅析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8,38 (22):31.
[2] 高振伟.玉米高效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有效防控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 38(12):22.
[3] 杨树林,毕波.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35(24):118.
[4] 曲占奎,张海安.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9(13):72.
[5] 牛国峰.玉米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8 (19):37-38.
[6] 贾月平.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3):66-67.
[7] 邱秀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93.
[8] 张佐益.玉米种植如何做好病虫害的防治[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12):115.
[9] 邱秀丽.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6):85-86.
责任编辑:黄艳飞
Discussion on Efficient Planting and Pest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ize
WANG Rong-shan et al(Dezhou Agricultural and Rural Bureau, Dezhou, 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Maize is one of the main grain crops in China. Corn has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high yield,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southwest of the various mountainous areas have already promoted the planting of cor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yield of maize,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efficient maize planting and pest control techniqu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orn; Diseases and pests; Field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