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为了加强对养犬的管理,全国很多城市相继出台了养犬管理办法。前段时间,山东青岛某小区物业的一则禁养宠物的通知,被媒体冠以“史上最严”小区养犬禁令。
2020 年11月底,山东青岛某一小区物业的一则通知,让众多养犬居民们怨气满满。物业在该小区内张贴了禁养宠物的通知,限令所有饲养宠物的业主在12 月31日前将宠物送走,违反此规定的业主还将会停发分红和补贴,甚至将宠物强制清理。
而该小区之所以下发如此严格的禁令,是由于小区内各种不文明养犬现象造成的。随着该小区养犬居民的增多,犬吠扰民、不拴犬绳、犬随地方便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以致投诉不断。物业为了减少小区居民间的矛盾,营造和谐社区氛围,共建美好家园,才有了该小区全面禁养宠物的禁令。
此养宠禁令,主要针对的是该小区众多养犬业主,禁令一出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社会上对此禁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评论声音。一部分是对此禁令持赞成意见者,他们大多是平时不太喜欢犬,或是因为不文明养犬现象在生活上受到过困扰的人,禁令一出,让他们拍手称好,极力赞成共建无犬小区。另外一些爱犬人士和养犬人士则对这个禁令持反对意见,认为自己养犬不违法,不应该被剥夺养犬的权利。目前,该小区物业已经对该养犬禁令的不合理之处做了适当的调整。
虽说很多城市或社区制定的养犬管理办法是因地制宜,但也不能如此苛刻地要求养犬居民去遵守禁令,因为我国的法律并没有任何一条是禁止居民在家中养犬的,因此还是应该尊重民众的养犬自由。但是,随着“犬患”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公众安全问题的不断加剧,强化“文明养犬”管理条例的约束力还是很有必要的,该小区养犬禁令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是也很好地提醒了大家文明养犬的重要性。人类养犬有着悠久历史,养犬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养犬行为而干扰他人,给他人带来麻烦甚至是危险。虽然养犬是个人行为,但是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人,因此必须要严格遵守文明养犬的有关规定,文明的养犬环境要靠大家共同去维护。
随着养犬的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犬患”问题也不断增多,要想真正做到“无公害”养犬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人犬矛盾”“犬患问题”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犬主不理性、不文明养犬造成的。如何解决管犬难题,关键是如何实现“文明养犬”,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为此,各地为了能有效地解决管犬难题,相继出台了一些文明养犬的有关规定。但是,不文明养犬行为仍旧屡禁不止,因此规范养犬人行为是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宠物犬不再只是单纯的宠物,更是犬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伴随而来的“宠物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与之相关的“宠物文明”却远远没有跟上,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如犬吠带来的扰民现象,犬随地方便带来的污染环境问题,以及犬伤人的恶性事件都时有发生,“犬患”已然成为一个问题。当然,“犬患”并不是犬的问题,而是养犬人的问题。
而解决管犬难题不能一味地去规范犬的行为,更有效的方法是规范养犬人的行为,只有这样,一系列的管犬难题才会迎刃而解。当然,因部分养犬人缺乏文明素质,自律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对自家的宠物犬也缺乏管束,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我们时常会看到恶犬伤人的新闻报道,事后犬主也不能做到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而是把所有的过错推到犬身上,那些无意识、冲动犯错的犬又何其无辜。很明显,对于那些素质不高的养犬人来说,道德的约束力远远不够,更需要法治的约束力。
“犬患”问题不仅仅是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公共安全问题。虽然各城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文明养犬的规定,但是恶犬伤人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其原因大概是,我国有关养犬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层级低、处罚设置过轻、违法成本低,且存在执法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对违法、不文明养犬行为没有震慑力,不能起到强有力的引导、制约、规范文明合法养犬的行为。因此,造成了个别犬主文明养犬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心、公共安全意识薄弱的现象,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犬患”问题。为了能有效地约束这些犬主的不文明养犬行为,加强法治约束力还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法律强制性的约束力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要想解决管犬难题,真正实现文明养犬,要将提高养犬人的文明意识和加强法律约束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文明养犬,共建和谐社会。
养犬虽然是个人行为,但是牵涉到了公众利益,更多的时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一味地为了规范养犬人的养犬行为而去制定一些不合民意的养犬管理规定,管犬条例的制定征询民意是很有必要的。社会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引发争议的养犬禁令,这些禁令存在的不合理性往往会造成矛盾,而这些矛盾正是因为征询民意不够充分而引发的。文明养犬、规范管犬相关条例的制定需要听一听大众的声音,包括养犬人和非养犬人,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控制犬害和规范管犬离不开这些养犬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力配合,文明养犬行为才能逐步规范并向日常化管理过渡。要让养犬人时刻牢记公共意识,将“文明养犬”当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去养成,就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一样。因此,为了能让管犬条例最终行之有效,应该最大限度地去听民意、引导民意,这样才能避免“人犬矛盾”和“犬患问题”的产生,促进社会和谐。
虽然各地相继出台的“文明养犬”条例很多,但是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有效解决管犬难题,做到“无公害”养犬,这需要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不仅仅是养犬人要严格遵守相关禁令、条例,非养犬人也要起到监督和帮助的作用,当然还少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只有大家一起努力,犬和人才能真正做到减少矛盾、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