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周巷镇地名的语言学研究

2021-02-24 06:42郭润王一如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7期
关键词:音节方言文化

郭润 王一如

摘要: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不仅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称号,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集中反映。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从《慈溪县地名志》、《周巷镇志》中收集到的403个周巷镇地名进行分类和分析,试图探究周巷镇地名在语音、词汇方面的特点,以及地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为周巷镇地名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周巷;地名;语言学;文化

慈溪市隶属浙江省宁波市,因治南有溪,东汉董黯“母慈子孝”而得名,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經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南翼沪、杭、甬三大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慈溪市辖5个街道、14个镇,其中周巷镇在其地名文化上较有典型性。地处浙江省慈溪市境西部,周巷镇历史悠久,且人口流动性不大,古建筑及古地名保存较为完好。据《周巷镇志》记载,唐开成年间(836~840)周巷已有墓葬,至今仍有地方能看到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痕迹,为古地名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周巷镇联动推进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目前新的地名志、镇志正在编写中。

本文研究的地名主要为《慈溪县地名志》以及《周巷镇志》中所统计的自然村名和街道名。其中《周巷镇志》是由周巷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并于2013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慈溪市地方志丛书,主要记述了周巷镇的起源与各方面发展历史。目前学术界尚未有对周巷镇地名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对所收集的周巷镇地名进行语音、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进行分析,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空缺,为周巷镇地名文化的保护和新地名志、镇志的编纂提供帮助。

一、周巷镇地名的语音特点

地名是人们赋予的用来指称地理实体的语言符号,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约定俗成性等特点。地名作为汉语词汇中的专有名词,为了表达的准确和记忆的便利,对语音有较高的要求。通过对从《慈溪县地名志》、《周巷镇志》中收集到的403个地名从音节数量、声调平仄分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分类,归纳出语音的以下特点。

(一)音节数量

周巷镇地名中三音节地名的数量居多,且地名音节数量经历由少到多的变化。已收集到的地名可以分为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和五音节地名,其中双音节地名有150个,占37.2%;三音节地名有201个,占49.9%;四音节地名47个,占11.7%;占五音节地名5个,占1.2%。可见,慈溪地名中没有单音节,且以双音节、三音节为主,有少量四音节和五音节。

在周巷镇地名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早期出现的地名多以双音节为主。到了现代社会,三音节地名占据主导,新生地名则以四音节为主,而大部分历史久远的村落地名仍以双音节为主,其中一部分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由此可见,周巷镇地名在音节数量的变化上存在着由少及多发展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入和细化,因此需要更加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地名。此外,单音节或双音节地名会导致地名的重复率变高[2],如有三个不同的自然村都被命名为“田屋”,有两个不同的自然村都被命名为“庙后。高重复率不利于地名的区分,也与现代地名使用规范相违背。

(二)声调平仄分布

周巷镇地名中平仄搭配的地名数量占多数,且地名声调以平声调为主。通过对地名声调平仄的分析发现,在双音节地名中,双平声相连的地名数量最多,而双仄声相连的地名数量最少;同样,在三音节地名中,三平声相连的地名的数量最多,三仄声相连的地名最少,平仄相间时,含平声调多的地名多于含仄声调多的地名;在四音节地名中,平平仄平搭配的地名数量最多,四平声相连的地名数量仅次于平平仄平搭配的地名数量,但没有四仄声搭配的地名,平仄相间时,平声调多的地名数量同样多于仄声调多的地名数量;五音节地名均为平仄相间的地名,且含平声调多的地名多于含仄声调多的地名。

周巷镇地名中声调平仄的使用以平声调为主,首先,周巷镇地名词汇中常用通名的声调也以平声调为主,如“丘”、“塘”、“沿”、“庵”等;其次,这和周巷地名中对方言的保留及周巷方言多阴平有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周巷镇地名的词汇特点

(一)词汇成分

地名同现代汉语的词一样由语素构成,但与词不同的是,地名通常是由通名和专名两个部分组成,通名定类,专名定位。本文对周巷镇地名词汇构成成分的考察包括对其通名和专名的考察。

1.周巷镇通名

通名是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类别属性的部分,可以分为描述自然地理环境的通名和反映人文地理环境的通名。以下表格是对周巷镇地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自然地理通名以及人文地理通名的统计。

2.周巷镇专名

专名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个别属性的部分,“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专名,没有地理的专名便没有地名可言。”(郭锦桴,2004:11) 与通名相比,专名更加能够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习俗。经统计,周巷镇地名中数量最多的专名前三名分别为姓氏类专名(如劳、严、陈、顾、丁等)、方位类专名(如东、西、南、后、下等)和数量类专名(如二、三、八、十三等)。

由上述可知,周巷镇地名的词汇成分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1)周巷镇自然地理通名深刻反映了周巷镇的地形、气候特点。周巷镇地属冲积平原,境内河流较多,有长泠江、周家路江和劳家埭江等,属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周巷镇的自然地理环境通名以“塘、潭、海、湾、丘”等为主,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其地势低平和气候湿润的特点。

(2)与自然地理通名相比,周巷镇的人文地理通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要丰富得多。表示“聚落”的有“家、宅、屋、房、舍”等,表示“道路”的有“巷、路、街、弄”等,表示“建筑”的有“庵、堰、亭、场、殿、市”等,此外,还有反映当地盐文化的通名如“甲”、“埭”、“灶”等,深刻体现了周巷镇深厚的人文底蕴。

(3)周巷镇专名大部分为姓氏类专名,因而姓氏类词汇在周巷镇地名词汇中占绝对优势,这也是全国多地地名词汇的特点,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血缘和宗族的传统。

(二)词汇结构

经调查,周巷镇地名的结构可以分为“专名”形式、“通名”形式和“专名+通名”形式。其中“专名”形式和“通名”形式较少,分别占所有地名的3.6%和1%。专名如:协同心、义四、鑫益、黄相盛、杨叶、符张、沙黄等。通名如:桥房、塘湾、海塘等。“专名”+“通名”形式的地名在周巷镇地名中最为常见,占比约为95.4%,其组成主要具有以下几种形式:

1.姓氏+通名

这种形式的地名在周巷镇的地名中非常普遍,所占比例约为25.6%。例如:王家、陆家、倪家、符家、璩家、叶家、周塘、沙家、傅家、金家、成家、楼家、姚家、沈家、丁家、马家等。

2.姓氏+家+通名

这类地名在周巷镇地名中所占比例约为9.4%。例如:符家塘头、蔡家塘头、徐家河头、陆家桥、黄;家弄、严家路、褚家埭、景家湾、马家桥头、戚家丘、吴家路等。

3.方位+通名

这类地名在周巷镇地名中所占比例约为7.7%。例如:东河沿、南湾、东溜场、南横、后新屋、朝东屋、朝北庵、后堑、南堑、中街、东街、西街、东河沿、西河沿、西塘下等。

4.数词+通名

这类地名在周巷镇地名中所占比例约为6.6%。例如:二房、十三丁、六塘、三江口、四江口、十三房、八房、廿四房、三进、六甲、头甲、八甲、九甲、十甲、二灶等。

5.方位+专名

这类地名在周巷镇地名中所占比例约为4.4% 。例如:外许、里许、南蔡、后蔡、南孙、西黄、东沙、南沙、后沙黄、西潘、东潘、东典、南盛、下杨叶等。

这五种形式约占周巷镇全部地名的53.7%。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形式,包括较为普遍的形式如“名词+通名”、“形容词+通名”和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的“方位+姓氏+通名”、“通名+方位词”、“专名+数词+通名”等形式。

由以上可知,周巷镇地名的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1)姓氏类专名在与不同类型词汇搭配时组成顺序有所不同,与通名搭配时通常被放在通名的前面,組成某家、某房、某路的形式,这与全国各地地名的组合顺序相同。但周巷镇姓氏类专名在与同为专名的方位词组合时则通常被放在方位词的后面,且这种组合形式通常存在于有相对方位的两个地名之中,如“里许”、“外许”、“西潘”、“东潘”等。

(2)方位词和数词的组合运用是周巷镇地名的一大特点。经统计,周巷镇带方位词和数词的地名分别占所有地名的26.2%和8%,许多地名都是在专名或通名的基础上根据数量递增或加上方位词命名,如三江口、四江口、八甲、九甲、十甲、南横、东湖塘等,充分体现了周巷镇地名追求通俗、便于理解的特点。

(3)周巷镇地名存在“通名+专名”的组成情况。周巷镇乃至全国地名绝大多数都是由“专名+通名”的形式组成,但也存在一些地名是 “通名+专名”的组合情况。如“通名+姓氏”的大路陈、上山陈,“通名+方位”的庙后、塘南、湾下、江后以及较特殊的堑黎等。这些地名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汉语的异序造词法应用于地名的命名,能产性很高的同时避免了重复性,在产生新地名的基础上又不会增加新的语素,造成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十分灵活与简便。刘叔新就曾指出:“倒序型的改造法,远比换素型的应用得广泛、频常,而且有久远得多的历史。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倒序’只须要将一个复合词的词素先后顺序颠倒过来,非常简单,不受语义相反或类比的限制。”[4]另一个方面则很可能与周巷镇的方言有关。用“通名+方位词”的形式来表示该地位于通名所代表的建筑的某一方位区域是周巷镇方言的常见表达方式。例如 “庙后”的命名是由于该村处于义下新庙(又名周巷庙)后,而“窑背后”的命名是由于该村前原有一瓦庙。

三、周巷镇地名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周巷镇的地名深刻体现了周巷镇的历史文化、地理文化、盐文化和方言文化。

(一)历史文化

周巷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元至正元年(1341)周姓移民的定居,其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周巷镇的地名有些以历史人物命名。如“劳家”最早的命名来源与17世纪的劳双龙有关,相传此人年少云游时曾向日本国籍精于治伤之人学习医术,返乡后悬“济危斋”之牌行医,众多乡亲得到劳双龙救治。为了纪念这位劳氏伤科始祖,即以“劳家”作为村名。此外,“三横弄”的地名传说之一也是与这条弄里最早的住户之一阿鸿相关。

周巷镇的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事件。千年以前,周巷境域大部分为浅海和滩涂,后随杭州湾海图北涨,周巷先民围海涂、筑海塘,渐成现境。一些地名深刻体现了周巷镇变海为陆的历史,如“沙滩路”的命名即反映在开发为路之前,此地曾经是临海的沙地。又如,根据《慈溪县地名志》,“井亭庵”的地名由来据传为明时在大通桥上筑一亭,亭旁掘一井,称古井亭,后又在亭旁造了一庵,遂名井亭庵。虽然如今亭、庵尚存,井已废,但这个地名仍旧被保存下来,记录着当年筑亭掘井的历史事件。

周巷镇的地名还反映了周巷镇政治经济机构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周巷镇地名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变动。第一次是1961年人民公社建立初期,许多地名都以该地的大队名称命名,称某某大队,且大队名称往往带有大跃进左倾思想或红色意味,如棉丰大队、国益大队等。 第二次是1983年人民公社结束,公社变乡,地名由某某大队变为某某村。第三次是在1992年前后,经过撤区扩乡建镇,周巷镇地名再次发生大规模改变。上述改变真实记录了周巷镇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地理文化

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直接以地形命名,这样既便于理解与记忆,也使得地名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化信息。周巷镇的不少地名即采用了这种命名方式。

坐落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周巷镇地势低平且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境内河流、湖塘较多。周巷镇的一些地名即体现了其临海、地势低平以及河湖众多的特点。例如“趄塘”的由来和该村有一条湖塘有关;现今叫做“东湖塘”的地方,其地早为海涂,中间先涨成地,两边低落成湖,名湖塘头,随着人口增长,村庄扩大,形成东、西两部分,村在东部,故称东湖塘。此外,周巷镇的自然地理环境通名以“塘、潭、海、湾、丘”等为主,这些都是周巷镇地名对地理文化的反映。

(三)方言文化

据教育部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概况》,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而各大方言区又分为不同的方言片,各大方言片下又分为不同的方言小片和方言点。周巷镇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的临绍小片[5],镇内的一些地名深受方言影响。例如,“赛宝楼”,原名“婶伯楼”,因“婶伯”二字随意性过强,周巷方言的“赛宝“和“婶伯”讀音相似,后世谐作“赛宝楼”[6]。而“三横弄”由来的一个说法是这条弄里最早的住户之一为一户人家的三房“阿鸿”,由于阿鸿是这条弄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住户,这条弄即取名为“三房弄”,但因为周巷方言里的“三房”与“三横”发音相似,后世就讹传为“三横弄”了。

此外,部分周巷镇地名中包含保留了方言语音的后缀,如“跟”“圩”“斢”等。

跟,方言中为“旁”之意,作在某物或某地近旁之解。今有指挥庵跟、火车跟等地名。

圩(wěi),指海涂盐垦时所筑土堤[6]。今有老圩,昔为海涂,早年灶户在此筑堤圩涂煎盐,后渐成村落,故作此名。

斢(tǒu),在慈溪方言中作房屋一所之解[6]。今有二斢屋,因初只有塘北二斢屋,余为草舍,故名。

这些都是地名对当地方言文化的体现。

(四)盐文化

江浙一带自古就是我国重要的制盐基地。据《慈溪盐政志》记载, 慈溪市的产盐历史唐代始有文字记载,宋代已具一定规模,民国初年最盛时原盐产量在10万吨以上,占全省总产量的40%左右,为全浙第一大厂。盐、棉、粮曾是周巷镇农业的主业,镇境曾为余姚石堰盐场的主产区,因此,周巷的不少地名都与曾经的产盐历史有关。如“埭”是人们早期海涂盐垦时所筑的土堤,周巷镇与之相关的地名有褚家埭、横埭、南陈家埭等。又如,宋神宗时创结甲之法,规定“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而鬻盐地什伍其民, 以相讥察”, 两浙盐场实行“结甲法”, 把灶户三灶至十灶 (每灶约20户) 编为一甲,许多产盐之地都以“甲”、“灶”命名。周巷镇一些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以“甲”、“灶”命名的形式,如前头甲、十甲、第四甲、八甲、九甲、二灶、江灶弄等。

四、结语

地名反映了一个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对地名的深入研究,历来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周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其地名背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其地名的研究就是在研究其浓缩的历史以及文化。然而,笔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对周巷镇地名的源流及其背后的文化不甚了解,这种情况在年轻一代里尤为明显。在民众普遍地名文化意识淡薄的今天,从语言学角度对地名的语音、词汇特点以及地名背后文化的分析,是对公众文化归属感的唤醒,也是对古镇珍贵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周巷镇志》编纂委员会.周巷镇志[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张璐璐.海城村落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7:12.

[3]崔山佳.浙江地名中的盐文化[J].汉字文化,2017(24):71-80.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曹志耘.论浙江方言文化的保护传承[J].浙江社会科学,2021(02):118-124+159.

[6]浙江省慈溪县地名委员会.慈溪县地名志[G].1986.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传承’与‘创新’视角下的慈溪地名研究”(202114275020)

猜你喜欢
音节方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r(re)音节单词的拼读规则
拼拼 读读 写写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谁远谁近?
看音节说句子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