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若琦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中药名称也比较复杂。有的中药名称之间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往往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例如叶下红和叶下珠这两种中草药,名字就十分相似,为此不少人就以为它们是同一种药材,功效也一样,其实并不然。
在广西中草药植物园里,有一株叶面有纸质感、叶片是带尖的植物。它叶面椭圆,叶底呈紫红色,叶柄长有绒毛,叶片外散,开得很大。“这个是‘江南野海棠’,也叫它为叶底红,但一般人称之为叶下红。”植物园的中药师指了指那株植物,特意将背面翻过来给笔者看:“你看它叶子背面的颜色,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野生的叶下红分布在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江西、福建,多生长于海拔100~1350米的山间疏密林下,在溪边、山野、路旁、村边土层肥厚的地方也能看到它的身影,是较为常见的草药。在广西不少农村,村民们咳嗽、嗓子发炎,都会摘下叶下红来止咳、消炎。
叶下红的功效当然不止止咳、消炎两种,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叶下红还能治月经不调、痛经,算得上是“妇女之友”。被水火烫伤时,也可以用叶下红摘叶捣碎外敷。
叶下红除了药用价值高,叶和花的形状、色泽都十分特殊,乍一看貌不惊人,到了夏季,它会开出紫白色、紫红色的小花,花粉在花蕊上舞蹈,非常漂亮,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许多人都喜欢在家里种一盆,既能以备不时之需,也能当作盆栽扮靓环境。
叶下红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中草药之一,是清肺热、治咽喉肿痛的良药,全株可供药用。《新华本草纲要》记载:叶下红味微辛苦,性凉,无毒。内服清热解毒利水、凉血。外用消炎、散血消肿。煎水服治月经不调;全株捣碎外敷治烫火伤,煎水洗治疥疮。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称叶下红为野海棠。现代,叶下红还是肺炎、肠炎、盲肠炎等病症的消炎药,有止痛、止血、祛瘀等功效。
《本草纲目》记载,叶下红具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的功效,煮水喝具有一定的益处,可以根据自身体质食用。不过,叶下红性凉,孕妇需要谨慎食用,否则有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带来负面影响。此外,脾胃虚弱者需要尽量避免服用叶下红,普通人在食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进食量,不要一次性贪多过量。想要采摘野生的叶下红煎药,没有专门设备的朋友应在医生的建议和帮助下使用。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不仅不会好转,还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这盆植物是叶下珠。”距离叶下红不远,广西中草药植物园中药师向笔者介绍起这株与叶下红一字之差的本草。两株植物虽然名字类似,可并无任何“亲戚”关系。叶下珠是大戟科叶下珠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
叶下珠的神奇之处,全写在名字上。动手翻一下它的叶子,会发现它竟然把花果都藏在了叶子的背面。“藏”起来的果实就像一颗一颗珍珠整齐地排列着,因此又被称之为龙珠草、珍珠草。
如果忽略叶下珠的果子,它的外形还和含羞草十分相似,不少人会分不清楚这二者的区别。中药师告诉笔者,辨别时要把握住二者的特点:叶下珠的叶子要比含羞草的叶子短,而含羞草的叶子没有叶下珠的圆;白天碰叶片的时候会合拢的是含羞草,而不会合拢的就是叶下珠。
叶下珠虽然听着感到十分陌生,但实际上,它是较为常见的野草之一。到了夏季,野外、公园甚至是阳台的花盆里,都能见到它在蓬勃生长。
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在我国的植物学史上,叶下珠做出过突出“贡献”。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先辈吴征镒老先生走上植物学这条路,就有叶下珠的功劳,他在《九十自述》一文中写道,儿时家中有个芜园,老墙荫处的小草叶下珠激发了他对植物浓厚的兴趣。此外,家里有本字画书《植物名实图考》可翻阅查询,使他对植物的兴趣越发浓厚,最终选择了清华生物系。
叶下珠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草药。早在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而叶下珠这一名称是在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出现的:“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俚医云,性凉能除瘴气。”清代之前,叫法则各不相同。
现代研究表明,叶下珠中含有很多活性成分,例如没食子酸、丁二酸以及山茶酸等物质,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这说明,叶下珠现在主要是作为药物使用,不单单是以煎草药的方式,含有叶下珠成分的胶囊在市面上也有售卖。
作为一种中草药,叶下珠难免会带有一些副作用,比如说很多人饮用叶下珠茶时脸部会出现浮肿的现象,这很有可能是因为饮用过量了,还有体质虚弱的人,不宜过多服用叶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