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社共育链条,合力落实劳动教育

2021-02-25 20:48于和建
家长 2021年1期
关键词:合力劳动教育

于和建

【关键词】家校社;共育链条;合力;劳动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但教育不仅是针对智力的理论教育,还包括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实践教育。这个过程中,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核心与重点。

一、以家校社共育链条落实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学校为主导

既然以劳动教育为抓手,则教育为先,学校毋庸置疑就应当是主导力量。学校不仅应当负责规划落实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规模,而且需要积极地拓展教育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二)家庭为主体

劳动是一项必须基于亲身体验才能形成意识与能力的过程性教育。因此仅仅依靠学校中短短数十分钟的教学,不过是杯水车薪,而提供更加充裕的课余时间才是将学校劳动教育真正具体到客观现实的核心与关键。而中学生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中生活与学习。因此,在劳动教育的系统中,家庭是不容或缺的主体。多年以来,国内学校教育之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根源之一正是在家庭生活过程中,人为地阻止了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与条件。尤其是对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而言,父母往往习惯于对子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进行包办代替。这其中固然有对未成年人劳动技巧和能力的不信任,更多的则是传统观念中过度重视智力教育、知识学习的陈旧认知束缚。

成绩好等于一切都好。这种很长时间以来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教育观念,不仅大幅度地剥夺了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劳动时间与机会,更培养了许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高分低能、考试机器。只有当家庭承担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责任,未成年人才能通过更加日常化、习惯性的家庭与社会劳动认识到知识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均衡性、重要性,才能在劳动中逐步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才能将全面发展从文字层面转化为现实生活。

(三)社会为平台

学校固然是系统性地推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基地,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和引导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社会人。而劳动则是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的推进器与催化剂。只有社会各界更加主动参与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充分履行劳动教育平台的重要职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才能在与社会劳动实践的密切接触中提升核心素养,才能更加顺畅地融入社会化大生产的战略背景,才能将营造劳动光荣社会风尚的优良傳统代代相传。

二、构建家校社共育链条,合力落实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项目化推进,课程化落实

从社会化发展的宏观视角看,劳动教育中固然不乏家务劳动等相对个体化、微观化的环节和内容,但更多的应当是社会化劳动的群体化与宏观化。因此,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在以项目化推进、课程化落实过程中,采取团队劳动的形式更为适宜。

(二)家庭积极参与,多种手段实施

在最微观层面,家务劳动可以作为劳动教育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帮助未成年人培养起热爱劳动观念的低强度劳动教育。因此,家庭积极参与、多种手段落实劳动教育,是最切实可行又成本低廉的途径。让学生从家务劳动中得到劳动教育,可以先从与学生自身最密切相关的收拾房间、整理文具、打扫卫生开始,逐步发展到制作简单餐食、清洁餐具,以及日常家居物品的初级维护等。家务劳动过程中,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是最为有益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家务劳动的全程、全情投入,而且也可作为家庭亲子活动最主要、重要的形式。同时,有了家长的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中能够更多、更快地掌握最基础的生存、生活知识和技能,这对营造和谐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同样大有帮助。

(三)链条式布局,融合式发展

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和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劳动过程逐步提升自身对劳动价值、社会责任的感受与体验。而这就需要更多社会环节参与,通过链条式布局,融合式发展,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比如,每年三月“学雷锋日”、四月“植树节”等,都是早已固化和内化的劳动教育形式,社区、街道、企业等社会单位与组织不妨充分利用这些节日,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是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有更加紧密联系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可以定期向学校开放生产经营场所,鼓励学校带领学生加入生产劳动。这种体验式劳动不仅是充满生活意趣的劳动,也能够成为丰富学生学习与生活内容的有益补充。

(四)突出公益性质,强调奉献精神

劳动的过程不仅是个人层面的体力付出,更多的是投入群体性质的工作或生产,因此劳动过程也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养成过程。然而不少独生子女出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往往缺乏这种集体主义氛围。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决定了这些学生缺乏顾及他人感受的意识,也对来自家人和周围人群的关爱视而不见,缺少感恩的心。这种由于家庭环境导致的缺陷只能通过后面的教育加以弥补和修正。而劳动恰恰是最具直接触动性和直观感染力的实践化教育模式。即便是最基本和简单的家务劳动也能在最短时间里改变娇生惯养状态下独生子女看待日常生活的角度和态度,帮助其迅速理解家人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艰辛与不易,从而意识到作为家庭一份子的家庭责任,进而推己及人,逐步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奉献与担当意识。

可见,当司空见惯的体力劳动被赋予更加厚重的精神价值,基于劳动开展的思想教育便更易实现内化和固化的目标。因此,突出公益性质、强调奉献精神,应当是新时期构建家校社共育链条,合力落实劳动教育的又一重要方向。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的开展,不仅应当形成常态化、长期化、制度化的系统与规范,也需要从学校到家庭直至社会的全方位参与和协同推进。

学校应当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定期参加社区或街道组织的公益服务,家庭也需要为孩子投身志愿服务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肯定。不仅如此,社区和街道乃至更加广泛的社会组织或机构等还应为积极参与志愿公益服务的学生给予证书或资质类证明,以此代表社会层面对学生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行为进行褒奖和支持。

三、结语

家校社共育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为了将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充分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深入新生代的意识和观念,也是为了从小引导年轻一辈认识到劳动习惯和能力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链式培养增强劳动观念,学生及其家庭才能摆脱传统模式下陈旧落后的意识和思想,才能促使全社会营造起尊重劳动、重视劳动的良好氛围。而只有社会整体形成对于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统一认识,劳动教育才能从理论落实到实践,才能从制度体系发展成为自觉意识,这才是达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战略途径。

猜你喜欢
合力劳动教育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合力套纸杯
合力
多方发力 形成教育合力系统——建瓯市东峰中学的课改启示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人类的咬合力不及蟑螂的五分之一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