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齐凯,李鹏程,张国标,陆 伟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2.武汉大学信息检索与知识挖掘研究所,武汉430072)
学术文本作为一种高信息密度的文档资源,是科研工作者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组织的重要载体。随着可获取数字图书资源的日益激增,“信息爆炸”和“信息过载”使得信息精准检索和知识快速获取越发困难[1]。即便是在面对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课题时,研究者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相关文献的查阅工作。为方便研究者索引文献和获取知识,现有的符号系统制定了类目繁多的分类标引框架[2],研究者通过使用统一普适的分类号来提高检索效率。然而,以文献为粒度单元的检索策略,并不能满足研究者逐渐增长的细粒度、导向性的知识快速获取需求。Ribaupierre等[3]指出,科研人员信息获取行为往往基于目标和任务驱动,对于文章中的问题、方法或结果等特定语篇内容更为关注。因此,学者们试图在理解文本语义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词汇粒度层面的文本标签构建,为知识密集型领域的知识服务体系提供底层索引支持。
学术文本词汇功能识别的目的是抽取出学术文本中表征的问题、方法、对象和工具等词汇,其本质为信息抽取问题。命名实体识别(named entity recognition,NER)作为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IE)领域中的重要下游分支,其任务形式与学术文本词汇功能识别也较为相似。鉴于命名实体识别的相关基础技术(如分词、词性标注、句法分析)都日趋完善,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是使用命名实体识别中的序列标注完成学术文本词汇功能的自动识别[11,18]。事实上,随着基于统计学习的有监督模型蓬勃发展,现有研究多将信息抽取问题转换为机器可解的标签判定问题或分类问题[4-5],如在词汇功能识别任务中是判别每一个词汇或词汇组合是否属于特定类别。然而,“人工标注语料+机器学习算法”模式下的信息抽取需要大规模、高质量的标注语料来完成有监督学习模型的训练拟合,难以批量获取的源数据以及复杂烦琐的数据预处理,使得语料构建的成本不断攀升,由此造成现有判别式识别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的提升上颇受掣肘。
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标题生成策略的学术文本问题方法识别模型,应用Encoder-Decoder架构模型读取文本的语义特征,以自动文摘的任务形式生成能够揭示文本中核心问题与核心方法的特定样式标题,最终利用正则化实现问题方法的指代词汇抽取。相对于传统的词汇功能识别,本文所提出方法将功能性词汇的抽取识别转化为特定形式的标题生成问题,具有以下优点:①可直接利用数据库中所存有的大量规则样式标题作为模型的训练标签,省去了最为耗时费力的标注工作,使得高质量、大规模的语料构建成为可能;②本文能够从涉及多方法、多问题的学术文本中直接识别出具有对应关系的核心问题与核心方法,可为问题方法对应的知识库构建提供支持;③相比于判别式分类和序列标注的任务形式,序列到序列的功能词汇生成须在深层分析和理解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实现,与人类行为模式更为契合。
全文后续内容安排如下:第2节简要介绍本文的相关研究现状,第3节详细描述基于标题生成策略的词汇功能识别模型构建,第4节为具体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第5节在全文的基础上给出了总结。
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学者们通常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语言进行建模。语法研究是通过对语言结构的表示来描述语言符号的支配规则,早期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也多集中于此[6-8],如分析句子主谓宾结构和词汇间依存关系的句法分析便是经典任务之一。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语法层面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相关技术在诸多领域中也被广为应用[9-10]。随着统计学习和表示学习兴起,如何在语义和语用层面表征语句的字符含义以及理解当前语境下所表达的内容信息,成为了学者们的关注热点。
词汇是语言构成中最小的基本语义单元,词汇功能识别的目的则是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探究词汇在文本中所承载的功能角色[18]。Kondo等[11]于2009年使用CRF(conditional random field)模型对科技文献标题中的词汇进行“领域(head)”“目标(goal)”“方法(method)”及“其他(other)”的类别判定,根据得到的方法/技术来描绘特定领域内技术的演化路径和发展趋势。随后Nanba等[12]进一步将研究点聚焦于“技术(technology)”识别,应用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在专利文本上取得了0.431的召回率和0.545的准确率。针对专利分析,Trappey等[13]及Choi等[14]使用“技术-功效”矩阵[15]实现专利文本中前沿技术的识别挖掘。Gupta等[16]使用句法模板从科技文献中识别出“话题(focus)”“技术(technique)”及“应用(application)”。在前者基 础上,Tsai等[17]对Bootstrapping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得计算量降低的同时提升了准确度。程齐凯[18]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词汇功能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词汇或术语在文本中所承担角色,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学术文本词汇功能框架。此后,李信等[19]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出发,依据程齐凯[18]所构建的词汇功能框架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基于词汇功能识别的科研文献分析系统。刘智锋等[20]将词汇功能研究的判别对象限定为关键词,制定了计量学领域关键词语义功能分类框架:领域、对象、主题、方法和数据,并基于该框架构建了关键词语义功能标注数据集。
总而言之,词汇功能识别的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出于研究目的和功能定义等主观因素,学者们并未能够就词汇的具体功能类别划分达成一致。除此之外,客观上存在的诸多制约也使得词汇功能的统一显得殊为不易。例如,每个学科或领域中均可能存在独有所属的功能类别,穷尽各个领域中的所有类别需要极大的工作量;再者,明确各个功能类别的划分界线,以及发现各个类别间的潜在上下位关系,也显得极其困难。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尽管学者们在词汇功能类别的具体划分上不尽相同,但对于“问题”和“方法”的功能类别却表现出了一致的认同性。这是由于“问题驱动”在科学的进步乃至研究工作的推进中均扮演了关键角色。因此,本文沿用程齐凯[18]所提出的词汇功能划分体系,将学术文本词汇功能分为领域无关词汇功能和领域相关词汇功能。其中,领域无关词汇功能仅包含两类:问题和方法。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作为科技文献的核心知识单元,本文将聚焦于学术文本中领域无关词汇功能——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识别,通过采取标题生成策略和引入注意力机制的方法实现学术文本问题方法的指代词获取。
标题生成,是指用限定长度的单句对既定的信息内容进行概括表示,信息对象包括且不限于文本[21-22]、图像[23]以及视频[24-25]等。学术文本的标题生成可理解为全文层面的自动文摘任务,即将全文信息高度凝练为一定形式的规则短句,使得其能够扼要表示文本的核心研究内容。依据生成策略,自动文摘可分为抽取式和生成式两种。抽取式是对文档中的词或句进行重要性排序[26],生成式则是在理解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文的复述[27]。针对句子级层面的文本摘要任务,Nallapati等[28]与Ayana等[29]分别使用抽取式和生成式方法进行了探讨。随着序列语言模型和NLP技术的日趋成熟,生成式文摘在语句可读性和关键信息完整性上得到显著提升,seq2seq+attention组合方案也逐步成为生成式文摘中的经典模式[30-31]。鉴于生成式文摘的思想和过程与人类的行为模式更为贴近,本文采用基于seq2seq架构的生成式模型实现学术文本的标题生成,并引入注意力机制以优化标题的生成效果。
标题作为一篇文献的概括性描述,具有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及文本主旨核心的重要作用。如Hoey所述,任何语篇中的阅读和写作过程都可看作是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交流互动,标题为该互动提供了一种 可 视 化 对话窗 口[32]。Paiva等[33]与Jamali等[34]的研究指出,标题中涵盖研究问题或研究结果的文献倾向于得到更高的阅览量和被引量。这是由于在现存形式的文献检索中,系统所返回的查询结果多表现为相关文献的标题罗列展示,其中读者试图通过标题信息预见作者将要回答的问题。在这一作用机理下,将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信息列入标题中,以直观揭示本文主旨核心的做法在当前并不鲜见。在现有的期刊数据库中,存在大量标题样式为“Re‐search of A based on B”或“基于A的B研究”的期刊论文。考虑到这种规则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文本研究内容的映射,Kondo等[11]利用该思想在英、日文献的标题上实现了“领域(head)”“目标(goal)”和“方法(method)”等功能性词汇的抽取。此外,采用标题生成的方式对学术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予以揭示的研究也不乏先例。例如,程齐凯[18]阐述了标题生成策略在文档级词汇功能揭示中的作用机理;Putra等[35]则提出了一种涵盖文本研究目的(research purpose)及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的标题生成模型,以供作者在拟定标题时作为备选参考。
本文借助标题生成的思想来完成问题方法描述词汇的获取。值得注意的是,Putra等[35]与本文的任务目标较为相似,但在具体实验方法上与本文有较大区别,其在数据预处理中需将句子进行目标(AIM)、方法(OWN_MTHD)和其他(NR)的类别标注,本文参考程齐凯[18]的策略,利用现存有的规则标题直接完成seq2seq模型输出标签的获取。
为了解决学术文本中词汇功能的自动识别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标题生成策略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将文本摘要转化成规则标题的形式,实现学术文本中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指代词的获取。简而言之,本文的研究任务可定义为:给定一个长度为m的文本序列T={s1,s2,…,sm},生成长度为n的句子序列S={w1,w2,…,wn}(m≫n),最终从序列S中抽取出所需的问题字符串wi和方法字符串wj。
整体研究过程如下:①数据获取及预处理。包括数据的采集、清洗及标注等工作;②标题生成模型构建。采用基于Encoder-Decoder架构的语言序列模型,在理解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实现输入文本序列的摘要化,生成既定形式的规则标题;③问题方法指代词抽取。通过标题进行分词、词性标注及句法分析,利用规则匹配从中抽取出能够描述文本核心研究方法与核心研究问题的功能性词汇。
现有基于有监督学习的词汇功能识别,偏好于采用分类或序列标注的方法来完成词汇的功能类别判定[17-18],即通过在标注数据集上进行有监督训练,以实现问题方法等标签的功能判定。这一策略的缺点:必须为学习算法准备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训练数据集,要求能够准确、完备标注出科技文献中问题方法等功能性词汇。同时,对于涉及多问题方法的文献,还需考虑该问题和方法究竟是作为文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出现,还是仅仅作为参考背景而提及。
大规模的科学文献问题方法标注数据并不容易获取。首先,现实场景中的开放式陈述使得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具有诸多变体和表达形式;其次,需要在对文献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核心问题与核心方法的标注工作;最后,必须有多名行业专家参与数据标注,以避免文档主题的单一性。为克服训练数据的获取难题,文本提出了一种将信息抽取问题转化为标题生成问题的词汇功能识别方法,从待识别的全文或者摘要中生成类似于“基于[方法]的[问题]”的样式标题,继而间接识别出能够描述学术文献中核心问题和核心方法的功能性词汇。
在中文学术文本中,存在着大量的类似于“基于X的Y研究”样式的标题。与此相对应地,ACL数据库和ACM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也存在着大量类似“X based on Y”“X using Y”“Y algorithm based X”的样式标题。这些标题在一定程度上明确揭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和核心方法。图1给出了一个标题与摘要的标注示例。在所示论文中,标题的形式为“基于X的Y方法”,标题文本给出了该文档的核心问题和核心方法,分别是“微博情感分类”和“监督学习”,这些词汇或者词汇的同近义词也同时在摘要中出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核心问题和核心方法的识别问题转化为利用摘要(或全文)生成“基于X的Y研究”这一标题的问题。相对于前一问题,后一问题更容易解决,且后者的训练数据更容易获得。在学术数据库中,存在着大量标题形似“基于X的Y”的论文,这些论文的标题和对应的摘要(或全文)构成了标题生成模型训练天然存在的标注数据。
Encoder-Decoder是seq2seq模型中的一种经典架构,其由三个部分组成:Encoder、Decoder以及连接两者的中间状态向量。其中,Encoder模块负责对输入信号的特征读取,将所输入的文本序列编码成一个固定大小的状态向量W。待Encoder逐步完成输入的编码操作后,将包含全部特征信息的W传给Decoder,再通过Decoder对状态向量W的学习来进行输出。
图1 论文标题与摘要的对照示例
在图2所示的经典Encoder-Decoder模型结构图中,每一个box代表了一个语义读取单元(通常是LSTM(long short-term memory)或 者GRU(gated recurrent unit)),用以捕获输入序列的语义信息。待得到包含序列语义特征的中间状态向量W=F(A,B,C)后,由Decoder模块对W进行解码操作,在每个时间步生成当前状态的语义输出X、Y、Z,其中,X=f(W),Y=f(W,X),Z=f(W,X,Y)。
图2 Encoder-Decoder模型
学术文本的标题自动生成是在Encoder-Decoder架构基础上完成,具体模型如图3所示。输入层为预处理过的学术文本序列,对于每一条摘要为{S1,S2,…,Sm}的数据语料,均对应标签为{基于…的…}样式的规则标题;在嵌入层中,使用word2vec方法[36]对输入层中文本进行向量化表征,完成字符转向量的操作;随后,将该特征向量传至由双向LSTM所构成的Encoder层中并实现输入信息的语义编码,通过LSTM中的前后向迭代捕获文本中的潜在语义信息。此外,为力求文献摘要与生成标题间信息的充分交互,本文在编码层与解码层间引入了注意力机制,该机制可有效解决生成式文摘中的信息冗余问题,并广泛应用于seq2seq架构神经网络模型中[30]。本文通过使用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词位在标题生成中的权重信息,以减少因文本字符长度增加而造成的细节丢失。最终,由同样是双向LSTM所构成的Decoder层对中间层向量进行语义解码,并在全连接层输出能够揭示文中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规则样式标题——基于XX的XX。
图3 基于Encoder-Decoder的标题生成模型
以上为使用seq2seq Encoder-Decoder模型实现标题生成的概要流程,这一架构的序列语言模型在诸多其他任务上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也存在一定弊端:①Encoder将输入编码为固定大小状态向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有损压缩”的过程,转化向量过程中信息的损失率和信息量的大小呈正相关。②随着sequence length的增加,较长时间维度的序列输入会引起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模型的拟合中出现梯度弥散。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采用信息密度更为富集的摘要代替全文作为输入,并引入Attention机制加以辅助解决。尽管如此,模型效果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引入关键词特征信息进行问题与方法的识别。
在实现特定样式标题的生成后,本研究需要对所得到的生成结果进行分词、句法分析以及词性标注等后续处理,最终应用基于模板抽取的方法从标题中识别出相应的问题方法指代词,完成学术文本中问题方法词的识别获取。
表1 给出了所生成标题中频次最高的5种组合形式,以及对应的问题方法词抽取规则。其中,对于形式为“基于A的B的C”的标题较为特殊,涉及3个对象主体。本文依循逻辑推理将A与C认定为该文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核心研究问题(A和B是方法问题对应关系,B和C是方法问题对应关系)。此外,通过表1中的统计结果可发现,本文所提出的标题生成模型能够较好的学习标题的样式规则特征,使得所生成标题能够满足本文的任务需求。最后,为避免因不同抽取规则造成的实验效果波动,依据生成标题的统计结果,选用占比最高(97%)的规则模板“基于A的B”统一完成所有生成标题中的问题方法抽取,即视A为文中的研究方法,B为研究问题。
表1 标题统计及问题方法抽取规则
本研究的所有实验均在表2所示的环境配置中完成。
表2 实验环境
本文是在生成特定样式标题的基础上,应用规则匹配实现学术文本中问题方法指代词的识别获取。因此,本次实验及评价涵盖两方面:标题的生成质量和问题方法的命中效果。由于当前研究多为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判别式分类,少有采用生成式的策略实现词汇功能的自动识别,故在文中并未设置对照实验。
为了能够对标题的生成质量以及问题方法的命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本文共选取了四项评价指标:BLEU、Turing test、Exact match和Unigram。
Exact match是检索领域中一种常用的关键词匹配模式,要求匹配项之间的字符完全相同;Uni‐gram是在单个字符层面计算匹配项中出现相同字符的比率;BLEU是一种基于N-gram均值的相似度计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机器翻译评价中[37];Turing test则是一种验证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思维的著名测试,旨在消除机器与人类之间的模糊性,在本文中用以衡量标题生成模型的学习能力[38]。
具体而言,在标题生成质量评价上,使用BLEU和Turing test在语句级层面评测所生成标题的信息度和流畅度;在问题方法命中评价上,使用Exact match和Unigram在字符级层面评测问题与方法的命中率。
本文的实验数据来自百度学术和Google学术,选取工程技术、计算机和图书情报等多个领域的2000—2018年中文学术期刊论文共574752篇。经规则过滤后,得到标题样式为“基于A的B”中文期刊文献共计163367篇(占比约28%),其中每篇文献包含文章标题及摘要字段。对数据集乱序处理后从中等比例随机抽取出4000篇文献作为测试集,其余则作为训练集用于模型拟合。
训练参数设定上,本实验选择生成式文本摘要任务常用的预设初始值并经多轮迭代调优后:神经网络隐藏层维度为128;嵌入层向量化维度设为300(未使用预训练词向量);词汇表(Vocab)mini_count为32;字符最大长度为400;训练最小批量为64;迭代epoch次数为100,学习率采取衰减策略(初始值为1e-5,每训练500步衰减5%)。
4.4.1 标题生成质量评测
语句层面的标题生成评测需要同时考虑词位信息和语义信息,如标题的可读性和信息还原度。因此,本文选择BLEU和Turing test两种指标对标题的生成质量予以量化评价。
1)BLEU
BLEU的思想是判断源标题与生成标题的相似度,其原理是计算两个标题中N元共现词的频率,并依据N值(N=1,2,3)进行加权求和。一般而言,1-gram用以表示对原文信息的还原度,2-gram和3-gram则反映语句的流畅性和可读性。BLEU具体计算公式为
其中,BP(brevity penalty)为引入的惩罚因子,用于修正N-gram匹配值与句子长度间的负向关系;Pn为N-gram下的计算得分,wn为其对应权重值,通常为1/n。在本次BLEU测评中,选用测试集中的全部数据共计4000条,用以与标题生成模型的结果进行BLUE匹配计算。表3为BLEU测试的详细结果。
表3 BLEU测试结果
由表3分析发现,1-gram、2-gram和3-gram的结果呈依次单调递减状态:1-gram最高,为0.640;3-gram最低,为0.390。然而,由于原标题与生成标题依循相同的样式特征——即均含有“基”“于”和“的”这三个特定字符,因此,1-gram结果的单独参考意义相对有限。通过差值比较分析发现,即使在1-gram结果略显“虚高”的情况下,标题在2-gram上的测试表现较1-gram并未出现较大程度的下滑,1-gram、2-gram及3-gram的测试成绩以相对平滑的幅度层级递减。该实验结果表明,由本文所设计的标题生成模型能够在信息完整度与语句流畅性上较好的满足需求。
2)Turing test
Turing test最初被用于判定机器能否表现出与人等价或无法区分的智能,在本文中用于衡量标题生成模型在模拟人类写作上的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本文采用文献[38]中的Turing test测试方法:为每一段摘要配对两个标题——原文标题和机器生成标题,在未告知的情况下由三名博士研究生依据摘要内容进行最优标题投票,选择票数≥2的标题作为最终结果。
在表4所示的Turing test实验样例中,标题1和摘要均为原文内容(由人类撰写),标题2则为对应机器生成结果。限于人工评测方法的既有缺陷,本次Turing test实验只随机选取了200条数据作为测试集,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结果可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65%),模型生成标题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原文水准,少部分情况下表现更优(28%)。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Encoder-Decoder架构的seq2seq模型能够较好的学习人类在标题上的行书特征,可为学术文本中核心问题与核心方法的识别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表4 Turing test样例
表5 Turing test实验结果
表6 问题方法命中评测结果
4.4.2 问题方法命中评测
问题方法的命中效果评价需在字符级和词汇级层面,对得到的问题方法词进行真实值匹配计算。因此,本文选择Exact match和Unigram作为评测指标,以代替传统抽取式方法中所选用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问题方法的命中评测结果如表6所示。其中,使用Unigram在单个字符粒度层面测试问题方法词的命中效果;使用Exact match测试模型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原标题中的问题方法词予以还原。
从表6发现,更为严格的匹配规则使得Unigram与Exact match的实验结果间存在显著差距。其中,Unigram在问题方法上的结果均值为0.497,Exact match的结果均值为0.272,这表明模型具有以相同字段命中问题和方法的能力。此外,问题和方法在命中效果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方法的命中均值为0.401,高于问题的命中均值0.368。经分析发现,其原因是问题和方法在语言层面上的描述差异。通常而言,研究方法相对于研究问题具有更好的表述规范性。例如,对于计算机领域中大多数技术方法,往往能找到既有的约定术语或通用名称,模型在迭代学习后就能够较好的拟合其概率分布。而对于研究问题,开放性的语言组织使得问题的描述形式显得更为多变和复杂,使得其特征学习更为困难。
4.4.3 综合评测
鉴于以上评测方法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采用了量化评分的方式对生成标题的质量以及问题方法的命中进行综合评价。Unigram和Exact match无法识别问题和方法的同义词及变体,如SVM与支持向量机虽指向同一实体,但Unigram与Exact match两种指标均无法对其匹配。同时,Turing测试中无法指定可依循的评测规则,掺杂了较高主观性。因此,本文从五个层面(表7)对标题的生成质量和问题方法的命中效果进行综合评测。具体流程如下:①从测试集中随机选出500条数据,每条数据包含标题和摘要字段;②将500条数据中的原标题均替换为对应的机器生成标题,并在未告知的情况下由三名博士研究生进行独立评测;③要求在理解摘要语义的基础上完成每个待测标题的量化评分;④独立重复多次实验,对结果累计求均值。综合评测的最终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中生成标题在得分序列上的分布可知,生成标题的评测结果集中于3~5分区间(70%)。其中,能够准确描述文本问题或方法的高质量标题(分值≥4)占比达到46.4%。该结果表明通过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标题生成策略学术文本问题的方法识别具备相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表7 综合评测评分细则
图4 综合评测结果
由于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生成特定样式的规则标题实现文本中核心问题与核心方法的获取,与传统标题生成任务[29]或文本摘要任务[31]具有一定区别,因此,本研究并未与之进行对照实验。从表8所示的结果样例可发现,对于具有一定行文范式的摘要而言,通过大规模样本的学习,模型能够较好地捕获摘要中的关键语义信息,继而生成限定内容及形式的目标标题。
学术文本词汇功能识别的目的是抽取文本中具有特定意义的表征词汇。受限于数据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分类式识别方法存在识别准确率低、召回率有限和泛化性差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标题生成策略的文档级学术文本词汇功能识模型,将问题方法指代词的抽取问题转化为特定形式的标题生成问题,在规则标题的基础上实现特定功能词汇的生成和获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标题生成策略能够有效识别出描述学术文本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功能性词汇。
本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①学术文本的词汇功能是对词汇在学术文本中角色的定义,包括且不限于问题、方法、领域、工具以及指标等,本文为简化处理,仅仅选取了学术文本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和方法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后续将采用其他特征和策略实现更为广义的词汇功能识别;②本文仅使用了LSTM、GRU等模型,未将BERT、Transformer等模型应用于文本信息的语义表征,这些模型的引入能进一步提升识别的效果;③模型仅仅使用了学术文本中的标题和摘要,在语义建模中未能加入关键词、引文网络、作者行文偏好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引入对提升模型的效果是有潜在价值的。后续研究将在更大的数据集上开展,应用Transformer、强化学习等表现力更强的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分析文献的类型(技术研究论文、应用研究论文、综述)、引文网络、作者偏好等信息,实现更加精确和鲁棒的词汇功能识别。
表8 机器生成标题结果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