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聪灵
十年前,一女孩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一男孩并相恋,确定关系后告知父母,却被父亲斥为“极不靠谱”,并搬来各路救兵要挽救女儿“摆脱骗局”。甚至投诉到报社,请记者帮忙查一查“骗子”。后经核实,男孩很好,是60后的父亲对网络平台太陌生了。
时代更迭飞速。今天,网络交友互动、网络教学乃至商业合作,都成常态。针对95后社交观念与社交关系的调研表明,八成以上受訪者将社交软件作为拓展人脉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千百年来青年男女婚恋所奉行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此算是正式完整地告别历史舞台,即将成为新人类难以理解的传说了。
若以提升青年婚恋的幸福指数为目标,则传统亦有其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那时资讯不发达、青年男女受教育机会与受教育程度都极有限,青春年少之际刚开始发育就面临着婚姻之事,自身还没做好准备,社交又有限,难得有机会去普遍撒网、择其唯一。传说中帝王之家的闺阁来一次“比武招亲”,已经是当时的人们所能想到的最为盛大的线下“征婚”方式。
更多默默无闻成长到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怎么办?当这一沉默的大多数成为社会主流时,父母之命所代表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经验,和媒妁之言所代表的海量信息库精准匹配,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护航。
若那时有人发明了个软件平台,可以让闺阁中的少女们通过搜索引擎精准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男子,又有身份验证程序、人脸识别系统等一系列工具保障其真实性,那还需要媒人跑断腿吗?
譬如才女卓文君,初嫁新寡又回娘家。因为父亲卓王孙是蜀郡临邛的冶铁大亨,仅家僮就有八百名。往来名流众多,她足不出户,在家里就有机会看到很多风度翩翩的男子。相中了司马相如,琴瑟友之,接头暗号一对上,立马翻了围墙随他而去。生米煮成了熟饭,父亲也只好接受。这里,人家首先是有了自主择婿的先决条件——家中会客厅就是她小小的“在线相亲”之高端平台。这优势,不是所有姑娘都具备的。人间佳话,也须有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成就。
再说婚姻幸福之道。古人生活圈子相对单调,信息闭塞,家庭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妇人的生活圈子基本上被划定在自家房舍之内。一牵手就是一辈子,没办法。何况他们也无缘接触到西方见面握手之类礼仪,根本没机会牵其他异性的手。
今天,当青年男女决定踏入婚姻殿堂时,通常意味着他们已经在很多方面做好了长足的准备。他们对男女之事、两性相处之道、婚恋成本配置乃至家庭生活中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担当、婚姻中的风险防范措施乃至婚姻关系的退出机制,各自的看法观点,都可以是在婚前洽谈的内容。其心智成熟水平通常并不低于父母,其资讯掌握的丰富与大数据拣选的发达程度,也足可令任一位“媒妁”的数据库黯然失色。所以,这是多好的事情。
社交软件在手,只要愿意,他们就可以去与全世界的异性相识、相谈。
因此,我们别被那些分分合合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就轻易否定社交软件的积极作用,或是唱衰年轻一代的婚恋方式。无论如何,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不论是单身的个体,还是有固定两性关系中的双方,他们所拥有的基于自身独立与理性的两性关爱之品质,是切实提高了。用老一辈的俗话说,就是现代的年轻人,爱情更甜蜜,生活更幸福了。
一代更比一代幸福,这不正是祖祖辈辈的良愿吗?回到本文开头,那位曾极力反对女儿通过网络择友的60后父亲,如今每周最幸福的事,就是等着“摇来的女婿”上门给他和老伴做周末晚餐。走进新时代,多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