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宏
《说文解字》里,“闲”字,意思是“门里有木”;无所往来奔波,即为“闲”。
想那门院内:花草扶疏,最宜花间对酌;碧树参天,可于树下饮茶;青竹几竿,听风过竹吟,便是享受;即便只有苔痕阶绿,调素琴、阅金经亦可慢养心灵。
闲暇之“闲”,多因心有闲情;闲情将俗常日子浸染了一层雅意。闲暇,不是无聊没事做,也不是有事而偷懒不去做,而是带着闲情逸致去做事,纵然身忙而心亦闲。
纵观历史,大凡艺术与哲学史上的成就,皆诞生于闲暇之间的思考;很多艺术家、思想家在闲暇之间的经营中摘得了璀璨的星辰。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便是在自家经营的爵士酒吧下班后完成的;智利诗人聂鲁达,真正的身份是驻外总领事,他获得诺贝尔奖的诗歌,也是在业余的闲暇时间写出的。
时光上溯到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皇帝,被廷杖四十,发落贵州龙场。然而,就在这偏僻、荒芜的万山丛壑间,王守仁步入了自由思考的心之路,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个午夜,他忽然顿悟,一跃而起,发出一声长啸,他终于找到了他的“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之后,他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龙场悟道,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当时的闲暇处境、寂然心态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撞击迸发,闪耀的思想之火。
闲暇可以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心灵的态度,我们可以由闲暇培养出洞悉现实世界的眼力。一个人,若将他积极的闲暇心态付之于时间,其实寓示着他的生命质量和未来走向。
林语堂在《人生的盛宴》中道:“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多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
胡适则将闲暇时间的利用跟未来相连:“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闲暇时间。闲暇定终身。”在这一点上,被称为“台湾畅销书天后”的吴淡如,与他所见略同:“你选择的闲暇娱乐,不知不知觉间决定你的未来。”对她而言,学习就是特别减压的“娱乐方式”。她每年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安排自己学习新的东西,比如陶艺、摄影、弗拉明戈舞、表演、游泳、潜水等。
新鲜的尝试,丰富了生命体验,也为她的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她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拍成电影,享誉台湾及世界影坛。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说,拥有闲暇,然后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我们不必是哲学家,能掌握闲暇,即能感应人生的真理:不断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不停地摸索前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增长见识,突破自己。
其实古汉语里,“闲”的繁体写法,还有另一种——“閒”,《说文解字》釋道:“夫门夜闭,是有閒也。”你看那个“閒”,不就是在门缝里望见月光么?小说家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你呀,也要为自己留点闲暇,低头看看心灵,抬头看看月亮。
(编辑 郑儒凤 zrf911@sina.com,小敏蔡蔡子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