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青年说:加强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2021-02-24 01:24卞秀红
中印对话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年轻人印度

卞秀红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首次访华,在清华大学发表了一篇充满哲思的演讲。他在演讲中鼓励中印两国青年共同发扬东方精神文明,努力建设美好的世界文化:“我们不要在墙圈里躲着,我们现在应得在全世界的面前辩护我们的价值,不仅在我们容宠的家人前卖弄能耐,我们必得明证我们的存在的理由,我们必得从我们各家独有的文明里展览普遍的公认的成分。”

今天,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两国在科技、农业、教育和电影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中印两国青年人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他们又对彼此了解多少?在2021年“中印青年说”活动上,来自两国的六位年轻人就如何深化彼此了解、共创美好未来进行了深入讨论。

姓名:陈曦

职业: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说到中印两国之间的长期交流,陈曦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佛教。大约在 2000 年前的汉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两国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印度一直都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国家。

中印两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隔喜马拉雅山脉而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双方在很多领域都可以互相借鉴。近年来,印度在电影、信息技术、高科技、医药等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印度被誉为“世界药房”,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同时满足了全球60%的疫苗需求。中国成功消除了绝对贫困,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两国在诸多领域可以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去年,中印两国的边界冲突激发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两国关系一时阴云密布。印度对中国产品的抵制,损害的是印度自身经济的发展和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早在2012年,日本不顾中方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计划后,中国爆发了示威游行,甚至出现了打砸日系车和日资商店的非理性抗议活动。2017年,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引发中国市场对韩国产品的强烈抵制。面对此次边境冲突,相比于印度民众,中国人民表现得更加理性、克制。当下的中国青年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不再采取暴力手段进行泄愤式爱国。他们和印度年轻人一样热爱自己的国家,但选择以积极、理性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

姓名:沙米姆·扎卡里亚

职业:新华社印度籍记者、编辑

虽然沙米姆·扎卡里亚第一次来中国只是出于偶然,但最后选择留在中国却是一种必然。过去五年,扎卡里亚作为一名记者,踏上了令其激动不已的中国探索之旅。他发现大多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描述与中国的真实情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果没有来过中国的亲身经历,外国人很容易被西方媒体半真半假的报道所误导,产生对中国的种种误解。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印两国需要深化人文交流,培育睦邻友好关系。

几十年前,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比较狭隘,学习成绩优秀的毕业生最向往的工作就是医生和工程师。现在,印度就业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年轻人心怀远大梦想,就业机会也更加多样。除了主流职业外,新工作岗位不断涌现,年轻人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印度的年輕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国家需要将这种能量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扎卡里亚坚决反对以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名义抵制外国产品。爱国主义本身可以让民众产生认同感,但人们同时应该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推进互学互鉴。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逆全球化潮流而走向繁荣。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树立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的典范。如果其他国家在维护本国市场稳定的同时,能够顺应全球化发展浪潮,将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共同发展。

姓名:谢宗旭

职业: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学生“一带一路”研究协会会长

虽然谢宗旭从未去过印度,但他认为印度电影是向世界传播印度文化的有效渠道。宝莱坞电影在中国拥有一批忠实的年轻粉丝,以教育、女权、家庭和城乡差距等为主题的印度电影深受中国观众喜爱。谢宗旭最喜欢的印度电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他也是主演阿米尔·汗的铁杆粉丝。阿米尔·汗致力于通过加强双边电影合作来改善中印关系,是两国文化交往的民间大使。阿米尔·汗等印度影星激发了中国观众了解印度的兴趣。

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机会,增强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年轻人对未来的事业发展非常乐观,他们渴望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

2020年以来,中印关系的起伏不定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两国的人文交流带来了种种挑战。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应互学互鉴,求同存异,应对共同挑战,充分发挥青年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两国年轻人要深化对彼此的了解,加强沟通,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姓名:拉贾特·詹格拉

职业:川北医学院学生

拉贾特·詹格拉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只有成龙、《功夫熊猫》以及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大都市。2017年,他来到中国四川学习医学,认识到了中国的包罗万象。他发现中国人热情好客、时尚自信,愿意结交新朋友,喜欢学习新事物。在他看来,中国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与印度家庭非常相似,中印两个亚洲邻国之间存在相似的文化根基。

詹格拉除了是一名医学生,还是一名视频博主。他最初拍摄和发布视频只是为了打发时间,但逐渐发现很多网友因为自己的视频改变了对印度的刻板印象。大家通过视频平台互动留言、交流看法,他也有机会向更多观众展示真实的印度。粉丝从他的视频中了解到全新的印度,改变了对印度的旧有偏见,这让詹格拉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的目标是通过展现印度人真实的生活方式,连接起世界上不同地区希望了解印度的人。

印度年輕人在社交媒体上非常活跃。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观察、探索世界。他们愿意接触和认识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甚至愿意帮助贫困地区的陌生人。全球化在印度的表现之一就是年轻人可以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全球化的确存在一些缺陷,詹格拉希望各国能够制定法律,保护当地传统手工艺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避免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走向消亡。

姓名:江天骄

职业: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提到印度,江天骄首先想到的就是瑜伽。瑜伽是古老的印度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标志,瑜伽的爱好者遍布全球。

印度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和贡献者。但近年来,世界面临逆全球化浪潮的侵袭。年轻人会在网上发泄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抱怨除了要和本国人竞争之外,还要面临来自外国专业人士的竞争。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年轻人担心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失业。他们想要工作,但是不能简单复制上一辈的职业道路。人们也一直呼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收入分配体系,政府和企业需要努力创造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江天骄认为政府政策并不会过多影响本国民众对于其他国家的看法和态度。他建议年轻人不要将社会问题都归咎于政府,而是要保持谦虚、开放的态度向其他国家学习。

姓名:阿马蒂亚·甘德

职业:小米产品运营经理

当身边的同龄人都去西方国家碰运气的时候,阿马蒂亚·甘德背着一个双肩包来到了中国。中国先进的科技水平让他惊叹不已。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许多年轻人都在努力追求更好的教育。甘德希望成为连接两国教育和技术领域的桥梁,达成双赢局面。印度很多杰出的企业家经常到访中国,了解中国的高科技行业、初创企业和前沿技术。有些企业家甚至预测,今天的中国就是五年之后的印度。

甘德的父辈喜欢稳定的生活,愿意一生只守住一份稳定的工作。甘德这一代年轻人则更加勇敢地追求梦想。他们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乐观,相信可以过上比父母更光鲜亮丽的生活。如今,印度年轻人的职业道路更加广阔。甘德认为,对于任何想要大展身手的人来说,印度都可以提供巨大的机遇。但是,面对庞大的年轻人数量,印度的就业机会有限,在高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上存在不足。政府需要在这些领域作出努力,让数亿年轻人实现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统一。

现在中印两国的双边关系确实存在挑战。但是甘德相信人文交流可以有效增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少人对对方国家抱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缺少真正的互动交流。媒体、企业、智库等应搭建观点和思想交流的平台,联通民心。两国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如果双方可以坐下来共同讨论气候变化和技术合作等话题,对两国都有裨益。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年轻人印度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如果可以去印度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中印两国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最高警察
中印明年继续联合军演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