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进军
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不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时代,汽车、手机每一个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其源动力都是科技进步。如今,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城市大脑也形成了一条产业新赛道,成为传统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的分水岭,对于新基建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城市大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条产业新赛道,是源于其将带领经济社会价值创造进入一个新的范式,形成一个持续成长且空间巨大的产业领域。
一方面,城市大脑推动效率的产生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创造出不同于以往的协同价值。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价值判断标准是效率。在农业和工业时期贯穿始终的思路是通过分工产生效率,但受制于管理难度和工具方法,分工往往是条、块化的,比如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城市管理的不同部门等。这样的分工方式一旦形成,类似“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本位主义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就会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整体效率。城市大脑则是协同效率在城市治理领域的率先探索,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点对点的网状协同成为可能,分工的颗粒度可以细化到个人,也可以说,分工不再存在,例如在智能合约等机制基础上,城市中的居民可以既是居民也是城市管理者,既是市政管理者又是交通管理者,城市大脑可通过充分发挥各个居民的能力和作用来实现整体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城市大脑推动价值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发生转变,并由此带来指数级增长的价值空间。从生产方式对价值空间的影响来看,在分工产生效率的前提下,价值创造的工具和方法通常以切分为主体思路。而随着效率产生逻辑的转变,创造价值的工具将逐渐转变为以连接融合为主体思路。城市大脑正是对数据、技术、业务、部门等多要素连接和融合重要探索。以技术要素来说,在城市大脑出现以前,AI、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垂直细分领域,如车脸识别、人脸识别等,而城市大脑中的重点车辆综合治理平台则通过结合车辆、人脸、车牌、车辆状态、路径研判等多个细分方向的AI技术实现对违规车辆的研判和抓取,数字孪生平台则可通过对人、地、事、部件等数据的融合,将“井盖丢失”等小型城市事件的处理时长从几天缩短至几小时。
从生产要素对价值空间的影响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传统基建由于受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有资源有限性和生产条件的制约,投资回报呈确定性的平滑增长。例如高速公路建设的回收期一般在10年左右,且公路的运力有上限,回报相对平稳。然而,城市大脑遵循场景牵引的建设思路,且其本身既是数据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也是生产者,对于价值创造有巨大的催化作用,使得投资回报周期缩短及其指数级增长成为可能。例如以社区场景为牵引搭建的中关村智慧社区平台,仅在1年时间内就建设完成,并在年初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平台上还孕育出共享车位、社区养老等应用,实现了城市大脑商业价值的阶跃式增长。
既然城市大脑是带领城市发展进入新经济范式的新行业、新领域,那么城市大脑企业应当采取何种发展策略?笔者认为,在发展初期,企业可考虑以智慧单元建设为切入点,向具备协同、融合等顯著应用场景的交通、城管等领域进行自动化赋能,例如在对传统的接诉即办系统中引入人工智能派单技术来实现流程极简化和流转智能化。在成长期,企业可考虑着手建设城市级的智能操作系统,包括智能计算中心、大数据中心、数字孪生平台等基础平台,逐步形成类人脑的中枢系统。在成熟期,企业可考虑以智能操作系统为原点,向各行业、各领域的同类型业务单元中拓展,将智能作为电力一样的基础资源输送至城市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数据的持续积累和反馈,实现智能操作系统的升级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