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乔
摘要 有害生物可严重破坏林业建设,阻碍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林业管理部门需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主要探讨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0–0020–02
林业有害生物可严重影响我国林业建设和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具有一定的潜伏性、复杂性以及较强的隐蔽性,可严重影响林木健康生长,甚至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我国具有非常丰富的森林物种资源,但也遭受着严重的生物灾害侵扰,积极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义
林地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小环境,但是在这种小生态环境中不仅能够让植物良好生长,还会滋生各类有害生物。近年来,林业资源受到了有害生物种群扩散的巨大威胁,在林地独立的生态环境中有害生物与林木可以产生营养争夺现象。林木本身具有被动性特征,受到有害生物侵扰后会出现营养不足和发育迟缓等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大面积枯死[1]。有害生物可以通过其生物遗传特性进行大量繁衍和进化,进而能够在小生态环境中发挥出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剧林木营养匮乏的现状。
当前常见的林业病虫通常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力,这类病虫可以结合环境来及时进行调整,甚至会跟随环境产生变异,进而让其能够在资源的争夺中占据优势,也会进一步加剧对林木资源的危害。有害生物一旦产生变异后,其具备更高的环境适应力,在森林生态环境中的天级数量也会更少,从而能够实现快速扩张。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能够对自然生态环境形成良好保护。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等气候严重困扰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林业有害生物的产生会对森林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威胁,对于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会形成阻碍作用。由此可知,进一步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不仅能够保护现有的生态建设成果,也能够为社会稳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都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业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过程中,在大农业中林业的占比幅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林业病虫灾害的大面积爆发不仅会影响林业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会对农民经济收入造成巨大影响,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会由此受阻。因此,不断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对提升农民收入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对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相关部门在工作实际中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导致实际工作开展偏离了有害生物防治的最终目标,对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有效认识,从而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能顺利推进。
2.2 林业生物监测和预报水平有待提升
监测和预报工作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监测和预报工作才能精确把握病虫灾害的发展[2]。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报的体系也在逐步实现完善,但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例如在监测环节中专业人才严重缺失,监测网络建设也缺乏完善性,各类监测设备不能实现及时更新,而在监测制度建设方面也相对比较落后,从而导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无法及时和准确地判断,进而影响有害生物的预测质量。
2.3 经费投入不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水平当前仍然比较落后,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国家整体的投入水平有限,而且由于缺乏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针对性研究,使得整体的治理规划缺乏科学性。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及时引进新设备和新技术,而陈旧的防治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林业生物防治的具体要求。
2.4 部门缺乏协调
目前,森林检疫专业在大多数林业院校中已经被取消了,从而导致林业检疫人才严重缺失。在林业检测尤其是基层部门的林业检测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在发现林业病虫灾害时,多数情况下都是以简单的喷洒药剂方式进行防治,从而使得林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持续增强,不仅不能达到相应的防治效果,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加防治难度。与此同时,针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无法有效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开展状况,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从而使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3 林业有害生物的科学防治对策
3.1 构建科学预警机制,全面提升检疫水平
首先,充分考虑当前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现状,结合防治工作开展需求,加强预警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在各个林区地块中科学布置监测点,进而让监测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让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成效得到强化[3]。
其次,严格落实有害生物调研工作,完善和规范当前林业有害生物应急防控体系,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
再次,林业主管部门要不断强化复检工作,提升复检效率和质量,针对新造林,各部门需协同强化检疫工作。
最后,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工作,全覆盖无检疫对象苗圃,逐步完善检疫台账,深入研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当前的传播现状,提升检疫成效。
3.2 创新防治措施
首先,为了将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负面影响实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要加强新型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同时要对林业防治过程中的化学药剂使用量进行有效控制。
其次,针对已有森林资源要落实好保护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要合理选择优质壮苗,加强混交林的建设,这样才能为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在高度关注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抗病品种的培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从而全面提升林业自身病虫灾害的抵抗能力,从而将病虫灾害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内。
3.3 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奖惩和责任机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针对生物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单位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有害生物防治落实不到位、防治效果差的个人和单位要严厉追究其责任。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化学药剂的违规使用[4]。与此同时,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相关经费使用要实施科学化管理,实现各类审计制度的有效落实。此外,要积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同时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状况,将基层和地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激發出来。
3.4 强化未来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
任何苗木的引进都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有害生物,而且苗木在运输过程中也很可能会受到病虫灾害的威胁。鉴于这种状况,林业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的实践中要对外来苗木实施严格复检,从根本上实现外来有害生物入侵问题的合理控制,将产地检疫、运输检疫等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要全面普查植物的检疫对象,并逐步强化定点检测。一旦发生外来病虫灾害的情况下必须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避免灾害的扩散。
3.5 强化技术应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手段也更加丰富,尤其是无人机和雷达技术的应用。在近年来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数字化技术取得了极大的应用效果。也实现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林业防治工作开展的实践中要对先进技术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先进技术支撑来强化有害生物防治,并有效提升综合防治水平。
4 结束语
有害生物会威胁整个森林资源,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发生巨大改变的情况下,有害生物侵扰频率越来越高,且危害性越来越大。相关部门必须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推动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志国,高明宇,王欣雷.乡村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病虫害防治[J].新林业,2021(17):50-52.
[2] 李发春.云南省峨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世界热带林业信息,2021(6):57-58.
[3] 吴萍.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科技,2021(12):137-138.
[4] 冯建华.同朔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山西林业科技,2021,50(2):71-72.
责任编辑:黄艳飞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orest Pest Control
WANG Zi-qiao (Gansu Taiz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Linxia, Gansu 731505)
Abstract Harmful organisms can seriously damage forestry construction and hi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onstruction. Forestry authoritie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pest control, protect forest resource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orestry; Pest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