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生
陈旭南:壁画设计师、嵌瓷艺术创作人,现任大象工坊艺术总监、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他的作品让潮汕传统嵌瓷从屋顶走进现代公共空间,他希望传统工艺中的文化基因,在现代空间里持续生长、繁荣。一代代人,在传统文化中长大
嵌瓷工艺美术师陈旭南的家乡在约有500年历史的古朴村落汕头金平区鮀东村,这里有整齐的民居、各式庙宇、各家族的祠堂。每到初一、十五,庙宇香火弥漫,在神明诞辰日,村里还会请潮剧或纸影戏班来演出,奶奶们会领着儿孙到庙里摆大阵仗,给神明供奉新鲜出卤的鸡、鸭、鹅,以及桔子、莲子、香菇、寿面等,大人嘴里念着寄语,目视前方神像……这就是潮汕人代代相传的“拜老爷”。
村子的风格也是经久不变的,房屋都是独立的户型,一排连一排,每家都会筑起2米以上的围墙,将房屋围起来,形成“回”字格局,中间空庭部分被称为天井。倘若用无人机高空航拍,你会发现连排的房屋像是一只趴在乾元大陆上镇守一方安宁的猛虎。陈旭南说,这种带有浓厚潮式乡土情结的建筑,被当地人称为“下山虎”。
潮汕嵌瓷会应用于“下山虎”民居、宗祠、庙宇的屋顶上,使屋顶色彩明艳,既遵循古老的传统,又有浓厚的日常感。民居屋顶上的装饰有牡丹盆栽、鱼虾等,宗祠屋顶有老人爱看的潮剧人物,村里的庙宇屋顶有人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里的人物……
嵌瓷锁定一代人信仰和审美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影响着后人。带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眷恋,陈旭南梦想成为绘制这一切的美术师。
在广州美院读壁画专业的时候,陈旭南第一次尝到了离开家乡的滋味,尽管学业繁忙,他依旧常常想起老家房顶上的“封神榜”。本科毕业那年选论文题目时,他把“嵌瓷”定为研究对象,并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嵌瓷的代表性传承人卢芝高。
十几年后,陈旭南依然能回忆起第一次见这位老师傅的场景:“师傅家的地板上放着镶嵌瓷片用的贝灰和水泥,桌子上有还没来得及敲碎的彩釉碗,他一边给我泡功夫茶,一边说:‘读壁画专业啊?是要把嵌瓷应用在墙体上?我只是个在屋顶画画的人哟……”
面对陈旭南这位“后生仔”,卢芝高十分好奇当下爱搞艺术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事,因为在潮汕,他这辈老手艺人大多还传统地坚守着一句俗话:厝角头有戏出。厝角头,就是传统建筑的屋顶,手艺高超的工艺师可以在屋顶上塑出各式各样的嵌瓷画面。卢芝高就可以用水泥在屋顶塑一朵造型逼真的牡丹,逼真得让不了解情况的游客误以为牡丹会在有瓷片的屋顶上茂盛生长。
卢芝高是把嵌瓷当一辈子事业来做的,他在潮州人的屋顶上唱着一幕幕“戏剧”,还用10万块彩釉瓷片做成了《潮州祠堂嵌瓷大屋顶》,放在广东省美术馆展览,试图以这种方式向更多人展示潮汕的传统文化符号。然而,他“做”了一辈子的戏,年纪大了,继承人却还没着落,他儿子更乐意建屋修路,因为要完成一个嵌瓷项目,少说要一个月,不赚钱还费时间。所以,当陈旭南去找他时,他试图走进年轻人的世界,还对陈旭南表达了他的忧虑:嵌瓷再这么下去,怕是要落寞了。可“后生仔”陈旭南相信,嵌瓷还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论文写作的采风过程中,陈旭南遇到了与自己有同样看法的蔡海松。蔡海松的相机快门,从改革开放至今四十年间,不停记录着“散落”在揭阳、汕头、潮州等地的嵌瓷,如今,快70岁的蔡海松,还忙着把镜头下的作品整理成《潮汕乡土建筑装饰》出版。
陈旭南被这些力量感染到了,在读工艺美术学研究生期间,他回到潮汕,沿着蔡老先生给的线索,去古村落祠堂房顶上寻找双龙戏珠、八仙献宝等嵌瓷老作品。他发现,无论从审美,还是成本角度来看,现代人对嵌瓷的重视程度都不比从前,他说:“可能没有‘斗艺的氛围吧,所以有人会认为嵌瓷日渐式微。”
不过,还是会有惊喜。走访村落期间,陈旭南碰见某栋正在建的房子,房顶就有专为制作嵌瓷留出的大量空间,看完后,他的心又沸腾了。他想:既然时代在变,人的意识在变,那嵌瓷也会变。
變,就有生命力。
早在明清时期,嵌瓷便随着闽潮民系的人类迁徙,传播到了台湾,甚至还走出国门传入东南亚地区,并且入乡随俗,在当地生根发芽。泰国大皇宫和越南顺化皇宫内,随处可见的龙柱、壁画上,都有嵌瓷的手法。富丽堂皇的装饰深受皇室喜爱,它的公共艺术价值更是不可计量。
陈旭南更喜欢台湾嘉义板头村土桥堤坝下,一个高约5米、宽约30米,满是牵牛花“缠绕”的嵌瓷大墙面,这个要敲碎好几万个陶碗才能“枝繁叶茂”为村落孩童嵌入“仲夏夜之梦”的作品,让他想起家乡的童谣:刺仔花,摘一PA(朵)细妹赶笨(饭)到田脚,保号阿兄年冬好,金花重重插一PA。
“嵌瓷既然能在房顶‘开花,那么把它延展到公共领域,是不是能绽放新的生命力?”陈旭南仿佛发现了新大陆。
2019年,深圳市地铁集团向全球艺术爱好者发起“地铁美术馆”征集令,希望用艺术来装饰部分地铁沿线站点。陈旭南觉得机会来了,脑海里很快浮现出自己一幅拿过奖的作品《海·魂》,他说,“潮汕到处都是海,我们都是海的孩子。”
经过重重筛选,陈旭南以《海·魂》为基础创作的《海之狂想曲》上榜了,主办方给出的评价是:将非遗融入到公共领域,创新了传统美术工艺。2019年9月底,《海之狂想曲》被安装在每日人流量约600万的荔湾站出入口,这幅作品长逾十米,宽接近三米,打碎了不计其数的彩釉陶瓷碗,以嵌瓷片组成的“海浪”比拟游子的家乡魂,这就是最獨特的潮汕文化符号。
卢芝高得知陈旭南的作品安装在地铁站,非常高兴,他说:“后生仔就是不一样,能把非遗融入到公共领域,有前途!”
因为喜欢嵌瓷,一直在陈旭南工作室实习的大学生王史泰,跟班里志同道合的同学说,“《海之狂想曲》让我想起潮汕人爱说的一个词——潮人潮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2020年,《海之狂想曲》入选广东省2020年度非遗新造物展览,它让很多人看到了传统嵌瓷工艺应用到城市公共艺术领域的可能性。陈旭南说:“以前的人只会盯着这‘衣钵该由谁传承下去,却忽略了艺术在新领域的生机。”
至今还揣着相机到处去拍嵌瓷的蔡海松为陈旭南竖起了大拇指,而另一个为他竖大拇指的人,是家在汕头小公园文化街区内的街坊张阿姨。因受台湾板头村嵌瓷壁画的影响,陈旭南从2018年起,就陆续带小伙伴走进古村落,将骆驼、麒麟等吉祥物绘制到居民的住宅墙上。2020年,陈旭南在汕头大学开设“嵌瓷工作坊”社团,先前在工作室帮忙的王史泰是这间学校公共艺术学领域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恰好也在这个社团,于是,陈旭南便邀请这位老熟人加入到“改造小公园”的项目里,张阿姨的独栋楼房正位于汕头小公园的入口处,地理位置极佳,非常适合创作。
80后的陈旭南,带着90后的王史泰与同学们,在张阿姨的房屋外沿刷上一层透亮的天空蓝,蓝色背景下,有象征着五谷丰登的骆驼和镇宅辟邪的麒麟,还有一句夹杂着汕头的英文“WELCOME TO SWATOW”。很快张阿姨的杂货铺就变成了当地网红打卡店,许多人慕名而来,游客买完特产都会问:“SWATOW是什么?”
“就是汕头开埠后,外国人英译的‘汕头啦,旭南不忘历史,厉害!”张阿姨说。她一直记得陈旭南他们画麒麟时的场景:“那天旭南带王史泰他们一群后生仔画麒麟,天空忽然下起朦胧细雨,傍晚麒麟画好后才放晴,一定是麒麟大神有所感应……”
张阿姨专注回忆“麒麟感应”的故事,她的手机响个不停,是五条人的《道山靓仔》:“你老势势/你老势势/你老势势……天啊天乌乌/袜啊袜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